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冬雪
【简介】灵歌,本名林智敏。野姜花诗社副社长,台湾诗学、创世纪、乾坤诗社同仁。1951年出生于台北市,1974年(23岁)开始写诗,期间弃诗从商停笔31年,直到2011年(60岁)重返诗坛。
【经历及作品】
获2017吴浊流文学奖新诗正奖、61届中国文艺奖章(新诗类)、洪建全儿童文学奖。作品入选《2015~2018、2022台湾诗选》。著有《前往时间的伤口》、《破碎的完整》、《灵歌截句》、《漂流的透明书》、《梦在飞翔》、《雪色森林》、《灵歌短诗选》(中英对照)、《千雅歌》(三人合集)等诗集。
【前言】
「回声是球与棒的关系:
弧线远远地坠落
欢呼高高地扬起」
这是灵歌2023年10月于个人脸书上更新的简介。诗如其人,灵歌笔锋下的细腻与温度,正如他给予我谦和且敦厚的印象,很开心这次有机会访谈诗人灵歌。
恭莹:
很好奇灵歌老师写乡愁、写推理、写时间、写生活,在您的创作背景里几乎没有固习和老派语言,请问您如何在拆掉框架与建立风格之间创作?您曾提到自己有意锻鍊「年轻的语言」,请问年轻的语言如何锻鍊?
灵歌:
写诗和所有文类一样,久了就有惯性,也就是所谓的风格和习惯的语言。我因为中断31年才重返诗坛,到吹鼓吹诗论坛注册和贴诗,年轻版主直接指出我的诗太老派了,老派就是不合时宜。所以,连续二年,我每年写400首以上的诗,不断详读年轻诗人作品,练习接近他们的语言和陌生化的意象。转变风格不是简单的事,我即使中断31年,写起诗来还是有过往的习惯,甚至太久没写诗,写出来用字也不精准。连续写了八百多首练笔的诗,总算完全褪下以前的语言,创造出新风格。我随时提醒自己要避开别人用过的意象,写的诗必须要令人耳目一新。那二年,因为是重返,所以怀著满腔热诚,练笔心情很愉快,一点都不感到辛苦。当时还没有和股东谈好退休规划,因此能够在忙碌中偷閒读诗写诗,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对于仍肩负经营工厂重任的我而言,真是难得的幸福,那时常常羡慕著读文学、写作的学生和诗人。锻鍊年轻的语言,就是大量阅读,深读各种风格的、年轻诗人的诗,然后书写陌生化的意象和技法。至于中年或年纪较大的诗人作品,只要保持创新,勇于突破自己的前辈名家,他们的诗作也要读。年轻的语言,并非指年纪,而是指能创新。原地踏步的诗人,总是故步自封的作品,无论名气再大,也吸引不了我的目光。我求知若渴,求新更是热切!
恭莹:
请问老师每天的生活作息安排是如何?对于写作是抱持著公务员的竞竞业业
还是艺术家的崇尚自由? 创作时会有特定的仪式感吗 ( 比如音乐、场地等等 ) ?
灵歌:
我退休了,生活就是读书、写诗、运动和旅游。通常,早上阅读报纸和新闻,再来就是读诗或报纸副刊、杂志。我习惯在诗集上,将特别喜欢的句子画线,喜欢的诗也会读很多遍。副刊上的诗,只要自己喜欢的,就上网下载,印下来装订成一本,大约二周整理一次,目前已有几十本,每一本都几十页。下午我睡个午觉,然后出门走路和运动,每天约走八千步,并做甩手、拉伸、深蹲、后仰等运动,因为我有脊椎侧弯的痼疾,因此需要去躺大轮胎,让脊椎往后展,做复健矫正。晚上则写诗,但灵感是随时会来的,走路、开车、洗澡……,只要思索,常会有灵感,就马上记下来。读喜欢的诗,也常能触动灵感,有时读一首,可以写出二三首完全不同主题技巧的诗。但如坐在书房苦思,往往会找不到灵感,这是没办法控制的。写诗还是不能太松懈,如果偷懒,诗路会断,太久不写,灵感和手感就不再来了。所以,读和写,还是需要纪律,纪律养成习惯,才能缓步推升,逐渐突破自己。我要求自己,写诗要写出亮点,在生活中提炼思想和感悟,融入诗内,并且要求陌生化。
恭莹:
我自己会因生活而写诗,却也常因为生活而停笔。有人说任何事情若要看到成绩,必定少不了纪律。老师写诗前后40多年,期间也曾失语31年,再复出诗坛之际,作品更加淋漓淬鍊,出版的诗集叫好又叫座,亦显有市场价值,请问老师可以分享这段人生经历吗?又如何鼓励后辈面对创作的低潮与高峰?
