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柩摔盆的故事
段广亭(甘肃)
农村丧事发引下葬这天,把入殓的棺材从丧茨抬出到门外,首先由丧主打躬请来请客(也叫大客)烧送葬纸,然后拜请礼生喝礼,孝子跪行礼,礼生宣读起柩文。这时,孝子对着亡人的棺材头摔碎丧盆,众人便抬起棺材送亡人到茔地下葬入土埋人,这些各地都是大同小异的。但有一点,至今千年的习俗却很少有人知道实际意义,那就是起柩摔盆,有故事可说……

从古到今,但凡家里殁了人(少亡除外),设灵堂丧茨,吊唁祭奠七日,每天孝子贤孙必须在灵堂前给亡人早晚痛哭烧纸。灵堂前烧纸放有一个小瓦盆(后来改用黑瓷碗),里面倒有清水,烧纸后的纸灰收纳盆内,然后由孝子端出门外泼洒。这个盆一直用到七日发引亡人棺材抬在门外,烧纸,祭奠后起柩之前摔盆。起柩摔盆必须是亡人的长子去摔,寓意亡人殁后有继承人戴孝执杖摔盆,后继人丁兴旺,亡人可安然驾鹤西归。长子哭嚎着摔盆,就是在从此与父亲或母亲永别表白:全家大小从此由儿继承一切,担负治家育人的重担,祈祷父亲或母亲放心西归,不要有任何牵挂。其实就是一种责任担当的表白。这时的摔盆必须摔的越碎越好,寓意阴阳两界都岁岁(碎碎)平安,人旺家兴。起柩摔盆也很严肃,必须是亡人的长子去摔。如若意外长子不在,就由长孙代摔;如果亡人没有儿子,就由女婿代摔,其他之人不可代替,毕竟事关一个家庭的以后兴盛,责任重大,承诺千金。至现代,这个习俗继续流传,只有一点变化,就是亡人如果无子孙,可以由长女代替起柩摔盆。从古到今,摔盆最严肃的是姿势,长子或长孙、长女或女婿,必须躬身痛哭,不能站直摔盆。摔盆时必须男左手女右手去摔,错乱左右视为对亡人不恭不孝和承担不忠。

还有一说似与发丧起柩没有关联之意,说在起柩时摔盆,为使亡人过奈何桥时用破盆破碗少喝或不喝孟婆汤,不落忘川河,多记人间往事凡情,避开望乡台和三生石,尽快投胎转为来世人身。(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段广亭,甘肃省镇原县人,曾任乡村干部,后在杂志社为记者,记者站任职多年,先后在中央和省市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近万篇,文章朴实无华,接近地气,很受读者品味。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副社长、认证编辑,《九天文学》杂志编委,《定远文学》编委,《祁连文学》特约作家,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