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三行情诗竞赛 | 获奖作品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胜春又来。”
11月7日,韶关市青年文学会在线上举办了“来自‘冬至’的三行情诗”竞赛,鼓励文学爱好者以诗传情,写下在冬至的情思。
活动一经举办就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积极响应。截至11月9日24时,活动圆满结束,共收到稿件109份。经韶关市青年文学会创作委员会组织审评,并请我会总顾问桂汉标老师最终审定,获奖结果如下:
一等奖(两首)
日升
雪淹没了塞北荒野
停留在悬壁的孤松上
陪伴着士兵,静待那远方的日升
——谭春燕
碗中清月
汤匙舀起一悬清月
冬至的雪被妈妈捏成了一锅热腾腾的饺子
藏在月牙状的褶角里
——崔东鸣
二等奖(四首)
冬又至
山河银装,梅花披霜
炉火映照在窗棂上
那是你的影子吗?
——张秋兰
冬天印象
我对冬天最深刻的印象,
是你睫毛上挂着的霜,
扑闪扑闪激起我心中的浪。
——吴佳颖
飘然的思念
冬至忽掠过的风,
而我化在银杏叶上,
飘飘过对你的思念。
——洪俊欣
暖
晨间的摊子白汽蒸腾,几口饺子消几口寒。
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用力拥抱,塞进怀里捂着,爱就能保暖。
——陈静雯
三等奖(六首)
雪花
把暗恋揉碎成一场声势浩大的雪
将我内心处盛满整个春天的爱意
在你走过的尘埃里开出绚丽之花
——温智勇
情浓已超重
好想写一封情书,公开我的眷恋。
冬作红娘,寒风煽情,雪来落款。
我会亲自递给你,因为情书勿包邮,情浓已超重。
——吴帆
愿
初冬的雪裹着浪漫。
祈盼着你送来温暖。
愿,冬至,你至。
——谭宝怡
一把雪
往情书上抹一把雪
爱在雪中融消
剩一捧泪与空白的纸
—熊伟钦
误
常说南方不雪,忘却四季更迭
又恰逢你盛春般的眼一瞥
我便写下冬至是花开的时节
—张子焓
冬会
遣长空雁过,
遗你一场佳期。
无干春风,不是秋月。
—卞乐妍
优秀奖(八首)
如梦令
耘苦不知杓竖,鸥鹭又迁栖处
氲起屉笼中,游子长相何顾?
阿杜,阿杜,暮落归家看路
注:杓:biāo,北斗七星斗柄,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风叔(黄瀚林)
梦似雪
云雀在电线上排排叫着,鸣出一个沙哑的冬天
彼时我说梦似雪,一片一片落在我鲜活的心跳上
却比冬天还要永恒。
——黄婉铃
冬至
秋风渐凉,细雨将至,
冬寒沁入骨,面上犹如玉。
思念生出脚丫,何以不归家?
——王丽萍
品雪
落雪亲吻着我的嘴唇,
那年你说雪是甜的,
可我只尝到了浸骨的寒意。
——胡蕊
冬至食月
早早将娇耳盛入玉宇
撒上几粒葱来缀作白榆
冬至若来思,咬一口月罢
——陈晓楠
冬至 未至
孤影雪宴邀冬至
弦月温一壶浊酒
举杯醉相思
——龙玉兰
初见
万物之终
亦是万事之始
我们在寒风到来前相识
——黄丽婷
思念
冬是思的交响乐
至是念的远方
而你,是我的圆轮
——张晏荣
雪色
落雪让太阳成了月亮
银色浇落于你的乌发
我们又一年共了白头
——杨语柔
替吻
雪落在你的脸颊
轻轻地吻了吻你
我抓住一片雪也想抓住你
——陈静敏
文字 | 洪俊欣
编辑 | 何小楠
审核 | 理事会
【来源于2023-11-13“韶关市青年文学会 ”公众号】
点评:三行情诗的独特表达与创作思考
作者:马怡林
立冬时节,我会特举办了一场以“冬至”主题的三行情诗竞赛,众多文友积极响应,书写冬日情思。短短三天便收到了109份作品,这是让我惊讶的。其中,大部分作品来自韶大分会,这让我再一次看到了韶大学生们的创作热情。而我会总顾问桂汉标老师更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在一天时间内对这些作品进行了仔细评选,让我们由衷感动。我想,我也应该尽一份绵薄之力,对此次参赛的作品进行简要的点评吧。
本次参赛作品,围绕“冬至”主题,展示了作者们多元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以及对冬日独特的感受和表达方式。作品不仅体现了大家对立冬节气的关注和热爱,也展示了大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尚书•尧典》中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可见,对于诗歌写作,真挚的情感是打动读者的第一要义。在这些参赛作品中,我看到了隐藏在雪地里难以言表的爱情,看到了包裹在饺子中热气腾腾的亲情,看到了寒风冷雨中沁入人心的思念,看到了塞外疆边站立着的永恒的信仰。既有小情小爱,亦有家国情怀。我想,这些复杂的情感也正是“节气”这一中华文化嵌入国人基因后的一种独特呈现。这次活动举办得有意义!