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宋朝大诗人杨万里流传千古的七绝诗《小池》。这首诗的意思是:泉眼悄然无声因为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可爱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小学二年级时白老师教我们背熟这首古诗,一辈子没有忘,一生中无论我走到那里,只要我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的思绪和情感就立刻回到了我在陕北清涧黃河边上的小山村辛家沟村、回到了我的童年时代了、回到了辛家沟养育我们的那条小河,看到了小河边神奇的“海眼泉”以及充满活力的“麻泊”。好像我们童年在小山村辛家沟小河边的快乐生活中有诸多《小池》中的诗情画意!
辛家沟是因村里一条小河以及全村人姓辛而得名。这条小河源于辛家沟西边的陈家河,径过王家坪,到辛家沟再向东是张家河。小河继续向东大约三四里的水路流入黄河。它也算黄河的一条小小支流,黄河是条巨龙,这条小河如同黄河巨龙之一羽毛。小河从陈家河到黄河,几十里水路流过大大小小的十多个村镇,小河像串珠似的把这些村镇串到一起。小河流到那个村就叫那个村的名字了。小河在陈家河,她的名字就是陈家河了!小河到了入黄河处的王家河村她的名字就是王家河了!小河一路上不拒绝细流,热情接纳涓涓流水,因此小河流到辛家沟已经像模像样了。纯洁而清澈明亮的河水,哗啦啦的流过色彩艳丽的河床,那河床都是美丽的清涧石板,光滑显润,色泽鲜艳,有青色的、有褐色的、有烟灰色的、有淡蓝色……
当然,小河到了辛家沟最引人注目的是小河的“麻泊”及其南岸边的“海眼泉”。这“海眼泉”是河床边的石头上两个天然石窟窿,碗口大小,不知深浅,泉水一个劲的往外冒,村民们说这石窟窿冒出的水来源于大海。月光下的“海眼泉”,每个泉眼里都印出水中月的影子,站在高处看两个印有明月的泉眼,真像一对漂亮的大眼睛,因此村民们叫它是“海眼泉”。比如这条小河在陈家河的最初源头从黄土坡下泛出的泥水叫“泛眼泉”,那水初出泥潭是浑浊之水,照不出月影,流一程就清冽了。“海眼泉”的水冒出来就清清亮亮的,使泉眼像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而且“海眼泉”的水始终是冬暖夏凉。大冬天,整条小河覆盖在厚厚的冰层下,“海眼泉”却冒着热气,它流岀的水使其周围三四平米的河水不结冰。夏天它流出的水却是冰凉刺骨,泉眼处总聚一股凉气。人们轻易不敢直接在泉水处久洗,水太凉,洗不对了就生病。这泉水还有个特点,无论山洪爆发多么严重,洪水一过,它自然就恢复如常,还是自己不停地冒出水来,人们只需把卡在里面的石头清理掉就行了!“海眼泉”自然是辛家沟村民祖祖辈辈的命脉源泉了。想不到呵,我出生在古老黄土高原的小山沟沟里,我们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东山日头背到西山上,从来没有人走出黄土高原,更谈不上和大海结缘,天天喝大海的水了,可是我这分明是天天喝大海的“泪水”啊!小时候一直想不明白,我曾问母亲:“她为什么叫海眼泉?”母亲说:“因为她是大海的眼睛!”我闷着头盯着泉水看了许久,突然问道:“她是大海的眼睛,那冒出的水不就是大海的眼泪吗?”母亲肯定的点点头。我说:“那就是我们喝的是大海的眼泪!”母亲肯定说:“是!”然后抚着我的头认真的说:“要不然怎么养你长大?”我说:“我是吃妈妈的乳汁长大的!”母亲说:“妈妈的乳汁还是来源于海眼泉的泉水,是泉水养育了我们一代一代的人……
下游紧挨着海眼泉是一个如灯光球场大小的水潭,小河细的像肠子,这个水潭的形状倒像是连在肠子上的胃,村民们称之为“麻泊”。“麻泊”是村民们用来构麻的水池。秋冬来临家家户户把收割的一捆一梱麻柴泡在水里,压上石头,构好了以后捞出来晾晒在河边的石头上,晒好以后背回家。勤快的农民饭后茶余拉闲话时剥麻。
麻泊也是村民们一个重要的生活及劳动场所,除了构麻柴,许多村民还把开水氽过的苦杏仁、桃仁、苦菜、蒲公英等装在口袋里,泡在水里,把苦味泡掉了才食用。热天的时候它是妇女们重要的劳动场所,麻泊周围的水边上,有许多大一点的石头,鹅卵石,方块石,长条石,大小色泽各有不同。妇女们提着一大筐衣服,孩子们帮妈妈们扛着棒槌。她们占领一块石头所在地洗衣服!所以热天的小河两岸到处晒着衣物,石头上,花草树木上,花花绿绿的衣物晒的满满的,如同联合国的万囯国旗一样。这时候妇女们的说笑声替代了早晚的一片蛙声!当然麻泊更是我们童年的乐园。陕北小山村的人善良,水也善良,麻泊的水深不足一米,河床比较平展,水清见底。所以孩子们一般不遇水险,孩子们一下河就像蛙似的都蹦到水里了。年轻的妈妈们也借着照顾孩子进入水里,家乡农村妇女不穿裙子,连短裤都不能穿,她们是腿不露肉的封建观念,天气再热她们只能穿裹着长裤。因此妈妈们借拉着淘气的孩子在麻泊里玩耍凑和着洗洗。麻泊以及小河边自然是我们小孩的乐园,我们赤条条一身轻松,朝霞里欢声笑语,蹦蹦跳跳,暮云中追逐嬉戏。