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杨砚(散文)
张晔/平阴
癸卯年十一月八曰,有机会到淄博去转了转。立冬日,金阳融融,天并不冷。

自中投泰华公司出来,去了八大局便民市场,感觉到的是小城静谧,虽车水马龙,但并不喧嚣。民风淳朴,市民看待外来人的眼神充满友善。建筑物不很高大,不很豪华,不象个别城市市容涂抹得花花绿绿,象倚门卖俏的失足女,作足了表面文章却惹人厌恶。我感到,淄博政通人和搞的好,名不虚传。
书记马晓磊是位有道行的红色贤良,他身边汇集的都是充满正能的工作同仁,淄博治理的能不好嘛。古人讲同声气相应求,在我们平阴政声卓著的杨旭东同志也调任这里工作了,淄博治理的能不好嘛。壮哉!大美淄博,党旗高高飘扬!
赶烤淄博,半盏“淄小烧”饮后,又和立金集团的业务精英王恒丽女土等人乘兴访淄博市博物馆。

淄博博物馆里最有名的藏品应是这方“侯杨砚”了。为啥?因为大文学家孔尚任的剧本《桃花扇》哪个不知,“秦淮八艳”李香君和侯方域的凄美爱情万古流芳。

该砚是候方域送给媒人杨龙友的家传宝物。砚长13.3厘米,宽11.5厘米,厚2.4厘米,重630克。该砚石为端石随形砚,石质细腻坚实,造型质朴,凸凹过度自然,圆润有秩,石色凝重而浑厚,背面依砚石原形,浅刻薄意卷云纹,自然生动,颇有排山倒海之势,云层内外各有一斑眼,亦称鸲鹆眼,内大外小,呈日月形。砚面镌刻有隶体铭文十七个字:衔日吐月、排云冲斗、宣德岩石、贻龙友、朝宗。

此砚为明宣德时期(1426—1435)的作品,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侯朝宗与杨龙友都是明末清初文化名人。侯朝宗是“侯杨砚”的第一任主人,杨龙友因撮合了侯朝宗与李香君,喜得侯朝宗赠送的古砚(将它取名为“侯杨砚”),后因反清复明失败而将此砚遗失。“侯杨砚”的“内在美”胜于“外观美”,是侯杨二人情重如山的象征。
杨龙友殉难后,“侯杨砚”流落民间,后被苏州嗜砚成迷的陆其清收藏,陆其清又将此砚转赠给赵执信。上世纪五十年代,景介忱(淄博桓台人,博山区文化馆原副馆长,老革命,也是书法家)幸而得到“侯杨砚”。1955年在工作中认识了张志中先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由于景介忱在文革中遭受迫害,含恨而去,留下体弱多病的遗孀。张志中和夫人韩玉兰女士,经常登门看望,送汤送药,景夫人十分感激。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身后又无子女,景夫人于一次登门拜访的机会,将家藏多年的“侯杨砚”留赠给了张夫人。
清代戏剧家孔尚任根据侯、李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创作出名剧《桃花扇》传奇,为“侯杨砚”增添了浓厚的传奇色彩。1988年秋,苏州市沧浪诗社徐植农、王西野、江波、上海诗人田遨等人同访淄博,在张志中家中,共同观赏了“侯杨砚”。砚石虽小,却能让人联想起《桃花扇》中的许多故事。他们对砚石的别致造型和铭文的古朴浑厚赞叹不绝,更为侯朝宗、杨龙友、李香君的不幸命运感到惋惜。田遨当即以“卖花声”词一阙咏之,随后王西野、江波、徐植农、白坚、张志中、王颜山等先后以“卖花声”为题唱和。回苏州后徐植农请了苏州老书法家顾超先生抄写了四十米“卖花声联唱”长卷,并赠予张志中先生收藏。
“侯杨砚”的前世今生令人感叹,它承载了太多岁月沧桑,见证了太多的世态人情。此砚引人驻足沉思,我即兴写了二首七绝记录观感。
其一:
泣血桃花扇底风,凉人思绪岁月更。
丹心艳影前尘渺,纤指丝弦似有声!其二
君归展馆我风中,水逆山崇尽化空。
墨海排云衔日月,寿同此石是情钟。

从博物馆出来,归途一直在想。淄博古城也如同一方名贵的“侯杨砚”。管理它的呵护它的,是一批以马晓磊书记为首的优秀共产党人。

张晔,自号齐鲁易士,国学童子。1968年生,山东平阴人。著名易经占卜风水专家,“张晔起名"商务品牌创立者。
现为垂杨书院书画院特聘艺术家,济南市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江北诗词》编辑部主任,第四届齐鲁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国际中国书画交促会会员(名誉会长王光英、沈鹏),全国文联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会员,山东省周易研究院理事,济南市儒商文化研究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