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节气,气温骤降,瑟瑟寒风中路人穿御寒棉衣行色匆匆,道边一树树银杏叶子随风飘飘洒洒落一地金黄满眼残秋。
又是一年十月一,故去亲人送寒衣。
寒衣节又称送寒衣是给逝去亲人送寒衣的节气。
传说寒衣节的由来与孟姜女有关。
民间传在十月初一这天,孟姜女身背干粮衣物千里迢迢来到长城脚下,岂料丈夫已屈死多日,孟姜女坟前摆食物焚棉衣祭拜,悲声感苍天哭倒长城八百里,后纵身跳海殉夫。
正是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人们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
宋代《东京梦华录》载:东京汴梁在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
到了元代,将十月一日祭先上坟称之送寒衣节,《析津志辑佚·岁纪》“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
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三大鬼节,在这些日子里,人们都要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十月初一开始,天气渐渐寒冷,正需要添加冬天的衣服,本着“事死如事生”的信念,人们便要为故去的亲人送去寒衣,以表示对亲人的思念和关怀之情。

因为送寒衣的“送”其实是烧,因此这天又叫“烧衣节”。
“十月初一烧寒衣”便被人们作为缅怀先辈、凭吊已故亲人、为先人送去衣物与食物祭祀的日子。”
在洛阳,有句俗话说:“十月一,油唧唧。”也就是在农历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割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品。
以前送寒衣我们叔伯大爷一大家都是每年各家轮着给烧纸,轮到谁家准备一切。
那年一大家人聚在大伯的大儿建新哥家,把五色纸裁剪成衣服状里面卷上从大娘纺花车上抽下的棉条,把锡箔纸四角对折中间捏拱起,再把金箔纸银箔纸叠元宝形状,边叠纸边听着三伯聊以前爷爷奶奶家常事。
大嫂子端来热水大家洗过手衣服稍微整理, 在亲人牌位前端放三碗饺子摆好敬献祭品,由三伯燃三柱香双手举着鞠躬三拜香炉插好,按辈分依次下跪叩头。三伯点燃纸钱纸衣嘴里念叨着时不时用火钳拔拉几下。
三伯能把老爷老奶各辈先人叙说遍天冷了换棉衣记得穿厚些,如有啥欠缺不周与儿孙托梦相咐。
听着三伯如唱曲般押韵对各辈老祖的祈愿里包含对后人的佑护甚觉有趣。
各家男丁一起跪一大片叩头烧纸。等纸烧完又闲聊一阵,把留下的纸衣纸钱拿到门外路口用树枝画个圈烧燃,听三伯言路过孤魂野鬼无儿无女的来穿棉衣遮寒。
回家时要走一段长长的壕沟路,黑灯瞎火心里更怕,不敢乱看紧跟着大家后面,快到三伯家门口上坡,壕沟右边原有一排窑洞一古墓,有啥东西哼哧哼哧声音传来,吓的我们几个孩子大叫着往三伯家跑,大人拿手电一照原来是古墓窑洞里拴的牛跑出来啃沟壕边草枝树叶玉米杆。
那古墓青砖一券到顶圆形,一到冬天村里老头们就在里边猫冬聊闲。
一排几个土窟洞都喂牛里面暖和,那古墓里牛粪味夹杂着老头们的体味,抽旱烟袋呛人的烟味,烤火柴草烟味和着喂牛干玉米杆的清香味。
一晃几十年过去,现在那古墓不知坍塌还在不在。

作者简介:雷晓军,微信名称“朝花夕拾”,洛宁坡头人,供职国企,闲暇种花植草不精,写散文杂记乱语。一枕梦境,盛开出暮雨初晴的朝花夕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