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时节话淹菜(散文)
刘海旺
今天是10月26日,霜降第3天。深秋季节,气候还是格外暖和。在我的记忆中,大概今年的秋天,算是历史上最温暖的秋天了。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我国东北城市沈阳,也是有史以来,有记载最暖和的秋天了。今年,入冬的寒流来的较晚。我家阳台上的盆栽小菜园,立秋后才挂果的冬瓜、西瓜,由于天气暖和,易于作物生长,也都长成熟了。冬瓜有6斤多,小西瓜有2斤多。
一大早,我陪同老伴到小区世纪豪园南门外菜摊来回转。这个菜摊,卖蔬菜水果、各种肉类、各种海产品、水产品,以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等。有近20年的早市历史了,每年夏秋季,是旺销时节。早上,人来人往,吆呵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很热闹,也很繁华昌盛,极富人间烟火气。我大致问了一下,猪肉10元一斤,猪脊骨9元一斤。牛羊肉都是32元一斤。从2020年到现在,一直是这个价位,上下浮动面小。这也客观地反映出城市的菜篮子稳定,市场物价平稳,市民生活有保障,比较放心。我又问了一下其它菜价,土豆0.9元1斤,黄瓜2元1斤,豆角3元1斤,园白菜3斤1元,长白菜0.3元1斤,白萝卜、青萝卜3元5根,有6斤多。芥菜0.6元1斤,尖椒0.5元1斤,大葱0.5元1斤,地葫芦最贵,8元1斤。
前几天,老伴同事,老俩口要回北京过冬,临行前,给拿来3个淹菜小缸。这一下,刺激起老伴原来的爱好。已经10多年不淹菜的她,突然间又来了兴趣,嘴上念念叨叨,象背口诀似的,说:还是再淹点菜吧,冬天,吃着方便。于是,就拉上我,来菜市场选购菜品了。买了6颗长白菜,18斤多点;10斤雪里红绿菜;10斤芥菜圪塔;8斤地葫芦。6斤黄瓜、3斤长豆角、2斤尖椒、1斤鲜姜。另购2袋块盐、10袋山西老陈醋。6颗长白菜,是淹酸白菜。10斤雪里红是用盐淹制,保持绿色品味。冬天,肉沫黄豆炒雪里红,吃起来很爽口,在张家口地区是名菜。10斤芥菜圪塔,用盐淹咸菜。8斤地葫芦,用8斤陈醋、半斤白糖 ,放入小缸淹制,3天就能吃。6斤黄瓜,切开分段,和3斤长豆角、2斤尖椒、1斤鲜姜,一齐放入小缸,用酱油淹。入缸前,先用半斤麻油炒花椒、大料,油凉了后,倒入小缸。再放2两高度白酒,增香防腐。一星期就能食用 ,吃起来,口感好。老伴把她淹制好的小菜,搁三岔五,分送好友同事。大家都夸好吃,还想预定。老伴淹制小菜,是一流水平。刺绣、织毛衣,是超一流水平。家人穿的毛衣,都是老伴亲手编织的。式样新颖,款式色调都很讲究,穿起来很舒服。刺绣,红楼群芳图(金陵十二钗)2.8米✕1.8米,有两幅成品。还有一幅2.8米✕1.8米牡丹争艳图,很好看,也很见刺绣功底。刺绣作品,功夫长,耗时。须有耐心和毅力。只有坚持一针一线慢慢绣,才可成就大作美图。远望,是另一幅景象,象摄影作品,美不胜收。
说到淹菜,让我不由得想起老母亲。在世时,每到深秋季节 ,年年都要淹制两大缸酸白菜。每个缸能放一百多斤白菜。那白菜入缸前,还要先在开水锅里过一下,再入缸。此外,老母亲每年还要淹制一小缸碎芥菜,带缨子的。一齐切碎入缸,吃起来,酸酸的 ,口感也很好。地里长的绿西红柿,母亲摘回去,用小缸淹制好,吃起来也很棒。胡萝卜,淹制成酸口的,吃的时候,切成丝,也很好吃。母亲养育子女多,淹菜、做饭、缝衣服、纳鞋,样样精通,样样惠顾,样样操心。劳累一生,劳苦功高。天下母亲,都很伟大。淹菜,是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南方,淹萝卜、淹榨菜、淹肉、做酱等。北方,尤善淹酸白菜、淹芥菜圪塔、淹地葫芦等。到现在,城市、乡村,这些生活习惯,仍然保持着。而且,世世代代传承,风靡华夏,走向世界。每到冬季,酸菜白肉、酸菜涮羊肉 ,很受中外食客欢迎。热乎乎的,有说有笑,再喝上点小酒,气氛就更浓厚了。不仅香味浓,而且极富民族风味,也便于饮食文化交流。
从古至今,仓里有粮,缸里有菜,百姓生活踏实放心。

作者简介
刘海旺,中国作家文学联盟会员,世界汉语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曾在北京部队服役,历任卫生员、排长、连指导员、师政治部组织干事。作品《冬奥名城张家口》《观察与思考》《回顾与展望》《也谈付出》《几点感悟》《难忘的第一次》《话酒》《春雪》《童年的故事》《童年的记忆》《漫话民俗佳节》《亲历观察体味》《回想往事话感慨》《品味生活谈畅想》《大好河山尽情观》《生活漫议与杂谈》《所见所闻话责任》《话说智慧》《远望》《从过腊八节说起》《歌颂伟大祖国》《致敬祖国军人》《正义的呼唤》《展望》《曙光在前》《大美中国》《故乡情》《好想走出大山》等在《人民文艺网》《首都文化网》《中华作家网》《中国文学》《中国精英文艺》《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央电视台官网》《中国双拥杂志》《今日头条》《秦岭热线》等报刊、书籍、网络发表。《想家乡.念父母》《难忘的军旅岁月》等十多篇散文,《走进北京》《赞十大元帅》《中国航天梦想圆》《银装素裹江山娇》等60多首诗词被清华大学图书馆永久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