灵歌:
在《前往时间的伤口》诗集发表会上,我和李进文老师都谈到写不出诗时的低潮期,进文老师说低潮期他就不读不写,让自己放空,出门走走或去做别的事情,把一切和诗相关的事都放下。而我,也是暂停写诗,因为勉强写的诗都是失败的,必须丢掉的。我就是过平常生活,只是把写诗的时间,改为阅读或看影片。此时,最需要寻找能触动自己的诗来读,这样往往可以解除低潮。我停笔31年,是不得已的,因为开工厂,不只是做生意,还要创造和生产大量能销售市场的产品。我们产品以各种自动控制器材、低压配电器材为主,自行设计、研发、开模、生产零件、组装成品、上市销售。业务分为自有品牌和部分为世界大厂代工研发并生产的产品。自有品牌产品又分为台湾内销、世界各国外销、大陆本地销售。台湾和大陆都有工厂,而且百分之九十的零件都是自制。在二座大工厂下,又设了八座较小的工厂,这么复杂的组织,员工也众多,我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又忙又疲累,根本无法静下心读诗,更不用说写诗。直到60岁,实在太累了,终于和股东讨论我预计65岁退休,并将股份全部卖给他。股东也有意接办,因为他能力比我强,工作的热诚更是投入,事业心和追求成就感都非常旺盛,那是我比不上的。所以,一切就顺利谈妥,我也才能在60岁开始,下班回家的时间,重新读书写诗(那时因为移民纽西兰,家人都住国外,下班后很适合读书写诗)。65岁之后,我完全退休。如鱼得水般的读书、写诗、运动和旅游,我特别珍惜这个得来不易的创作生活。可能很多人羡慕我,能投入文学又无需考量物质生活的缺乏与逼迫,但我可是工作了42年才退休啊(高工就读台北市工夜间部机工科即开始半工半读,现改名为大安高工)!23岁退伍后,白天上班工作,晚上就读世新编辑采访科(那时三专夜间部要读四年)。还记得在创业前,正是读专三的那年,我骑机车发生车祸腿骨折了,同时一段四年的感情,也在那时结束。创业前那段日子,是我人生最低潮的时候,也得了失眠症,到现在44年了,每天睡前还需要吃二颗助眠药。
我可以分享给年轻朋友的就是:如果真心喜欢文学,那就先顾好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创作。不必想赚大钱,文学带给你的快乐,不会输给赚钱。但是,生活总要顾好,养家的责任也无法逃避。在现实中站稳,其他时间就去读和写吧!即使时间零碎,也会有所成绩。许多年轻诗人,他们的工作又忙碌又和文学无关,但是仍然坚持创作,一边养家,一边还能得奖。当然,社会对于年轻人是更严苛的,房价大涨,买不起就算了,租屋也很沉重,每天累到极限,也才刚好能养家过简约生活而已。但真心喜欢文学还是能抽出零碎的时间读和写,困顿艰难,反而是创作的养分。或者像我,年轻时放下文学,去开创事业,但真心喜欢文学,到退休后,生活无虞再回来读和写。只是,要记得初心不变,坚持理想,否则就像大多数诗人作家,从文学中淡出,过好日子,不再创作,那也可以啊!毕竟多数人都是如此!
