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父亲的情怀
文/李正玉
我的父亲坚强、正直、有担当,他的一生用艰辛的付出、坚韧与执着彰显着父辈的大爱。
父亲出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那时才是中国真正的动乱时期,战争频发,百姓生活及其艰难。我父亲更为不幸,他是家里长子,可在十五岁时爷爷不幸去世,当时家有兄弟六人和一位裹着小脚的奶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日寇大肆践踏我们国家的时候,象这样的贫困家庭想要活下去尤如登天。但父亲是家里老大别无选择,必须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当时爷爷留下一片用海水晒盐的滩,那时晒盐全靠体力,十五岁的父亲无力顶起这份滩的工作,只能靠顾工干活。那时顾工的薪酬是用粮食结算的,每年都是把所晒的盐与盐商交换粮食,换来的粮食除付给顾工的所剩无几,根本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为了让有限的粮食延长更多的时间,一天只能吃两顿半饱的饭,一家人忍饥度日。遇上减产年头,一天一顿都难以维持。于是,父亲就到河边、路旁采摘海英菜和各种野菜供全家充饥。到了冬天,野菜也难找到,只能靠着向东家要一口 西家借一点维持生计。就这样年复一年的支撑着这个艰难的家。
一九四四年八路军来到盐场,当时我父亲的家是最穷的,被八路军选中作为部队临时居住点。我父亲很勤快,为部队贴标语、发通知,帮八路军做了很多跑腿的事,深受部队领导的喜欢。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部队要撤离,临走时部队首长要把父亲带走参军,可奶奶不同意,因为父亲如果跟部队走了我的叔叔们就没人照顾了。所以,为了叔叔们的成长,父亲又无怨无悔地留下来支撑着这个苦难深重却又充满生机的家。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过去晒盐的兆民成为企业的工人。企业发工资,政府供应粮食,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父亲的压力还是很大,因为四叔、五叔和小叔尚未成年,父亲不仅要解决叔叔们穿衣吃饭的问题,还要供他们读书,在那个年代就是做父亲的也不可能让自己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但我父亲却坚持让叔叔们上学,他宁可让自己的妻儿老小忍饥挨饿,也要供叔叔们读书。我的四叔、五叔都读到了中专,为了小叔到陈港读高中,父亲强忍心痛让我大哥初中辍学。那时虽然上学不花钱,可中学远离家乡要住校,住校的花销普通家庭也负担不起。那个年代的人不要说上中学,就是读完小学的也没有几个。父亲这种执着的精神是何等的可亲可敬!他对弟弟们的培养,对手足的关爱与付出,虽为兄长却胜似父亲!
父亲虽然离世多年,但他那种为他人倾情倾力、敢于负重、勇于担当、不求回报的精神与情操就像一座丰碑,让我永生难忘,并激励我在人生的路上不畏劳苦,勇往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