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四平头
(郭培友诗歌创作谈二十一)
前段时间,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顾问、齐鲁联坛十老何树华先生又给我选了几道诗词研讨题目,其中就有四平头。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专门学习了巜历代诗话》(清 何文焕辑、两册)巜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 、三册),参阅了有关资料,就个别问题请教了诗词名家钟振振教授,对四平头的源流及其演变有了粗浅的认识,现整理成篇,请各位读者、专家指正!
四平头只是散见在古人评诗的零星笔墨中,没统一的严谨的定义,成了业内人皆知,笔下人少有的东西,也是许多人困惑的问题。
四平头是由“平头”衍生出来的,要想弄清什么是四平头,必须先弄清什么是“平头”。
一、什么是平头
“平头”是永明体诗人沈约等总结的“八病”之一。
最早解释“平头”的文献是空海《文镜秘府论》,以五言诗为例: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
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
如“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 空海解释到:第一句诗前两个字是平声“芳时”,第二句诗前两个字不能也用平声“提壶”,这就是平头之病。
二、什么是四平头
“四平头”是指绝句或律诗中某两联(一般是颔联和颈联)的四句开头相同。
至于这个“开头相同”,学术界又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指第一丶二字的声调相同,我们姑且称之为“声调说”。
二是指第一、二字的词性或者词的构成方式相同,我们姑且称之为“词义说”。
“四平头”是不是诗病也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有的认为“四平头”不算什么大问题、不是诗病。
也有的认为是诗病,看到“四平头”就一棍子打死,更有甚者,搞扩大化,都拿“四平头”这把“尺子”去评判现代诗去了。
尽管我们不能把两种观点统一起来,但是,我们可以各个剖析,得出各自的结论,看它们到底算不算是诗病。
三、声调相同的四平头
(声调说)
(一) 第二个字同声(同平或同仄)
声调相同的四平头中,其第二个字同声是显而易见的诗病。
因为格律诗成熟前的齐梁人已把第二个字同声定为“平头”,为诗“八病”之一。诗句的第二个字是节奏点,我们常说二、四、六分明,格律诗上、下两句的第二个字,如同平或同仄,就是
“失对”,就动了格律诗的根基,那就出律了,当然是诗病。
既然第二个字,不论同平或同仄都是格律诗的禁忌, 所以,我们只须探讨第一个字同声是不是诗之病就可以了。那么,第一个字同平、同仄会如何呢?
(二)第一个字同是平声
最早提及四平头的应数唐·白居易《金针诗格》曰:“诗有齐梁格。四平头,谓四句皆平字入是也。”平字即平声字,据此可知,白居易所说的“四平头”,就是四句首字都是平声。
宋·梅尧臣《续金针诗格》曰:“诗有齐梁格。四平头格,《曲江感春》诗:
江头日暖花正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按,梅尧臣所举《曲江感春》诗,即唐·罗隐七律《曲江春感》的前四句。全篇曰:
“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据此可知,律诗的前四句首字都是平声,也是“四平头”。
然而,白居易、梅尧臣只称它为“齐梁格”,并没有说它不对或不好。
至清·薛雪《一瓢诗话》,则明确表示了对“四平头”的不赞成:“四平头……诗中之粗病。极易犯,而极不宜犯。”
如今之诗词界,许多人也都将“四平头”视为近体诗的一个禁忌。
其实,唐人“绝句”中,“四平头”的用例很多。
如:李白《襄阳曲》四首其一曰: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
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
杜甫《漫成一绝》曰: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唐人“律诗”中,“四平头”的用例也很多。
如:杜甫《登兖州城楼》曰: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按,此诗八句首字皆平声,更可称为“八平头”。
张籍《新除水曹郎答白舍人见贺》曰:
年过五十到南宫,章句无名荷至公。
黄纸开呈趋府后,朱衣引入谢班中。
诸曹纵许为仙侣,群吏多嫌是老翁。
最幸紫薇郎见爱,独称官与古人同。
按,此诗前六句首字皆平声,亦可称“六平头”。
类似的用例,唐以后的诗里也有很多。
近体诗定型于唐代。上举用例中,且不乏李白、杜甫等大家、名家的佳作。可见他们都不以“四平头”为诗中禁忌的。
(三)第一个字同是仄声
尽管唐·白居易《金针诗格》曰:“诗有齐梁格。四平头,谓四句皆平字入是也。”
但是,空海和尚在巜文镜秘府论》中解释,不但是平声,即使是上、去、入声相同,也是同声,也是“平头”。即四句中第一个字都是仄声,也就是四平头。
其实,唐诗句中上、下两句第一个字同是仄声的,也有很多。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这些诗中,有的上下两句第一个字同仄声,有的四句第一个字同仄声。
这也说明第一个字,不论是同平声,还是同仄声,这种四平头都不是诗之禁忌。
四、词性或者词的构成方式相同的四平头
(词义说)
“四平头”之概念,到了清代纪昀、沈德潜、许印芳等诗人和学者在评诗过程中也经常提出使用。