恭莹:
灵歌老师同时是野姜花、创世纪、台湾诗学、乾坤等诗社的同仁。目前网路各家诗社林立,能够写文便有舞台可以发表。想请问老师每天如何与这些诗社互动?
灵歌:
我重返诗坛时,在「吹鼓吹诗论坛」注册成为会员,连续二年,每年练笔四百多首诗,大都贴上论坛,让值班的版主们点评回覆,藉此磨练自己褪去老派语言,逐渐转化成贴近现代的诗风格。吹鼓吹是我重生的基地,后来我受邀成为小诗俳句版版主,创办人苏绍连老师退休后,由副站长叶子鸟接棒为站长,我和王罗密多、周忍星,受邀为副站长。论坛前几年已经关闭,目前只剩下阅读功能,但无法贴诗互动。后来脸书社群另行设立了「fb诗论坛」以取代网站。我也受邀加入野姜花诗社,当脸书社群成立「野姜花雅集」的诗社团时,我曾担任总版主,但年纪渐长,觉得应该交棒给年轻同仁,于是辞去总版主一职。在担任「fb诗论坛」版主时,只偶尔当有作品刊登上报纸副刊时,会分享到「野姜花雅集」。后又因浏览到「这一代诗歌」社团,觉得有缘分,因此只要刊登纸媒的诗,几乎全部都会分享到「这一代诗歌」,这也是脸书众多社团中,我唯一完整分享作品的社团。纸本诗社方面,我因为投稿和赞助,因此成为四家诗社同仁(野姜花、创世纪、台湾诗学、乾坤),但除了在野姜花担任副社长,负责对外邀稿和制作部分专辑,对于其他诗社相邀为干部只能婉拒,因为时间不够用。我贴上自己脸书的诗都是当日或当期被刊登纸媒的,也大都只分享到这一代诗歌。前面提过,我除了购买自己喜欢的诗集,也会下载三大报副刊里自己喜欢的诗,我把它们印下来装订成册,随身携带阅读。我除了上午读诗,晚上写诗,其他时间只要外出,必定携带一二本诗集和二三本自己下载装订的诗册。等人、候机、旅途中,只要能读诗的时间,我都不浪费。场地许可,还能边读边写,因为有时灵感来了,必须马上记下,以前用纸笔,现在会输入手机word。我电脑中的档案,随时库存二十多首诗,都是淘汰不好的诗之后,留下来要投稿的。我刊登诗刊和文学杂志的诗,每年四十几首,刊登报纸副刊的,约有十几首,总共五十多首诗。目前自己创作的数量,比以往少很多,希望自己能写得更好,而不写多。如果三年出版一本诗集,大约就是从一百六十多首诗中,挑选六十首左右的诗结集出版。
恭莹:
老师近日欧旅回台,能不能分享这趟旅行的特别心情?旅行有带来诗创作的灵感吗?
灵歌:
我退休后,规划每年春秋季节出国旅游二趟。但三年疫情影响,无法出国。去年十一月国门开放,我即刻安排去荷比法旅行。今年去了二次日本、一次东欧。我很少写旅游诗,可能最近沉淀回忆后会尝试写一二首。参加旅行团,时间上都很赶,吃住不错但睡得少,不够悠閒。以后可能找专办中高龄的旅行团,虽然同样行程要多一倍时间和费用,但时间充裕才能悠游旅行。这次走访奥捷斯匈,奥地利我是第二次前往,人间仙境的「哈斯塔特」湖边小镇也是拜访第二次。维也纳熊布朗宫、美景宫,是第一次造访,也入内参观,这个景点将皇宫陈设保留,参观了二十几间房间,非常有历史感。当地大陆裔导游口才好又有专业,全程解说生动令我们收穫不少。捷克的布拉格、库伦诺夫,宛如童话般的城镇。到欧洲,就是看建筑,即使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小国也是。无论东欧、西欧、中欧都一样,北欧将来也会安排参观,德国和英国还尚未造访,也在未来的计划中。在我脑海印象里,最美的还是天然湖光山色的瑞士。我今年已经72岁了,虽然每天都走路、运动、伸展和甩手,但还是要把握能走跳的时候,每年要来趟出国旅行。
恭瑩:可否提几首您自己喜欢的作品和大家分享?