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特有的审美追求,中国美学家历来也十分重视对于情与景的探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意境,即情与景的关系问题。在诗歌里,情感的传达往往离不开载体——景物,而一首好诗,情与景应当是协调和谐的。本次参赛作品中,一等奖作品谭春燕的《日升》和崔东铭的《碗中清月》是较为亮眼的,两首诗歌各有亮点。《日升》选取了塞北悬壁上顽强坚韧的孤松、守护万家灯火挺拔站立的士兵以及充满希望冉冉升起的红日三个主要意象,孤松与士兵互相凝望,又在恶劣边塞环境中彼此映衬,一同迎接日升。这些元素共同构筑了一种弘大的意境。《碗中清月》则独辟蹊径,选取饺子为载体,以小见大,巧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将温暖的亲情,浓浓的乡愁展现在读者面前,读完之后也宛如吃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暖人心扉。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由于两篇各有千秋,因此在评选时,桂老师就把它们都评为一等奖了。但之所以把《日升》排在最前面,我还是了解桂老师的心思的。三年前,同样是在我会举办的“中秋团圆,思乡念亲”微诗接龙比赛中,桂老师作为终审评委,他在评审意见里写道:“今年的中秋节恰好与共和国国庆是同一天,正是抒发家国情怀的最好意象日子呵,可惜没一人提及。”因此,把《日升》放在最前面的做法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这也是文学的育人价值所在。
其他作品也都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展现了作者们的文学才华。这里就不作一一点评了。倒是有几个问题需要指出来,同时也是分享我对于三行诗创作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大家不要见怪。
第一,语言运用不够精练。有些作品的语言运用不够精练,存在一些重复或冗长的句子,影响了阅读体验。三行诗有“短”“精”“快”三个特点,其文字一定要精炼,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尽可能地用简短、生动的词语或短语来表达思想。
第二,内容表达太过直白和具体。有些作品过于直接地表达了对冬日的情感,缺乏一些深度和内涵,可以尝试通过更深入的思考和挖掘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有些作品则出现“写太满”的情况,“水满则溢”。三行诗的简洁性要求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要给读者留下一些想象空间,不要把所有的话都说完,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和解读诗歌的内涵。
第三,情感传达缺乏真实的依托。一方面,有些作品在情感传达过程中缺乏真实的创作依据,仅依靠猜想中的情节或场景来作为支点,难以撬动起真挚的情感;另一方面,大部分作品忽略了主体“冬”,一味写“雪”,以外延写外延,滑向虚无。以上两点使作者陷入了“以虚写虚”的困境,读起来自然也就如雪般“飘飘然,不扎根”,也使得读者难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对于此问题,前文已有具体建议,这里便不加以赘述。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忆古思今,冬日总予人无尽的遐想与思念,而一首首短诗却在这日渐寒冷的季节里予人无限的温暖与憧憬。此次“冬至”这次三行情诗竞赛的作品展现出了较高的水平,但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作者们在以后的创作中能够更加深入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技巧,为文学事业贡献更多的精彩作品。
(马怡林,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韶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韶关市青年文学会理事,韶关市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副主席,韶关市五月诗社青年诗人)
文字 | 马怡林
编辑 | 区伟琳
审核 | 理事会
【来源于2023-11-13“韶关市青年文学会 ”公众号】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