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难忘小米香
文/孟庆果
去石坡头看石瓮坑、龙骨洞,意外地走进了亚旭农业科技园,索性买回了几斤“禾状元”石碾黄小米。
晚上我就煮了一锅小米粥,入口,滋味还没品尝清楚呢,后背已经微微有汗了,旋即,胸廓舒畅,肠胃和暖,一股久违的家乡味儿扑面而来。真香啊!小米的香气夹裹着童年的记忆,馥馥郁郁,细细腻腻,满屋都弥漫着小时候的味道。
我出生在冀南平原,小时候家里每年也会种几垄谷子,但很少拿到市集上去卖,碾了小米,都是留着自己吃,或者当作走亲访友的贺礼。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籽”,诗是美化了的生活,省去了太多太多庄户人家的辛苦。别看小米个头儿不大,从种到收,再到吃进嘴里,劳作起来,环节复杂着呢。谷子虽然耐旱,却着实不好打理。春末撒种,夏初间苗,干热风里锄草,太阳底下钎穗,最后拉到场院里,驴拉碌碡碾成谷粒,木锹扬场去粃,铺开谷粒晒干,最后装袋封存。吃的时候,人们要把半袋子谷粒扛到村里的碾盘上,手推石碾反复碾压,使谷壳与谷仁分离,再撮进簸箕里把米糠簸出,碾三遍,簸三遍,最后才能成为干净的小米。自己家种的谷子碾成的米,煮粥的时候,往往不用水淘,直接就能放进水里煮,沸水下米煮开几滚,再文火慢熬半个小时,一锅浓稠香郁的小米粥才算是做好了。
喝上一碗,别提多畅快了。那是一种春天的新叶吸足了阳光后的香甜,是一种新鲜的青草混合了秋日的红枣又用文火熬制了半晌的浓郁,是天真的孩童在空旷的田野里疯跑了一天的纯净,是和善的老者晒完太阳聊完天慢慢归家之后的满足。如果一定要用文字来形容,那就是:馨香、甜润、轻盈、淳厚。
那个时候,一到晚饭的时间,村子里街头巷尾的空气里便会飘起米香,家乡人的饭桌上,永远都不缺一锅小米粥。当米粒在锅里绽开,香味在热气里蒸腾,满街都流淌着人间烟火的和谐与温馨。如果再切上半盘萝卜咸菜丝,或者炖上半耳朵锅大白菜,一粥一菜一馒头,那滋味,真香! 这是家乡的味道,也是我精神的源泉。是留在我骨子里和味蕾上永远的记忆,是我不竭的精神支撑。曾滋润狂躁的灵魂,曾抚平凸显的野心,曾阻止无谓的争斗,曾指引未来的行程。
汪曾祺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平常的日子,平凡的人生,离不了柴米油盐。每个人都努力地活着,在衣食住行里,纠正生命偏斜的脚印,在一粥一饭里,聚拢尘世间散乱的烟火,纵使岁月带走容颜,纵使道路依旧坎坷,只要心里常存一盏家的灯火,眼里还有一碗香喷喷的米粥,就能滋养身心,安放灵魂,温暖这尘世的薄凉落寞,让人活得更有盼头,更有精气神。
后来进了城,也喝小米粥。在市场上和超市里买到的,大都来自于异乡,无论颜色还是口感,总觉得少了些熟悉的味道。
这次在石坡头,看了工人们碾制小米的流程,才知道,这些源自心底的疏离感,大抵来自于小米的加工方法不同。小米的营养主要集中在表皮,现代机器在给谷子脱皮的过程中,高温下层层扒皮,把最有营养的部分给毁掉了,味道便少了些淳厚。这次我买的“禾状元”小米用的是过去的土办法,也是用石碾碾成的。用石碾脱皮,没有高温,没有层层扒皮,只是低速的碾压,不会对表皮产生损伤,营养自然不会流失。这样的米熬出的粥更香、更糯,也更接近小时候的味道。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庆幸,有些东西还保留着过去的天然与纯粹。
谷子的收成不算太多,但种植历史悠久。《诗经·国风》中就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诗句。只是那时不叫“谷”,叫“粟”。粟的种植历史有七、八千年了,是夏商时代的主要粮食作物,以至于后来人们索性把夏代和商代文化,统称为“粟文化”。考古学家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发现大量出土农具和贮藏食物的窖穴,窖穴中就有碳化了的粟。
《诗经·小雅·黄鸟》中有:“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穀。言旋言归,复我邦族……”的感叹;西汉晁错也有“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的论述;元代《农书》中有:“五谷之中,唯粟耐陈,可历远年”的赞美,足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一夫辍稼,饥者必及,仓廪既实,礼节以兴”,确为中华上下五千年亘古不变的真理。
古人对于“粟”的崇拜,除了追求物质上的富足,还有精神上的效仿。有个流传很广的“君子若禾”的故事:齐桓公在一次春游途中询问大臣:世上什么东西能同君子的美德相比?管仲说:粟的美德能同君子的美德相比。弱小时柔顺得像个孩子,茁壮时庄重得像个义士,成熟后枝头低垂像个君子。有了它,天下就能安定,失去它,天下就危险了。这个比喻,恰如其分。
在这些或褒或贬的典籍中,小米的药用功效也被人们津津乐道。最主要的就是补脾胃。李时珍《本草纲目·谷二·粟》记载:“粟米,即小米。﹝气味﹞咸,微寒”。不但对脾胃虚弱、腹满食少、消化不良、腹泻腹胀以及恶心呕吐有很好的调理作用,还具有滋阴养血、养心安神、除热补虚等功效。尤其是米粥上浮着的一层“米油”,非常容易被人体吸收,有保护胃黏膜、补益脾胃的功效。因此,过去女人坐月子,一般要喝红糖小米粥,大病初愈的人也常常用小米粥调养脾胃,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从夏商奴隶社会到后来封建社会,谷子不仅仅是人们的主食,还是备战备荒的主要粮食,抗日战争中,“小米加步枪”更是功不可没。
如果你正郁郁寡欢,如果你正怀才不遇,如果你正身体微恙,如果你正蓄势待发,不妨文火慢熬一锅小米粥,静下心来品一品家乡味,换一个角度想问题,换个心情去努力,也许看似山穷水尽,终能迎来柳暗花明。
人活一辈子,实在无需苛求华丽,更不必事事铺张,一粥一饭,布衣粗食,人间至味,几多清醒,这就足够了。 作者简介:孟庆果,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信都区作协副主席,邢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出版散文集《有些微小有些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