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梦醒探路
作者:朱双顶
谈到春秋战国,人们总是习惯于“春秋无义战、战国唯吞并”之说,一想也是。那么,再深入一点思考,春秋战国是不是一场梦醒探路呢,才有如此的壮烈与激荡!“百家争鸣”的背后,是古老中华文明的思想苏醒;“五霸七雄”的背后,是先人们立国的风雨寻路。这便有了百花齐放,有了兼并整合,更有了历史上的波澜壮阔,才有了后来的一统华夏。
周王朝拥有天下八百年,有了礼乐治天下,成为天下共主。可到了后期却逐渐走向衰微,以致于楚王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晋王要求以天子礼安葬。这是为什么呢?
周王朝分封天下,只将较小的京畿区域留给了天子,又去厚赏大臣,这虽然得到了拥立为天下共主,却为后来周王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最终形成了天子与诸侯间的干弱枝强的态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下不断兼并,一些大的诸侯用武力兼并小国,是大鱼吃小鱼,小的诸侯覆灭,大的诸侯壮大,是大的越来越强,势力越来越大,以至发展到周天子也无法指挥调度了。到了周幽王、周平王之后,周王室日渐衰落,官爵和俸禄多由左右大臣来赏赐,征伐之事也不由天子决定,天下进入“无道”时代。所以《论语》中孔子说:“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等到末代君主周赧王时,已被降为庶人,天上共主是彻底的名存实亡了。春秋战国也就从周平王东迁建立东周之时开始。
春秋战国时代,是古老的中华民族一次伟大的梦醒时代。思想界刮起了一般复兴革命之旋风,最为标志的是“百家争鸣”,引发了当时学术思想界的“百花齐放”,其影响十分蔚为壮观。百家争鸣起源于齐国的稷下学宫,它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人们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开创了当时学术争论的社会环境。
春秋战国时代,更是士人寻路探路大放光彩的时代。这造就了一大批可堪大用的人才,他们把学术和政治结合起来,成为游说当权者的能手,成为治国理政的能臣,深入影响各诸侯,左右各诸侯国的政治,仅在齐宣王时,被授于上大夫称号的稷下之士就多达七十六人,可见其当时的影响力。活跃在各国的士人们,为诸侯们图霸称雄而奔走,发挥出聪明的才智而成为时代骄子,留名于史。
以孔子与孟子为代表的儒家,针对周王朝礼崩乐坏,提出了“克己复礼”政治主张,向各诸侯推销“仁政”思想。为此,孔子是周游列国,教授弟子,整编《诗经》,撰作《春秋》;孟子是游说诸侯,推送“天人合一”与“民贵重轻”思想。孔子虽然以周游列国推行仁政不合时代之需,以四处碰壁而落败,但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却成为后来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主流思想,而影响两千多年,至今风行世界。
以商鞅与韩非为代表的法家,针对诸侯图强称霸之宏愿,提出了富国强民、依法治国的思想,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与“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等主张,并付之于实践之中,尤其是商鞅在秦孝公时期,果敢推行的变法,让秦国迅速走强,虽然被后继位的太子公报私仇,而车裂于世,但他的变法在秦国并未停止,以致影响至今。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针对诸侯之间好战之为,提出了兼爱思想,主张“闻之见之”与“取实为名”的做法,是具有科技成就的一家,是百家争鸣中唯一的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勇于实践。尤其是墨子适楚救宋,与公输般一赌攻守之法,以九胜之实,说服楚王而避免一场战争,流传后世。墨家虽已消亡,但墨子以自己的才学,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却永存于世。
以老子与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道德经》为总纲,提出“大道无为”与“道法自然”思想,对哲学、文学、科学、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方面影响最为深远。其大道无为思想,被西汉之时的名相萧何与曹参发展为清静无为思想,作为汉初修养生息的立国之策,开创了“文景之治”盛世。其《道德经》,更是成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连德国的著名哲学家尼采都说它是“永不枯竭且满载宝藏的井泉”。
以公孙龙与惠施为代表的名家,以人的思想认识为研究,开创了我国古代逻辑思维的探究,他们以善辩著称于世,畅述名实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公孙龙,他是当时著名的游士与谋士,长期活跃在各诸侯国的政治舞台上,在平原君家做门客几十年,以自己的才识,力劝成诸侯国君息战,成为当时闻名人物。
以苏秦与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利用战国纷争的天下大势,奔走游说于诸侯国之间,以自己的韬略和抱负,驰聘于诸侯国的政治外交舞台,合纵同盟则以六对一,连横瓦解则以一对六,建功立业,扬名于世。苏秦因此成为合纵同盟纵约长,身挂六国相印,又是何等的威风,让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此外,还有兵家、农家、阴阳家、杂家等等,他们都自成一家,成为春秋战国之时寻路探路之人,而大展宏图,留名于史。像兵家孙武,以其《孙子兵法》而成为春秋时期伟大的军事家,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了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被翻译成29种文字,广为流传。他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得不察也”的论断,光耀千古。
