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一中学


为了全方位落实与云南民大附中的合作办学,进一步推进合作办学,推动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提升。11月12日-11月13日学校安排了部分学科组长赴民大附中参加一年一度的教学研讨会,旨在通过亲临现场,面对面交流,以研促教,研教并进,通过学科组长的成长带动学科组发展,真正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清晨,老师们踏入校园观摩各班早读,一日之计在于晨,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看到的是同学们根据老师布置的早读任务,有目标有规划地大声诵读,将自己的情绪快速调整到上课状态,开启一天的高效学习。


随后民大附中计娟老师满怀激情地向老师们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办学理念和办学成就。实地参观的过程中也了解到民大附中“做有生命温度的教育,为学生的品质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快乐工作,事业养生”不再是挂在墙上的名言,而是能处处感受的工作理念。



进班听课,互动交流,感受优秀教师的课堂魅力。学生渴求知识的眼神,教师孜孜不倦地授课态度感染了我们。民附教师优良的学科专业素养、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清晰的教学语言、灵活的课堂调控能力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一节节高效课堂的落地生成正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源头活水。


下午,老师们积极参与到了各年级语文学科组的集体备课之中。主备人针对性地将本周备课的重点娓娓道来。组内老师真诚发问,大家围绕问题积极参与发言交流,畅所欲言,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而是实打实地集思广益,学习成长,将集体力量发挥到最大化,真正实现高效集体备课。


观摩参与语文集体备课后,民大附中2021级语文学科组长雷萍老师和2022级生物学科组长董有丽老师给我们带来两场干货满满的讲座。从学科组长如何引领学科组发展到如何把集体备课的集体智慧转化为课堂效益,二位老师都结合自己的带组经验,娓娓道来,引发老师们的思考,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学科组长是有可操作路径的。

晚间,老师们参与了民大附中2023年教学研讨会。民大附中六位优秀教师分别从潜能生培养、高效课堂、班级管理、时间管理、学科组建设、年级组管理等角度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充分交流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理念,激情满满,催人奋进。最后,李兴富校长作总结发言,高屋建瓴地提出在“三新”背景下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本次研讨会启人心灵,促人反思,干货满满。



老师们在短短的一天跟岗学习中,收获满满。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高品质的课堂,离不开教师课前细致入微的教研和准备。作为学科组长,应当统筹学科安排,发挥集体智慧,引领学科组细化备课过程,落实课后反思,作为学科组长,应当统筹学科安排,发挥集体智慧,引领学科组细化备课过程,落实课后反思,构建高效课堂,建设互助型、研究型、进步型的学科组。此外,践行“快乐工作,事业养生”的教育理念。只有源头活水,才有渠间清溪。教师应当时时学习不断成长,才能避免过度内耗,真正引领学生快乐学习,终生学习。

从早读到听公开课,再到集体备课,收获满满。感受最深的是这里的校园文化,这得益于这里先进的教学理念,领导的管理策略,以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建设。我将借鉴老师们的经验,完善充实自我,并带领组内老师认真高效备好课,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聚力同行,研思共进。这次学习让我感触颇深,民大附中真正把教研做实,通过集体备课,群策群力。大家也时刻把“快乐工作,事业养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繁忙的工作中寻找快乐,实现自我价值。教育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用一生的精力去学习和钻研。

学校有着厚重的文化教育氛围,“莲花”品质教育和莲品精神融入进学校有生命温度的教育中。课堂上学生活动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与组织下进行,丰富全面且富有导向性的情境、富有趣味深度课堂、高度受学生关注的教师本身与孩子们至始至终的精神饱满,深深打动着我,老师们的一日之功始于千万积累,本次学习受益良多。

速度就是效率,细节就是成绩,这是我在民附短暂而充实的一天的感触。作为数学教师,我感受到了民附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强大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内容容量之大,效率之高,方式之科学;作为学科组长,让我意识到了平时工作中的很多不足与缺漏;作为班主任,我学习到了很多同行的新式管理办法和思路。不论任何岗位、任何工作,良好的心态是前提,团体的力量是最强大的,优秀的氛围是必须的。

最后,希望在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帮助与指导下,我们的教研教学有质的提升与发展。与智者同行,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会登上巅峰。
学校发展,教师第一。继续践行“办有生命温度的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事业成功铺路”的办学理念,以合作办学助力扬帆,以精准改革提质增效,实现西双版纳州一中的高质量发展。
学校发展,教师第一。继续践行“办有生命温度的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事业成功铺路”的办学理念,以合作办学助力扬帆,以精准改革提质增效,实现西双版纳州一中的高质量发展。
文稿|教研科
排版|陈姣
初审|袁雄飞
复审|任静
终审|高才奎
总监制|王凌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