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弩折腰杆也要供你上大学!”这是父亲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父亲农历一九三零年腊月十四日生于洛宁县中山镇(现兴华镇)沟口村,1948年入伍,后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三次到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时任辽宁13军109团通讯班班长,1955年复员回农村务农。
父亲为人低调,很少提起当兵的经历。我们问多了,也只是说:我识字少,起初不愿当通讯兵,想扛枪打仗,首长找我谈话时说:小鬼,负责任、努力学就能干好,后勤也是革命工作。父亲说:志愿军战士真勇敢,有一名战士肠子出来仍在坚持战斗。父亲还说:通讯班是首长的眼睛,不负责任不行。复员时,因自感识字少,父亲坚持回农村老家。亲历抗美援朝战争并取得胜利,父亲铁骨铮铮,腰杆里充满了热爱和平的正义感、热爱人民的自豪感、热爱祖国的荣誉感!

父亲吃苦耐劳朴素,性格坚韧有胆识。在偏远贫困的小山村,父亲坚持供我们姐弟上学。父亲的教育方式简单质朴。
父亲说:不识字的人苦啊,读书人能知天下大事!这是教育我们,要坚持上学,好好学习。
父亲说:小甘英十二岁拜相带兵,有胆有识。这是教育我们,要从小立志,练就本领。
父亲说:一个人卖布,一尺八毛,三尺卖二块三,这叫‘三八二十三,人人说我憨,我的卖完了,他的往回担’。这是教育我们,做人要讲原则更要灵活。
父亲说:自古华山不纳粮,赵匡胤还没有当皇帝时下棋将华山输给了陈抟老袓,本是戏言,当皇帝后兑现了承诺。这是教育我们,做人要讲信用,要看得远。
父亲说:咱家几辈人没有读过这么多书,但不要骄傲,造字圣人也数不清白胡子老汉的胡子。这是教育我们,做人要谦虚,学无止境,不能成“书呆子”。
父亲说:杨家老祖宗是清官,杨氏堂号叫“四知堂”,就是“天知、地知、我知、你知”,要清清白白,堂堂正正,为人不做愧心事。这是教育我们,要牢记“四知”家风,清正廉洁。
父亲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这是教育我们,爱祖国,爱人民,铭记历史,中国人要挺直腰杆!
父亲识得几十种中草药,除种地外,靠采中草药维持生计。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我们家境贫寒,生活贫困,经常入不敷出,但父亲始终充满乐观,从没有放弃供我们上学的念头。父亲上山采药时总是随身携带镢头、挎篓、干粮和一个军用铝水壶。为了采药,父亲身上新旧伤疤不断,父亲的铝水壶也历经沧桑被悬崖陡坡碰得坑坑洼洼。
1988年,我从洛宁县一高中考入河南农业大学。因为家境贫寒,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我产生放弃上学念头。父亲非常生气,用不容反驳的坚定口气说:“我弩折腰杆也要供你上大学!”父亲的腰杆里是“知识改变命运”的远见和决心,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梦想,是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和力量!父亲是全镇的骄傲。“镢头窝里刨出来一个大学生”长时间成为十里八乡的谈资。
为了供我上大学,家里欠了不少债,但父亲从没叫苦叫累,经常哼着小曲,满是自豪,更加辛勤劳作。曾有人提议父亲寻找老战友帮忙,父亲一口回绝:非自己把大学生供出来不可!我毕业和参加工作后,父亲日渐苍老,但父亲的腰杆似乎更加挺直了。父亲依然省吃俭用,穿着朴素,经常背着一个旧铝水壶,哼着小曲,腰杆里充满乐观和自信,充满得意和喜悦,充满骨气和骄傲。

父亲逝于农历二零零四年八月二十二日。一个军用铝水壶,一枚父亲部队时用的私章,一本复员军人证书,是父亲留下的物质遗产。父亲那句“我弩折腰杆也要供你上大学!”总是言犹在耳,刻骨铭心,这是父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杨留生,河南省洛宁县兴华人,1969年12月生,中共党员,先后任职于洛阳市洛龙区统计局、洛龙区农业农村局,爱家乡,爱牡丹,爱园艺,参编《国花牡丹档案》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