
【诗家心声】
《浅谈四平头》郭培友诗歌创作谈(二十一)点评精选
按:
拙著巜浅谈四平头》一文发表后,海内外的数百名诗友竞相在各学会微信群,朋友圈转发,三天的阅读量达到了三十万,文后点赞360多人,留言二百多条。有的学会、诗社已转载。大家以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了诠释、补充,现精选部分点评结集刊发,或对大家深入探讨四平头方面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郭培友
2023.11.14


赵玉华:
今天仔细拜读郭老师《郭培友诗歌创作二十一》浅谈四平头的论文,洋洋洒洒精心布局,开门见山,举古代名家作品阐明什么是四平头。运用五个小标题深入浅出举例,名篇中不乏四平头和六平头诗例,层层递进让读者明白究竟算不算诗病,通篇说理透彻,让读者脑洞大开。
我同意郭老师论文最后的建议,关于四平头、六平头为诗病的问题我们不能苟同,以后也不提这所谓的诗病用来束缚创作思维,会更加新诗友学写格律诗的难度。
我认为 好诗是一束光,让读者眼前为之一亮,读诗读意境,不是找诗病。诗不是用华丽辞藻堆砌玩格调,看着没毛病,读着无魂无内容,尽管格律精严,仍是不能感人,所以就没有读者欣赏、肯定和赞美。
我一贯坚持写诗不能因律害意,四平头虽然不是优点,由于意境需要又不能避免的不能算是诗病。好诗靠的是抒发真情实感,取决于意境鲜明。诗人的灵魂是圣洁和高贵的。泰戈尔说:“艺术的主要目的是人格的表现,这个艺术世界就是人格世界。在写作过程中,无论从哪个角度摄取素材,都有自己的灵魂浸润其中。”与技巧无关。
诗,就是要道真情,写实事。离开真情,文字本身会有什么美可言?诗,应该以真、善、美为主旨。
难道,真、善、美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制造出来吗?
诗的特点:是感情真挚,文字流畅。诗是写感觉的,读诗不是读十万个为什么?诗当以意取胜。否则,会陷入妄作。
古人云:“ 把诗写得艰深并非难得,但写得深入浅出,却太不容易”。白居易、王维的魅力,就在于深入浅出,自然流畅。这是诗风问题,也是诗心范畴。写作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能力,“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作品没有任何模式,好作品重在抒发性灵,张扬个性,展现一个人的才情意趣。郭沫若说:“好诗是写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写出来的诗是胸中已经有诗情,作出来的诗是胸中本无诗情。”他还说“诗是强烈的情感之录音”诗句是心中自然流淌,意象清朗,气韵流畅。不是为了附庸风雅编出来的。
(清)沈德潜论诗云:“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也就是说什么人写什么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古圣先贤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说这些权作拜读郭老师《浅谈四平头》论文的深刻体会吧,诚望与有缘诗友共勉。
在金钱至上的浮躁现实中,郭培友老师殚精竭虑,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精神令人敬佩,把诗歌创作当成事业来做,是他的高尚情怀使然,为诗友们的诗词创作解惑答疑,引领航向。是中国文苑诗友之幸。
姚崇实:
赞同高论!真知灼见,从者必众!
张立中(澳大利亚):
例证详尽,评论中肯!
聂朋群:
培友诗论况味多,平头说处冽云柯。
持之有据风姿丽,听者相宜几处波。
一石激昂千层浪,斥伪崇真,言路广开,大道不孤天地冽;
三冬迢递百丈风,承先启后,瑟弦频拨,斯文至善古今嵬。
文友 聂朋群于癸卯冬日
何树华:
关于四平头的论述,全面而精要,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耿建华:
所言甚是,唐人不管这个,清人规矩甚多,而好诗愈少了。
林建华:
文章很好!我认为,所谓四平头是创作技术问题,不是诗病,不应该大惊小怪。“声调说”的第二个字同声,不是平头问题,是出律了,违反了规律规则。至于“词义说”、“四物说”不是诗病,只能是呆板、固化罢了,创作需要注意,但是诗意使然也无可厚非。仅是己见!
胡向前:
同意此说。
张翔:
完全赞同培友老师关于四平头的评论。
赞同友论四平头,设障人为当可休。
化简削繁图放意,创新守正信天游。
李天星:
赏读郭培友《浅谈四平头》有感
诗坛久有四平头,是是非非论不休。
培友剖疑除困惑,尊规解绑竞风流。
赵宗明:
郭主编所谈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中关于四平头一事一议,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评论区之评论,吾欣赏赵玉华老师所言,诗言志,作者的心情倾世温柔以成诗词歌赋比兴,因此不必因律害意。红尘炼心,诗人漫步人生路,各自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没有圣洁和高贵的灵,只会人云亦云。写出来的诗词歌赋,无血无肉,犹如无骨鸡爪,很难引起读者共鸣。因而,真善美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孙国静:
深刻,细致,老师是诗词理论的导师。
张慧杰:
这篇文章出的很及时,读来收益!我看到一些写的很好的人也有平头现象出现。
吴善文:
论述清晰明确,细致入微,受益匪浅!