小河边杨柳成行,绿草如茵,牛羊在那里慢悠悠的吃着青草,尾巴甩来甩去,甩打着蚊虫叮咬,不时发出吽吽或咩咩的叫声,有时还到水边伸长脖子喝水,那牛羊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在小河边也经常遭遇“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情景!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我们那地方没有“菜花”这一美景,那地方的自然条不宜种菜花,许多人家种的油料农作物是芝麻和籽麻,吃的是芝麻香油和籽麻清油。那地方虽无菜花美景。但是小河边却有大片的蒲公英、苦菜花等等的野花,蝶恋花,我们抓蝴蝶就要在野花丛中跑来跑去,大人们总要吼叫我们:“小心蛇!”因此我们很泄气!我们追黄蝶的积极性倒是不及捉蜻蜓的积极性高。家乡人把蝴蝶叫“势(si)”,把蜻蜓叫“膀(翅膀)”。我们好不容易抓住蝴蝶,发现它的翅膀虽然漂亮但是用手一捏,翅膀上的绒毛沫沫都沾到手上,翅膀很容易被弄坏,但又不能松手,一松它就飞了,而且伤残的翅膀也不那么美了,令人伤心遗憾。蜻蜓比较笨,容易抓住,它的特点是离水近,蜻蜓点水是常见行为。小河边多有芦草,有些聪明的芦草把根扎到了水里,芦草就这样开始模仿“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样子了,它像小荷似的从水里钻了出来。这黄土高原的蜻蜓也学着江南水乡调皮捣蛋的蜻蜓立在芦苇尖的上头。这时候我们潜水悄无声息地靠近蜻蜓所在的芦苇。伸手用食指和拇指猛的捏住蜻蜓长长的尾巴。抓住蜻蜓是一个胜利,驻足立在周围关注的所有小伙伴们立刻雀跃起来,祝贺成功,有的小伙伴跳到水里扎猛子表示祝贺!洗衣服的妈妈们也会过来帮忙给蜻蜓尾巴上拴一条线把蜻蜓拴在小小孩的手腕上,小小孩乐的举着小手满地跑!呵呵!家乡的小河,我童年的乐园。小时候由于父亲的突然亡故给我心灵上烙下了阴影,我很担心人的生命的脆弱,我常常担心母亲也会突然殁了,每天只有在阳光下到小河里和小伙伴们滚在一起才能忘了恐惧和担忧,但是到了下午,特别是太阳落山后我的恐惧又悄然从心底升起!因为这时候小河边的主角要换人了。农村人出山(下地劳动)讲究早去早回和一日两歺。也就是闻鸡起舞农民就下地劳动。上午九点左右农民在山里的劳动现场吃早饭,下午四五点就结束劳动,于是大家浩浩荡荡的来到小河边。“山丹丹花儿(哎呀)哪个背崖上开!背崖上哪个(哎呀)红,(哎呀)那个红!哈哈哈大眼睛村的女子真叫个俊!一一一实实在在的(哎呀)爱死个人儿……。”在山里修理地球劳动一天的男人们扯着嗓子唱着信天游,像凯旋而归的将军,他们归来后的第一动作是到麻泊下游的一个小瀑布洗个澡换上女人们早巳经洗净晾干的衣服,找个凉快僻静处躺下,这时候女人们带着孩子把早已经准备好的饭菜送到男人的手里,一家人围绕饭菜和孩子享受天伦之乐,热闹开了,幸福啊!

这个时候我和几个失去父亲的小伙伴就悄悄的撤到小河不远处的庙坪。这里是个杂草丛生的平台。我们经常到这里玩打仗、挤油油、躲猫猫、捉迷藏。但是这里来的人少,我们便是弱势,有一次我们一下碰到一窝蝗蜂,几乎每个人中招,我的耳朵上和鼻子上挨了蜇。又一次我们在一片美丽的苜蓿地里捉迷藏。斑蝥钻到了身上,我的胸前和腹部被咬,长了两个紫葡萄似的水泡,邻居老奶奶用观音庙瓦棱上的观音莲捣成汁给我涂抹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好。
老天爷对受苦人(农民)的关心爱护是无微不至的,进入夏秋交季,经常有暴雨山洪。每次洪水都能给小河好好洗个澡,每遇山洪麻泊更招人缘,几乎所有的男人都挤在河边,因为麻泊的形状很像人的胃,洪水冲进麻泊,两岸形成洪水回流态势。人们拿着合适的工具挤在岸边捞河柴。无非是木柴、死动物、瓜瓜菜菜等等。但是对于可怜的农民来说有点收获总是乐滋滋的。我有一次捞了拳头大的个南瓜,差点把命丢了!到冬天,整个小河就成了我们的滑冰场了,人冻的像酱萝卜似的,从早到晚就在白茫茫的小河上玩滑冰。啊,家乡的小河,我一生魂牵梦绕的小河,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现在回老家,小河仍在,只是不像我童年时的原生态了,辛家沟的村民几乎都进城了,小河两岸最显眼的就是坟莹,老坟仍在新坟又起,坟墓修建的越来越阔气,清明节我耐心转了一圈,当年的许多我熟悉的人己寿终正寑的躺在那里了,其中一些人,年龄比我还小,他们曾经是我童年时小河边的玩伴,他们一辈子也没有离开过辛家沟和这条小河,其中一位"小石匠"为别人打了一辈墓碑,现在立在他坟前的石碑却是城里石材加工厂买来的,很气派!我见到了一些烧纸的城里来的年轻人,一个都不认识,说起来,他们才毕恭毕敬叫我是爷爷,于是我给他们讲了小河的故事。哎,世事沧桑啊!


作者简介
赵润利,男,55年生,中共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曾任西安市委党校科研处调研员,编辑部副主任,西安党校教育研究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