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翠峰寺在龙山的漾口村。寺的南面就是小山漾,寺的北面便是翠峰山,这寺也不知建于哪朝哪代,寺院名气不大,当地人习惯叫它小山寺。原来香火也不旺,可是自从有位姓陆的先生来过之后,这寺院也出了大名气。
在小山漾的北岸边,住着一户孤儿寡母的人家,儿子叫阿海,除了自耕几亩田地,每天到湖里去捕鱼蟹,然后拿到城里去换回些油盐杂货,母子俩就这样苦苦度日。阿海除了干活外,还很喜欢读书写字,一有空就在湖边摇头晃脑地诵读诗文,老远都可听得见书声琅琅。有一年的春天,漾口村来了一位姓陆的先生,他借住在小山寺的一间斋堂里。陆先生每天除了在斋房里读书写字外,还经常上翠峰山,人们也不知他在干点啥。这陆先生有个习惯,每天傍晚都要到湖边去散散步。一天,他散步走到了阿海家的门前,阿海正在门前的一张石桌上写字,陆先生走过去边看阿海写字,边跟阿海攀谈起来。他问阿海:“你这样苦读有多少年了?”阿海说:“从五岁开始,阿爷教我读书识字,如今已十五六年了。”陆先生夸奖他很有上进心。又问了些问题,阿海对答如流。这位陆先生发觉阿海很有天赋,便对阿海说:“你明天到我斋房来,我要为你理一理求学的路数。”阿海听了十分感谢。第二天他如约来到陆羽的书斋。陆羽理出了几部书,教他如何掌握要领,又教他如何开题作文。阿海真正有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那种感觉。一天,陆先生来到阿海家门前,看看这宽阔的湖面和对面王母山自东向西连绵的山峰,自言自语地说:“这里的风水好极了。”阿海不明白先生的意思,对先生说:“有什么好呀?”陆先生指指远处的山对阿海说:“你看,南面的那两座山多像是笔和笔架,这里将来定会出‘金榜题名’的文官。”
光阴似箭,半年过去了,阿海的知识大有长进。一日,阿海按时又来到先生斋房里,陆先生对阿海说:“今天是我教你的最后一次,明天起你也不必来我这里,我要离开这里到别处去,你得继续好好读书,再过两年,你就可以上京赶考了。”阿海听说先生要离开,很是难过。第二天,阿海仍按时去先生那里,可是陆先生早已不在了。阿海懊悔没有给先生送行。

自从陆先生走后,阿海读书更是勤奋。不到两年,阿海打点行装去京城赶考,哪知阿海一考便中了个头名状元。阿海衣锦还乡,回到漾口,头一件事就是到小山寺陆先生原住的斋房里去追念了一番。他想起陆先生教他读书作文的种种好处,便舍不得离开这间破旧的斋房。后来阿海一想,何不叫人塑一尊陆先生的像放在这斋房,日后也可常来看看,以表自己对先生的崇敬之情。不几日,陆先生的像塑好了,小山寺里的和尚都说塑得像,附近乡亲都知道阿海得中头名状元,多亏当年那位陆先生。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地很快传开了。不少要赶考的读书人都纷纷前来参拜这位陆先生,以求陆先生的佑护。这样一来,本来不出名的小山寺慢慢热闹起来,正对小山寺的那两座山,人们也自然地将它们称为笔山和笔架山了。

不知不觉又过几十年,阿海在外面做官多年了。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读到了一本不久前刻印的《茶经》。他方才知道曾经教过自己读书写字的那位先生叫陆羽,陆先生那时来小山寺居住肯定是为了写那本《茶经》,他要把《茶经》带回小山寺,他想,这是对陆先生最好的纪念。自从阿海把这本《茶经》带回来以后,小山寺前后广栽茶树,小山寺的翠峰茶也随之名扬天下了。
(竞陵风)

陆羽,(约733年—约804年),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唐代茶学家。
上元初年(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生性诙谐,与女诗人李季兰、诗僧皎然交厚。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的事迹在《新唐书》《文苑英华》《唐才子传》《全唐文》等文献中有所记载。陆羽的著作颇丰,不过大部分作品已散佚,唯有《茶经》三卷完整存世。他亦工于诗,但传世者不多。《全唐文》存文五篇,《全唐诗》存诗二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