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 木耳
林欧老师朗诵作品赏析
文/桑尔金

今天有幸聆听了林欧老师朗诵的《冬天的献歌》以及外一首,我内心极度震撼,由衷地为林欧老师的精彩朗诵点赞。
如果说作者写诗歌是一种艺术创造,通过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朗诵是对诗歌的升华,把铅块冰冷的文字转化成富有生机活力的声音,通过逼真形象的朗诵再现诗歌魅力,从视觉感受上升为听觉感受,从而更加真实地传播作品思想情感。
朗诵不仅仅需要深度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情感,把握作品人物特点,更需要把作者内心表达的情感,通过声音准确无误表达出来,甚至比作者还懂作品的内涵。所以,朗诵老师读一篇好的作品,也是对作品另一种形式上的创新、再创造。朗诵依附于作品的基础上,凌驾于作品之外,给原作品锦上添花,朗诵于文字互相辉映,甚至脱胎换骨,完成了一次蜕变,一次崭新的创作。如果把原作品比作蛹,朗诵就是脱茧而出的鸣蝉,或婉转、或哀怨、或慷慨激昂,或气吞山河,将美妙的旋律响彻天空,传遍四面八方!

真正的朗诵大师,不仅仅声音富有磁力,掌握朗诵技巧,而且他也热爱生活。朗诵老师首先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他从作品中最能洞悉作者的内心世界,知道作者想通过文字来表达什么。什么时候停顿,什么时候高涨,他都懂。通过抑扬顿挫的声音变化,来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波动。

朗诵老师是非常辛苦的,一般专业朗诵老师,都拥有自己的专业录音设备,很多朗诵老师对朗诵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有时候为了朗诵好,不能受到外界杂音干扰,就必须等到夜深人静,或者早上三四点,劳累一白天的人们都以入梦,此时,没有工地上机器的轰鸣,没有公路上汽车喇叭的干扰,没有人声鼎沸的吵杂,选择夜阑人静,才进行录制。这期间辛苦程度,自有朗诵老师自己知道。作者写诗歌,只要灵感一来,即兴发挥,对环境没有要求,想录制好声音,就不同了。有的老师还有自己专业的录播室。热爱,使人更加努力,人生也更加璀璨!

所以,林欧老师必然是一个敬业的、视朗诵为一项神圣的使命,他在灵魂最深处与作者接轨。听林欧老师的朗诵,是一种艺术享受,朗诵的魅力已经超越作品本身了。
林欧老师在朗诵《冬天的献歌》时,在背景音乐上也是下足了功夫,在朗诵诗歌中“杨树的叶子被秋风剥落殆尽时”,背景音乐中运用秋风的声音,似乎让人一下子感觉到朔风呼啸,树叶飘落,给人带到秋末冬初的情景之中。
背景音乐舒缓,这与作者表达一种哀怨、荒凉的心情是相通的。林老师如泣如诉的朗诵,仿佛是面对面对与心上人诉说,或者是对大自然的一种独白。

林老师最后朗诵铅灰色天空,把“天”字,与“空”字进行延缓强调处理。像演唱者在唱歌结束时,突然有力把手向上一挥,做了一个漂亮的收尾姿势!
这哪里是朗诵诗歌,简直就是林欧老师的个人演唱会。偌大的舞台,林老师独自沉浸在艺术的魅力之中。

林老师朗诵“骏马还在草原上啃草吗?”能让人浮现出青青草原、烈烈西风、一匹瘦马在悠闲地啃草的情景。朗诵“我还能听到噶玛的琴声”这一句时,能感染到林老师对草原的爱慕,对恋人的思念。
林欧老师是一位高中数学老师,戴着一副眼镜,深思,忧郁之美,仿佛时时都在思考着什么。正如他的自我介绍中说的“用声音讲述不同的人生,品味人间百态。”林老师的朗诵,百听不厌,声音富有变化,磁力满满。声音以情感人,把作品中作者想表达的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甚至还升华般呈现出来,从而完成第二次作品创造。
对于较短的外一首,寥寥数语,诗歌很短,但是饱含深情,林老师也精准地朗诵出来。林老师朗诵外一首时,情感也是非常深沉的。那种孤独、无望、思念,却也无可奈何,情到深处,让人心如刀割。林老师朗诵最后两句时,运用了近似哭音来表达这种思念,这种爱又不成,欲罢不能,只能目送着情人离开。让人联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种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得精准到位。
为了能仔细聆听林老师的精彩朗诵,通过手机蓝牙连接教学扩音器,喇叭里传来非常清净没有任何杂音的浑厚男高音。

无论是背景音乐,还是声情并茂的朗诵,都达到了极高的标准。
当作品分享给一个友人看时,友人说,文中“蹒跚”是不是描写一位老人,作者说:不是,其实是形容一位年轻貌美,由于唯美思慕中的情人从小得了小儿麻痹,手脚稍有残疾,所以走起路来多少显得一跛一跛的,就有点蹒跚了。
总之,诗歌中,意境留白,给人想象空间,情之深,充满张力。而林老师心有灵犀,能深刻把握作品思想,朗诵得精妙绝伦,荡气回肠,令人动容。

感谢红梅花儿主播团队,感谢平台编辑老师,感谢每一个文友!好的作品,方可经久传诵,永远不会过时。
精美朗诵,值得收藏

桑尔金,一个藏族小伙,热爱自己的家乡,更迷恋中国现代诗歌。以文会友,希望结识更多新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