灵歌:近期的诗作
〈学习〉 灵歌
有用的人
渐渐回来
学习无用之事
摧毁自己
像闪电劈开神木
挖空编撰的神话
赤裸身躯
去见刺眼的人
学习卸下
语言的细肩带
让返璞的初心
如过动儿
将时光剪成寸断
再超前衔接
打破镜子的回顾
穿越窗,成为光束
在光束中希声
在光束外无形
在天空圈出投手丘
以暴投的雨让自己解围满垒的困境
像一条船的桅杆
无悔相信
浪涛之后平坦的沙滩
终于穿透
海平线上的落日
不再烦恼
黑夜无止尽的平静
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语出老子《道德经·四十一章》。
〈吻合〉 灵歌
我正前往
你的前往
相叠的足迹一场雨
被风吹乾
又一再淋湿
风正前往
雨的前往
看看前方的
更前方
阳光是否能将体感烘暖
有些口
要别人开了
你才悬河
有些口
因为垭了
你穿过
才有了辽阔
伤口总是
对于伤害的人沉默
对于受伤的人游说:
时间开了花
现在结果
你继续施肥
它就遍野
我正收穫
它的收穫
谷粒晒乾了前方
阳光频频回头
有些口
塞满时间
分针划伤的
秒针缝合
我们口对口
无须校正时针
也能吻合
〈属于所有〉 灵歌
太阳是晴天的(儿语)
月亮是夜晚的太阳(老词)
雨是云被黑过的私生子
二是一后面的
接近时复数,拉远时单独
我是妳无可割舍
又难以承受的
幻视,影子
「是」太频繁,还有「的」
字要消除用橡皮擦,人也可以
修正液涂白,或涂黑,也可以
在二个「是」之间插入否定:是「不」是?
我们之间有时难以选择黑白
而成为灰色的
地带,可以宽也可以窄
它震颤,它互撞隆起而成为
地震带,是地质不稳定的
成为我们之间的喻依
像生活,我是这些的:
是海浪吐回岸上的鱼
是操作冲床反被切断的食指尖
是翻砂的木模
曾经坠落没死透的鹰架
如今,分秒城市的经济
穿梭接送,成为您每一餐的鼎沸
像这些人,我也有梦:
白天外送,夜晚斜杠守卫(奔波后的喘息)
平日厨师,休假日农夫(体会烹调的历史)
正职机械操作工,兼职学木工(预留一条退路)
有时白天很黑,有时晴天下雨
斜杠再斜杠,顶住墙撑起屋瓦
圈一个家养小孩
而现实的我:
顶楼租屋违建,命格属火
河岸租地种植属水
我是水火不容的,漂萍与灰烬
离开妳又回头
在梦中签下卖身契或许可以让渡所有权给妳
给妳不仅是虚词,还有我所有的
堆积再辗压的生活
【备注】由于这一代诗歌鼓励诗友互动,特设诗友发问环节,问题可写于留言区,嘉宾只会择一题作答(涉及私隐及不合理问题,嘉宾一律恕不作答)。
【后记】
认识灵歌老师之前,我早已在网路上拜读老师的多首作品,屡屡在粗糙磕碰的生活中被他透看世事、悲悯人生的诗行微光温暖著,于是有了安心。知道老师笔下虽可以揭开暗黑,却也同时可以带人看见光明。更令我敬佩的是他在中断新诗创作的多年后拾笔,愿意击破、重塑、打磨、抛光油腻的陈年伟业,虚怀若谷走近你我。
老师的人生故事充满了精采的跌宕起伏,此次访谈碍于篇幅实在无法令读者满足,希望不久将来能再次邀请老师作续集访谈。
图/冬雪 制作
鸣谢书法家黄锦洲老师的题字、赵婵娟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