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一一苏轼
我们的大女儿于1998年去瑞典,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学习、生活、工作,然后成家,定居在斯德哥尔摩的一个小镇上。从2001年夏天开始,我们到瑞典的几次探亲之旅中,有许多人和事虽细微平常,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到瑞典,女儿、女婿开车接机。我们在飞机上已经吃过晚饭了,可他们那里却还是下午,红日高照(时差冬7夏6)。坐在车中,我瞪大眼睛观看一路的风景,忽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公路两边的小山坡旁都围着铁丝网,做什么用的?女儿告诉我:这是防止山上的鹿、兔子等小动物跑到马路上遭车撞。女儿说:“哪里有小动物出车祸了,报纸上都要大登特登呢!”
女儿当时住的小镇叫雅各布斯堡。那些小镇距市中心只十几分钟的车程,镇上的超市、医院、学校等都配备齐全,如女儿现在的住处离学校和商场都只须步行两分钟就到,住房外就是儿童娱乐场一一政府就是这样保证居民生活方便的。
他们那里的垃圾分类极其严格:纸品、玻璃、金属品和生活垃圾等都各有其“屋"一一村镇旁边总有好多小屋子,这都是分放垃圾的。有一天我们准备下楼散步,我顺手拎起一袋厨余垃圾,准备带下去扔,谁知女婿一把拉住我,接过垃圾袋,把袋口扎得紧紧的才给我。女儿解释道:“垃圾袋如果松散着,就会给环卫工人添麻烦呀!”
一天晚饭后女儿陪我们去散步时,在一条小公路上碰到个小车子开过来,我和老伴按国内的习惯,早早地避让到路边上去。女儿说:“这里一律都是车让人,快走过去吧!”果然,车停住了,开车人还从车窗中探出身来伸手作“请"的手势,女儿对他笑了笑,一边说“谢谢”,一边拉着我们快步走过公路,说:“这种时候就要快点走过去,免得耽误人家啦!”
点滴小事,让我们觉得那里的管理不错:细致,人性化。
瑞典的人如何呢?
我们最先接触到的两个瑞典人是女儿在武汉邮科院的同事,那是一对年届七旬的老夫妻一一老布和玛丽恩。知道孩子要远赴瑞典,大概也猜想到我们做父母的会不放心,于是他们特特到我们家做客,交谈中除了介绍、宣传瑞典之外,玛丽恩还许下诺言:“我们有两个孩子,你女儿到瑞典后,就是我们家的老三啦!不懂的事情,我们会教她的,你们不要担心哦!”说到做到。他们先回瑞典,我女儿去那里只休整了几天,时差刚刚倒好,就被老人接到他们家去了一一不是去做客,而是对她进行强化家政训练:购物(当时国内尚无超市)、做菜、烤面包、蛋糕,等等。这还不算,竟然还隔着千山万水打国际长途过来:“你们家的孩子许多家务事都不会做呢,
你这个妈妈是怎么当的?!”玛丽恩严厉地批评我,还要我女儿站在电话机前当翻译,真够厉害的!就是这两位严厉而又善良的老人让我女儿学会了所有该学会的家务事。我第一次去女儿家,就见原本什么都不会的她既能做中餐,又能做西餐,烤出来的面包、蛋糕和馅饼都不错,真是要感谢这两位“瑞典的爸爸、妈妈”啊!女儿说二老的家在一个林子的边上,与自己的家相距不远。女儿带我们去看望两位老人,临走时还去他们的林子里采了许多蘑菇带回家。
在我们闲聊说应该感谢老布和玛丽恩时,女儿还讲了她刚来瑞典时的一件事:瑞典多森林。有一天她到森林里去散步,走到后来迷路了!这里地广人稀,好不容易碰到了一个人,就连忙问路,不料那个人也不清楚。女儿有点着急了,心想人家顶多说一句“对不起,你再找人问问吧!”不料那个被问的人不放弃,帶上我女儿一起再找人问,终于又找到两个人,终于能找到回家的路了。最终,三个素昧平生的异国陌生人一起开着车把女儿送回到她的住处。女儿心里暖暖的:嗬,异国他乡见雷锋啊!
我们也碰到过这样的“雷锋”。有一天早饭后我们照例去不远的湖边散步。湖不大,对岸小山坡上,红色、黄色、白色的小楼参差错落,掩映在绿树丛中,加上蓝天白云作背景,水中倒影美极了!近处湖水清澈,芦苇青青,有两大三小五只洁白的天鹅一家子在水中自在地游弋着。那时没手机,我们出门时总带个相机。平时拍得不少了,这一天忽见湖面上出现了几只白色的帆船,明丽的画面上更添亮色!我和老伴忙不迭地互相拍照。只是,只是可惜啊,可惜不能拍个合影!……
忽然听到响动,原来是一位年轻的妈妈推着童车微笑着朝我俩走过来,童车里的宝宝小脸粉嘟嘟的,可爱极了!到了我们身边,“嘿!”她主动与我们打招呼,并停下童车,伸出双手的拇指并拢打着手势。“呀!她是说愿为我们拍合影呢!”我连忙把相机递给她。“咔嚓,咔嚓!"她为我们留下了永久的纪念,而她自己也给我们留下了热情善良的印象。
许许多多的小事,加上接触到的一些瑞典人,给我们构成了瑞典印象。
【作者简介】
王瑞初,女,1944年11月生于湖北省浠水县,1967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参加《古典诗歌鑑赏》(武汉出版社出版)、《配画唐诗一百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配画宋词一百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及《中学生汉语规范化读本》(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等书籍的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