与之相对应的各国诸侯,也毫不逊色,以自身君主特殊优势,独占鳌头,引领时代风骚,在图霸称雄的路上,争锋不让,演绎出一台台历史大剧,而叱咤风云。他们在寻路探路的征途,或成功于称霸,而垂名青史;或落败于迷失,而昙花一现。他们或多或少都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搏击一回,而占得一席之地,笑傲争雄。
齐国公子小白,在王位继承争夺战中,被对手射中,幸而被带钩所挡侥幸逃过一劫,抢先回国夺位成为齐桓公。急于求成的他,开始也走过一段弯路而受挫。他头年继位,第二年就不听管仲的“先安内、后图强、再称霸”之谏,就发兵攻鲁,发动长勺之战,结果被鲁国打得大败而归,从此便留在《左传•曹剀论战》之中而让后人引以为鉴。这让桓公清醒过来,从此对管仲言听计从。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七年后开始实现称霸,是三次主持军事会盟,六次主持和平会盟,九次会合诸侯,一次安定周室。只可惜,在管仲去世后,他不听管仲遗言,重新召回小人并受其蛊惑而迷乱,造成五位公子为争夺太子之位而相互攻击,致使桓公死后六十七天而无人过问收尸,一代霸主就这样悽惨谢幕。
晋公子重耳,在外逃亡一十九年,六十二岁时,才在秦国的支持,回国继位为晋文公。他以自身的磨难为教训,不以己为老而懈怠,只争朝夕,对内推行善政,施恩慧于百姓,论功行赏,励精图治;对外依靠秦国支持,报答当年有恩于他的国家。继位五年,在城濮大败楚军,献俘于周天子而称霸中原。
楚庄王继位三年而不问政事,只是日夜寻欢作乐。大臣伍举进谏打了一个谜语说:“高坡上面有只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只什么鸟?”庄王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从此庄王停止了淫乐,听政理事,诛杀奸臣,任用忠臣,使用伍举与苏从掌管国政。他一边改革政治,一边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军士,准备与晋国作战,以雪当年城濮之战的恨,使楚国迅即发展壮大起来。到了即位八年,就在周都郊外阅兵,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走上称霸之路,最后终于在公元前597年,将晋国打败,成了霸主。
宋襄公,五霸中最弱,本为小国难以成霸,可他就是不甘心,在齐桓公去世之后,不听公子目夷之劝谏,于十二年的春天,在鹿上召集诸侯会盟。秋天又在盂地会盟,结果被楚国扣押,直到冬天诸侯在亳地会盟,才被楚国释放。十三年的冬天,宋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水。楚人半渡,目夷请求开战不许;楚人尚未摆好阵势,目夷再次请战还是不许。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也伤了大腿。事后宋襄公说:“君子不在险隘之地使人困窘,不能向未摆好阵势的楚军发动攻击。”从此,宋襄公的“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之语,便留在《左传•子鱼论战》中,而成为历史笑谈。宋国也最终被齐、魏、楚三国联手所灭而瓜分,消失在战国之中。
地处西戎之地的秦国,终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为诸侯,获得了歧山以西的全部封地,从此跻身于诸侯国之列,踏上了称霸西戎之途。到了秦穆公时,广纳天下之才,从西戎招来由余,从楚国招来百里奚,从宋国招来蹇叔,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依靠五人的辅佐,兼并了二十来个小国,成了西方的霸主。国土向西拓展千里,称霸于西戎;向东延伸到黄河边,征服了强大的晋国。只可惜,穆公死时,竟让贤能的臣子为他殉葬。因此后人评说,秦国今后不可能再向东方发展了。也确是在穆公死后二百六十余年里,秦国走向衰退,只是到了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后,才重振雄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国诸侯争霸战硝烟未散,三家分晋之后,又迎来了七国争雄的兼并战争,合纵对连横,更是精彩纷呈,战的是诸侯的实力,死的是无辜士卒,苦的是老百姓的生计。秦国自秦孝公后,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代的不懈努力,到了秦王赢政手上,已经成了七国之中最强的国家,各诸侯对秦国都已臣服,各路归一,是到了统一华夏的时候了。
秦王赢政采纳李斯的建议,趁热打铁,改蚕食为吞并,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实施各个击破的战法,一方面暗地里派遣谋士携带金银玉器游说各国,赠送财物给各诸侯国的知名人士,以重金交结,不接受就派人用利剑刺杀;一方面使用计策离间六国君臣,派良将率领大军征讨。就这样,最终以强秦吞并东方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多路归一,古老的华夏民族才真正的一统天下,迎来大秦帝国,开启中华文明新篇章。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的周王朝,历30代37王享国791年,一声叹息而一去不返。
春秋战国,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以它那不可多得的百家争鸣,梦醒思想解放,荡激人们心灵;以它波澜壮阔的图霸争雄,探路黎明之前,迎来一统华夏。历史就这样以澎湃激荡之势,无可阻挡地将古老的中华文明,推送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2023.6.1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