精彩暴棚,反响强烈,适时指导,强力引领,学而不厌,有的放矢。
高建明:
欣赏赵玉华老师和才子尧尔校长及军歌的读后感言,郭培友老师的“浅谈四平头”论述的精辟,举例到位,一目了然,举故人的观点加上他本人的判断,值得深思及细读。
感谢郭培友老师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实时”讲课。
郭琪:
"四平头"在诗界一直存在,也一直备有争议。 对于我一个写诗新手来说,有时也陷入误区。 写出的诗偶有平头,但不知错在哪里。 总编尊师似乎摸透了我们这类写者的心理活动,又送来了及时雨。 这篇宏文一定会在诗界引起强烈反响,让其为诗者导航,写出无平头或少平头,脍炙人口的好诗来。 衷心地谢谢总编老师!
邢凤成:
这是一篇引经据典,读之易懂,为之一新的精辟论述,可见总编老师不吝学识,不惜时间,为旗下、友人留下了重彩浓墨的一笔,其适用性,影响性,贡献性,随着文章的问世,定会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传播力和学习力。诗是记叙生活片段的一种形式,是五千年中国文化经典的延伸,是诗人观察世界,认识自然,激情励志的升华。眼前景,身边事,虽有规则,也不失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虽有高低之分,也都潇洒洋溢,抒发着一样的灵感。要提高写作,没有捷径。只有不辜负总编老师的良苦用心和殷切希望,写到老,学到老。此文浅读收藏,学习消化。谢谢总编,中国文苑不虚此行。
王维正:
一篇专论,视眼大开。引经据典,厚积薄发;条分缕析,深入浅出;概括简明,结论扼要:第二字四平为病,余者皆可不意。清之大家所论,无须苛就,亦可致治。所谓精益求精,更上高楼。不拘唐宋,创新发展,不亦乐乎。即本精益求精,诚为高见佳说。
杨兴强:
论据确凿,观点鲜明,指导意义巨大!摆事实,讲道理,令人叹服!
邵德库:
关于“四平头”之我见——答郭培友先生
拜读大作,感触良多,您引经据典,详论话题,您的严谨作风,本人不惟赞同,且佩服之至。批评指正所不敢称,惟聊表粗浅看法而已。
您所举所谓四平头诸例,甚为详备,观点亦复正确,我深表赞同,您已有定论在前,吾复何言?
我是个粗人,但崇尚自由,不愿受任何无理之羁绊,于诗词一事,向来视诸多所谓诗病为桎梏枷锁,为粪土,概斥之以鼻,不受羁伴。我只尊常格常理,斥那些自限于诗病者为小脚女人,或作茧自缚,划地为牢,自戴枷锁者,此等人所作,无不格局窄小,如陷牢嶽。如四平头,撞韵挤韵,泛化合掌等等诸多所谓诗病,其说稀见于唐宋,实皆有清一代之无聊文人,不務正业,专在前人作品中鸡蛋里挑骨头,指斥不休,枉加诟病,而他们所谓诸诗病,却多见于唐宋诸大家之作,后人给前人立规矩,岂不荒唐可笑!如此,岂不把许多前人名作都否定了吗?其实,诗词自有规矩,既便是格律,前人也有不少变通之处,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平仄两读字,变格变体等,这都为冲破规律所限,为便于抒情达意提供了方便,或说是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诗词之要义,惟抒情达意,审美快意而已矣,岂有他哉?崔颢之七律《黄鹤楼》之所以被指为变格,就是因为他冲破了七律通常规范,但他却以音律之谐美,情感之和畅,意蕴之高远等被唐人尊为七律第一,被后人推崇倍至。
王玉霞:
郭老师虽说《浅谈四平头》,但分析透彻,对其产生的时代,各派评说,引经据典加以辩证,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阐述全面,结论正确,指导意义深远。我支持老师的观点。已收藏,以备深入学习。
王树峰:
老师诗词理研精到。为初学诗词创作者指点迷津,亦为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引领方向。 赏学老师佳作,受益匪浅。
肖寒:
郭老师讲得很细很透彻,关于“四平头”,关键在于第二个字。以“仄起”开头的律诗、绝句,第二个字必须是“仄”声,以“平起”开头的律诗、绝句,第二个字必须是“平”声,第一个字或“平”或“仄”都可以。这样说来,“四平头”就不是什么诗病。至于“四人名”、“四地名”、“四动物名”、“四植物名”等等在三、四、五、六句开头出现时,我觉得这不算什么“平头”诗病,如果诗人用的恰当,更能体现出诗的丰富的内涵。我也举不出具体的例子,只是自己的一点体会,有待商榷,请郭老师斧正。
邓旭生:
认真拜读欣赏了郭培友老师的诗词研究功课,受益匪浅!特别是对“平头病”有了新的认识。但是我想说,虽然古代李白、杜甫这些大家、诗圣诗仙们都有,我个人认为尽量回避为妙!毕竟平台病没有起伏节奏感和美妙的乐感!