但是,由南朝“四声八病”中的“平头”而衍生的、白居易、梅饶臣等提到的四平头,与清人所说的“四平头”并非一回事。
前者所针对的是头两个字的声调相同;
后者所针对的是头两个字的词性或构成方式相同。比如四地名、四花卉或同结构的词组开头等等。如:
送王李二少府贬潭峡
唐·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中间四句开头的“巫峡”、“衡阳”、“青枫”、“白帝”都是地名的词语。
沈德潜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唐诗别裁集》)。
纪昀也评论说:“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瀛奎律髓汇编》)。再如:
记建安大水
韩元吉(宋)
孤城雨脚暮云平,不觉鱼龙自满庭。
讬命已甘同木偶,置身端亦似赢甁。
浮家却羡鸱夷子,弄月常忧太白星。
当日乘槎便仙去,故人应罪曲江灵。
中间两联开头词语“讬命”、“置身”、“浮家”、“弄月”是动宾词组,连续四次使用结构类型相同的词语。纪昀评曰:“中四句平头,碍格。”
雪中二首之一
陆游(宋)
春昼雪如簁,清羸病起时。
迹深惊虎过,烟绝悯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深鸟哢迟。
西窗斜日晚,呵手歛残棋。
颔联开头的“迹深”、“烟绝”, 颈联开头的“ 地冻”、“林深”都是主谓词但,并且连续四次使用。
纪昀评曰:“中四句平头。”(《瀛奎律髓汇评》)。
和仲良春晚即事
杨万里(宋)
贫难聘欢伯,病敢跨连钱。
梦岂花边到,春俄雨里迁。
一梨开五秉,百箔候三眠。
只有书生拙,穷年垦纸田。
许印芳评曰:“此章中二联炼句可学,三、四句合首联看,却犯平头病,此不可学”。这首诗首联开头的 “贫难”、“病敢”和颔联开头的 “梦岂”、“春俄”都是主谓词组,四次连续使用,形成了“四平头”。
由此可以看出,“四平头”不仅存在于颔联和颈联,也有可能存在于首联和颔联。
五、词性或者词的构成方式相同的四平头,名家、名诗很多
如杜甫的诗: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麒麟不动炉烟上,孔雀徐开扇影还。
玉几由来天北极,朱衣只在殿中间。
高适的诗: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毛主席的诗: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等等。
不论沈德潜“非所宜”之说,还是纪昀“碍格”之说,无非是要求作者在选择意象方面力求变化,这样可以扩展诗意,丰富内涵,增强诗的表现力。
辩证地说,如果作者因强调需要而故意为之,则用之无妨。
如毛主席诗: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为了说明“万水千山只等闲”,列出四地名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效果倒是很好的。
我们注意到,许多四句开头是动宾、主谓、偏正结构的词组,单调的程度并不明显,有时不认真分析,还真看不出来它们是同样的结构。
只有四地名、四人名、四植物名等,且在程度上很相近的、如果造成了诗意单调、拖沓,则尽量避免。
如何避免这种四平头呢?即在运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要避免在同一位置连用。如果非要连用四个地名或者其它名词,简单而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错开排列顺序和位置。
请看陈子昂的《度荆门望楚》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清代纪晓岚的评论说:本诗运用四地名不觉堆垛,陈子昂做法的高明之处在于首联地名置于句末,颔联地名都放在开头,错综排列,让四句诗不拘谨呆板,避免了四平头。
六、综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学术界对“四平头”的两种不同的观点,我们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争论哪个才是“正宗”的“四平头”。
我们可以各个分析,弄清是不是诗病就可以了。
“声调说”中,第二个字同声是诗病。除此之外,第一个字不论是同平声,还是同仄声,都不算是诗病。
“词义说”中,对于动宾、偏正、主谓结构等一些个词组,虽然结构相同,如并不明显,且古今名家、名诗这种情况很多,不算诗病,可以不避。
至于像四地名、四植物、四动物、四人名、四物件等,古今名家、名诗这种情况也不少,亦不能算诗病,但是,除刻意强调外,宜尽量避一避。
2023年11月
作者简介
郭培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澳大利亚书法家协会、澳大利亚书画家协会顾问,澳门硬笔书法家协会顾问,国际诗词协会会员,泰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岱岳区诗词学会副会长、诗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苑》创始人、总编、诗词学院院长。
创办“五刊一院”,即《中国文苑》《中国文苑海内外书画专刊》《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中国文苑散曲》《中国文苑楹联》、“中国文苑诗词学院”。有散文、新诗、旧体诗在巜中华诗词》等多家平台发表。
出版《郭培友语句录》一书,另《郭培友诗歌创作谈》巜郭培友微诗一百首》流传较广,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