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往事
作者/李桂兰(河北)
主播/王雪昌(吉林)

我的故乡是一座只有六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距离渤海湾(我们叫东海)。有二十多华里。
每年到高粱晒红米的时候,村民们就仨一群,俩一伙儿的结伴去赶海(就是去捉螃蟹)。都说这时的螃蟹最肥,味道醉鲜!
上世纪六十年代,靠打鱼摸下挣钱的人都定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有资产阶级思想,受到批判。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可是,眼看着丰富的海产资源,又有谁敢去“吃”呢!
社员们只有安分守己地在生产队里干农活挣工分,养家糊口。生活都很贫苦。但是,那个年代的人们都很淳朴,友善乐观!没有非分之想,真是无欲无求则安然那!
唯一的盼头就是捉螃蟹的时节快点到来,好饱吃几顿螃蟹大餐!

这些小螃蟹是海滩上野生的两栖小动物。有人说它不能吃,也没有人买卖它。只有靠海边近的人们到这时,借助天黑的夜晚,把它捉回家自己食用。
一忙就是大半夜,第二天还得照常到生产队里去干农活,不能误工!所以,也不属于资本主义,当地的一级政府也不管这些小事儿。住在海边的村民就大着胆子把它们捉回来,洗干净后再放在大铁锅里烀上,哇塞!那个年代能吃一顿螃蟹,真是太解馋了!

记得有一次,盼望已久的时机到了!选了一个风平浪静,又没有月亮晚上,收了工
,吃罢了饭,有十几家人在一起商量好要去赶海,当太阳刚落山时就从家出发了!
有人提着马灯,有人拎着水桶,有人扛着扁担背着布口袋。有一家去两口人,有去三口人的,只要身体棒,能走夜路的都可以参加。
这一张罗就有二十来人结伴同行。大家谈笑风生,忽然听到有人唱:洪湖水啊,浪呀么浪打浪啊……是呀么是家乡啊……还等唱完,有人打趣说:别唱了,我们这是渤海湾,应该这么唱:渤海湾哪,金呀么金沙滩那!金沙滩上螃呀么螃蟹鲜那……哈哈哈哈!又有说:老调新词!唱得好!再来一个……
说着笑着,唱着闹着,都忘记了一天的疲劳,大步流星地走到大海滩时天已经黑了。大家都不说话了。
在海边的沙滩上,伸手不见五指,寂静无声,只听海浪波涛拍打着岸边,发出嗡嗡做响的声音。

各组人都分散开来,沙滩上灯光点点,怕惊动螃蟹谁都不说话了。自家一个小组,都随着提马灯的人慢慢地边走边找螃蟹的足迹。
在漆黑的夜晚,螃蟹喜欢亮光,所以,不一会儿螃蟹就从四面八方奔灯光爬过来了。
这时,提马灯的人背上背着一条一米多长的大布口袋,另一只手拎着水桶(这个人是最累的)。另外的人把捉到的螃蟹放进水桶里,当水桶的螃蟹装满了,就倒进口袋里。
螃蟹见有人来捉它,急忙四处逃窜。提灯的人和捉蟹的人紧密配合,追逐着想逃命的螃蟹,就这样,一场无声的人蟹大战拉开了帷幕。(隔几天就来大战一次)。
一战就是两个小时有人口多的捉得快,装了大半口袋,足有三四十斤重,回家还得走二十里沙路。
人们光顾忙活捉螃蟹,都忘了时间了!忽然听到有人毫无顾忌的大声喊到:喂!差不多了,回家吧!回家……
听到喊声大家才停下来,一齐回应:哎!回家了!回家了……回……
在那空旷萧索的大海滩上,顿时回声回荡。
有人还开玩笑地喊着:小点儿声!别把东海龙王吵醒啦!又是一阵笑声……
人们的喊声笑声在大海的上空回荡,淹没了大海呼啸的浪涛声……
2023,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