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件初唐时期悠久历史的国家一级文物,流转弃承,时间、地点、人物说得一清二楚,堪称完美故事,值得一读。
《古代名人与金华》之十六
王羲之《兰亭序》与东阳何氏慷捐定武石刻
王羲之,字逸少,瑯琊(今山东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绍兴),东晋时期大臣、大书法家,世人称之“书圣”。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義之作东,相邀亲朋好友40余人在兰渚山下的兰亭举行春禊活动,众人分坐小溪两旁,流觞饮酒赋诗。42人中,有11个每人作诗2首,15个每人作诗1首,王羲之本人最为活跃,作了四言诗1首,五言诗五首。其余16人因未成诗,每人被罚酒三杯。修褉活动结束后,众人提建议把各诗汇集成册,公推王羲之作序、孙绰题跋。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提笔挥毫,全文分为3段、28行、共324个字的《兰亭序》一气呵成。
《兰亭序》自被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以来,被历代法家大家、帝王将相极力推祟,尊其为“天下第一行书”。
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兰亭序真迹随葬昭陵。从此,世上再也无人见到兰亭序的真迹了。
人们不禁要问:那现在世上那么多的兰亭序,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原来,当年唐太宗让监察御史萧翼到绍兴永欣寺,用计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的得意弟子辨才处赚得兰亭真迹后,朝夕观览,越看越喜欢,并命当时的摹拓高手赵模、韩道政、冯承素和诸葛贞分拓了若干本双钩体摹本。那时的双钩体摹本,已能做到和真本不差絲毫,只不过用墨更浓,看不出用笔的轻重而已。同时,唐太宗又命著名书法书家诸遂良、虞世南、欧阳洵等,临摹了若干本分送各大功臣。后来,除了摹本、临本外,又有了刻板本、石勒本。之后,到清代乾隆年间,各种拓本已多达300多种。
历朝历代的拓本虽多,但称得上佳本的却为数不多。到了近代,最为推祟的只有两种:一是冯承素的摹本《神龙本》,二是欧阳洵的石刻《定武本》。《神龙本》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定武本》珍藏于杭州的浙江博物馆。
《定武本》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定武本》是唐代学士院的刻石,是学士院根据苏洵的临本(也有人认为是依兰亭真迹)勾勒上石的,因而更接近真迹之神韵。
到了唐末,军阀朱温将此石刻带往开封。后来,辽太宗耶律德光征战中将其缴获,如获珠宝,随军行动把它带到辽西定武军中。后在一次交战中,耶律德光军队败退,把石刻丢落在定武,因而称之为定武本。
那么,定武石刻本,本存于辽西定武,怎么又跑到杭州来了呢?这不得不从东阳何氏后裔慷慨捐赠的历史故事说起。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掳走徽、钦二帝。金兵北退后,东京留守总指挥宗泽(义乌人)在清点皇宫物件时,欣喜地发现欧氏定武石刻原石尚存。于是,令人将其包装好后驰送给当时已在扬州的宋高宗赵构。赵构见之,自然也十分欣慰。可不久,金兵侦知宋高宗在扬州,又一路追杀过来,赵构又不得不渡江南下。因刻石笨重不便携带,就令人将其投入扬州石塔寺的井中。自此,定武刻石就长眠于地下。
历史翻过300多年后的宣德四年(1429),扬州石塔寺众僧浚井,发现了《兰亭序》定武石刻,就上报给当时的两淮转运使何士英(今东阳市南上湖人),何士英立即派人将定武石刻原石护送至京师。宣德皇帝(宣宗)知道后,感念何士英“历事五朝,两手清风”,就将此石赏赐给了何士英。不久,何士英告老还乡,就将定武石刻带回了东阳南上湖老家。就这样,这方珍贵的定武石刻就留在了何士英的后人手中。
明万历年间,东阳有亇县令叫黄文炳,平时也喜欢舞文弄墨。一天,他得知南上湖的何家珍藏有定武石刻,就乘轿到南上湖何家,说要鉴赏石刻珍宝。县太老爷光临,岂有拒之?于是何氏后裔就小心翼翼地把宝物呈现于县令。黄县令手抚石刻,喜上眉梢,开心不已。可在欣喜之余,顿生贪念,不顾何氏后人苦苦哀求,强行以借用之名令手下人把石刻搬入轿中,准备带回县衙。何氏子孙和闻讯赶来的村民义愤填膺,纷纷斥责上前阻拦。黄文炳见状,见无法将宝石带走不禁脑羞成怒,将石刻从桥中外掷于地,可惜何氏子孙保存了数代100多年的兰亭石刻,竟被一掷断裂为三,痛哉痛哉!
经此风波,何氏子孙商议决定:石刻由何氏三房各藏一块。今后,不管谁要观赏,均需三房会齐商决,且不得轻易让人传拓。此后600多年,何氏子孙将石刻视为传家宝,代代精心保管,躲过了数不尽的天灾人祸,使三块断刻始终保留在何氏后人手中。
解放以后,何氏三房子孙为了使《兰亭序》石刻能得到更妥善的保管,经多次慎重商议,最后一致决定忍痛割爱,将《兰亭序》石刻定武本无偿捐献给国家。
于是,兰亭定武石刻原石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就这样珍藏到了浙江博物馆。
2023.11.11于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