王宜华:
精论“四平头”
遣词用调莫强求, 句守陈规意不周。
读罢君评如释负, 好诗何忌四平头。
尚德丰:
赞成先生的观点 !古为今用 ,与时俱进 ,是近体时发展的方向 。先生此文可奉为学诗教科书。
阳树根:
古人写诗,意境第一,唐诗三百首收录了不少古体诗。今人只讲究格律,四平头、重字什么的,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了。
吴仁鹏:
写诗指南,永不迷航。文章灯塔,照亮诗心。
李文颖:
繁征博引,不乏己见!可见耕耘之力。佩服!写诗还应以意为先。所谓诗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常丽华:
赞同郭老师观点,四平头,“声调说”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去理解即可。“词义说”有点复杂。我的理解是颌联,颈联,四句开头的两字词性或词组结构相同的为四平头。其实这真不算诗病,能避一下更好,句式变化,使诗词更灵动。不能避可放一马,毕竟唐宋名诗“四平头”也不少。格律诗,清规戒律已经够多了,何苦又弄个“四平头”来把自己锁死。诗词应以意境为先,不能因律害义。
高世英:
赞同郭培友先生的分析和结论!过多过细的框架不利诗歌的发展和意境的表达!古人论诗也有偏颇,不是杞人忧天,也是故弄玄虚。四声八病之说,古贤多不避之何况四平之言!写诗声重平仄,意忌雷同,韵求同一,对仗唯工即可。因形害意,才是诗之大病!
郭成才:
赞同郭培友主编对格律诗四平头的论述。 我觉得把四平头说成是诗病犹如见木不见林,我们看古人名人名篇就可揭晓答案。 今天我们在创作时也不由自主的受其束缚和困扰,正在此徘徊时,郭主编的一则浅谈受益匪浅……郭培友主编是格律诗的革新派,守正创新在路上
贺树国:
郭主编老师的诗词基础非常牢固,不仅诗词写得好,国学现论也很丰富,每次所分享的文章都有独特的见解。很多时候我对那些诗词和国学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但他能很准确地撰文解释清楚。多谢老师!
李忠林:
郭师举例说平头。声调词意各千秋。 实为病者则应忌,否则一般按需求!郭主编所谈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中关于四平头一事一议,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评论区之评论,吾欣赏赵玉华老师所言,诗言志,作者的心情倾世温柔以成诗词歌赋比兴,因此不必因律害意。红尘炼心,诗人漫步人生路,各自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没有圣洁和高贵的灵,只会人云亦云。写出来的诗词歌赋,无血无肉,犹如无骨鸡爪,很难引起读者共鸣。因而,真善美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程广权:
我衷心感谢郭院长精辟而辨正的论述。十分赞同郭老的全部观点。能避之尽量避之,不能避之不必为刻意避之而损失诗意。结合自己学诗的体会。特作拙诗一首为贺: 学诗心得 雏鸡不怕羞,学舌亮歌喉。 一唱群山白,三啼碧水幽。 常疑“共音步”,易犯“四平头”。 若得连珠玉,两条皆可休。
崔杰:
我赞成郭培友老师的说法,只要严格按照诗律的要求,即:上句与下句的平仄相对,就不会出现“四平头”现象。但后面陈述的四地名、四植物、四动物、四人名等都排在各联的同一位置,我觉得既使不算“四平头”也应该避免,因为很容易犯合掌的毛病。
庄占军:
拜读郭老师的浅谈四平头一文,第一感谢郭老师为我们诗词创作者扫除了写作顾虑,第二感谢郭老师辛苦总结归类,为我们学习诗词搭桥铺路。真诚的向您致敬!
周刚毅:
什么是好诗?诗的魂是什么?不是中规中矩的文字束文。好诗最主要的是意境,奇思妙想,出凡入圣,独创性。就像红楼梦中林黛玉评诗中,所表述的……。古往今来,有很多首好诗,范诗都是多少有瑕疵的,而不影响是一首独特的好诗。而从清代史至今总会有些人理解偏差。开动脑筋写出好诗吧,要让大家都说好的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