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接力
——电影《红旗渠之恋》印象
史怀宝

电影《红旗渠之恋》是一部讴歌红旗渠精神的影片,是一则讲述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光大红旗渠精神的故事,是当下如何创作红色传统电影作品的一个成功探索。
上个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为了改变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在党和政府支持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过十年努力,在太行山腰修建了引漳入林水利工程,被称为“人工天河”,解决了困扰当地上千年的吃水和灌溉问题。197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外宾时,说新中国成立后有两大著名工程,一是南京长江大桥,另一个就是红旗渠。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今年9月22日,由央视著名导演孟繁文担任制作、优秀青年导演赵华卫执导的电影《红旗渠之恋》在全国院线上映,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石雨萍回老家林州市半山村接父亲老石川回城里定居,发现老家因为交通闭塞等原因,面临搬迁而消亡的危机。父亲不愿意回城,乡亲们不愿意离开故土,心地善良的石雨萍决定为家乡投资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公路,为此,她遭遇到丈夫不支持、女儿叛逆、资金短缺、人力短缺等诸多艰难,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下,石雨萍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艰苦奋斗,开山凿洞,终于修通公路,将半山村打造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旅游村。电影故事曲折动人,情节跌宕起伏,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正能量影片。透过这部影片,笔者有三点体会。
一、《红旗渠之恋》的精神内核
《红旗渠之恋》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红旗渠所经之地河南省林州市半山村,半山村四十多年前就通了红旗渠,早已解决了群众吃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问题。后来,参加修建通往山外公路的第一批群众老石川、老支书等群众,几乎全部参加过当年红旗渠的建设,他们具有开山凿石、修渠铺路的专业技术,战天斗地的红旗渠精神集中体现在他们身上。正是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下,半山村的盘山公路顺利开工,后来又面对各种天然的和人为的困难,尽管大多数红旗渠建设者已经年迈,尽管他们中有的伤病在身,他们仍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坚持战斗在修路一线,老石川等好多乡亲宁愿不要工钱也坚持出工,有的乡亲轻伤不下火线。这种坚韧不拔、战天斗地、甘于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石雨萍和乡亲们再接再厉的力量源泉,是本剧的灵魂和内核。
二、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和光大
红旗渠的修建,使林县人民逐渐过上幸福的生活。进入新时代,林县人民因为红旗渠,旅游业迅速发展。半山村是一座有山有水世外桃源般美丽的山坳村庄,但是,由于交通闭塞,年轻人要么考学出去,要么打工在外,村里的年轻人逐渐减少,半山村面临搬迁并村的危机。本来打算接父亲回城的中年女企业家石雨萍在父亲老石川等老一辈红旗渠建设者的感召下,肩负起为村里修路的重任。心系百姓,勇挑责任,这是红旗渠精神在石雨萍身上的体现和传承。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工程开工不久,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大山一样压向石雨萍柔弱的双肩。先是丈夫不支持,甚至以离婚相威胁;同时,正在上大学的女儿处于叛逆期,给石雨萍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还有村民的迷信,一度阻碍了工程的进展。其实,几乎压弯石雨萍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资金不足问题。修路民工发不下来工资,民工闹事罢工,村民甚至老父亲对她产生了误解,更为可怕的是,因为还不上债务,石雨萍和女儿受到黑社会讨债人员的威胁。工程进行中,又发生了塌方事件,民工因伤住院。面对这一切,石雨萍欲哭无泪,几乎达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太行山巍峨高耸,红旗渠没有绝人之路,老石川、老支书和半山村的乡亲们明白事情真相后,他们以太行山一样坚实的臂膀和豁达温暖的胸怀,给予石雨萍大力支持,乡亲们为修路捐款,有的乡亲甚至捐出全部而微博的家产,老同学杨承业和地方政府也向她伸出援手。当企业家丈夫乔儒林得知石雨萍为乡亲们投资修路的实情后,被妻子的大爱之举感动,依然选择全力支持妻子的事业。《红旗渠之恋》剧情中,表面上,石雨萍女儿乔盼成功收获了爱情,石雨萍夫妻重归于好,其实是,林州大地上红旗渠水养活的朴实群众、在外的游子和敬仰红旗渠精神的社会各界人士,发扬红旗渠精神,纷纷伸出援手,全力支持石雨萍的爱心行动,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术出技术,有门路出门路,终于开通了半山村通往山外的道路,保住了这座古朴的桃源村庄,半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这何尝不是对红旗渠精神的继承和光大呢?
三、传承与光大红色精神的探索
2020年2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林州市视察红旗渠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毫无疑问,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我们的国家精神,这种“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永不过时,如何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电影《红旗渠之恋》作出了努力探索,电影故事本身,特别是石雨萍身上的那种坚韧和大爱精神,是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的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像主人公石雨萍一样,《红旗渠之恋》剧组也一度面临“资金少、时间紧、天气恶劣”等客观困难,该片制片人孟繁文先生说,该剧的出炉异常艰难,期间一度出现了资金断档等问题,拍摄期间正值寒冬,全体剧组成员在红旗渠精神感召下,在当地政府、群众的支持下,顶住各种困难和压力,坚韧不拔,努力奋斗,历经七年的反复拍摄修改制作,终于完成了这部红色巨作,艺术地展现了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正能量风貌,为当今如何拍摄制作好传统的红色影片,做出成功探索。电影《红旗渠之恋》拍摄制作完成后,在深圳青年影像节上获得了最佳摄影和“家国单元”最佳剧情片奖。
总之,红旗渠精神激励了我们几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共和国大建设的精神支柱,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和动力源泉,《红旗渠之恋》的成功拍摄和上映,必将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弘扬正能量民族精神和文化建设,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史怀宝,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作家、诗人、剧作家,主要文学专著有《审计风暴》《忠诚》《谷文昌传》《悬壶山河》《梦中的村庄》《呼啸高原》《遍地黄金》等。)行退休员工。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