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 岩”情 深
——《西岩茶座》创刊四周年小记
作者:苏延清
细算起来,《西岩茶座》自2019年9月18日创刊,已经走过了四个春秋岁月。
过去的四年时间里,《西岩茶座》微刊出刊近600期,得到了广大文学、文史爱好者及社会各界众多读者的一致好评。
适逢《西岩茶座》创刊四周年之际,想说的话很多、很多。如果浓缩一下,可以用“感恩、感谢”四个字来概括。
01
《西岩茶座》的创刊是偶然和必然性的产物。
2019年暑假,我在学科网上传了一些地理同步和中考资料,平台要求绑定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之前,我对公众号并不陌生,不过一直没有"玩"公众号的想法。这次真是“形势逼人”呀,无奈之下让同办公室的姚斌老师帮我申请了一个号。
由于临时决定,起名成了我的一大难题。那些日子,一有空就琢磨刊名这件事儿。想着自己多年供职的单位位于西岩山脚下,起初取了几个刊名:《西岩之角》《西岩一隅》《西岩话廊》…… 翻来覆去想,又觉得这几个刊名都有点太俗。
有一天突然来了“灵感”,能否称她为《西岩茶座》?当时心里还是忐忑不安,无奈之下,我求助于河西学院马克思学院姜玉梅副教授。
姜老师是我2016年在河西学院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时的班主任。那年初,她创刊了刊名为《开心话梅》的公众号,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运行,已有了一批比较稳定的作者,也有了稳定的读者群。
姜老师得知我要创办自己的公众号,热情支持我。记得她在微信上是这样鼓励我的:“……‘文化人就该做文化事’。苏老师早就该有自己的公众号了,您发表过文章,出过书,有不少‘粉丝’,又对文化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又做过编辑。相信,您有能力有理由经营好自己的公众号……”
当我向她说出自己暂定公众号名为《西岩茶座》时,她说,刊名不错,挺文艺的。记得,当时姜老师还推荐了公众号编辑使用的软件,“手把手”地教我编辑技术。
她平时很忙,有时一天上六节课,一旦收到我的“技术请求”,总是第一时间通过微信语音留言、视频等多种指导方式“救援”,现在想来,十分感激!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起探讨排版技巧、公众号风格。姜老师看来不但把我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02
微刊运行一年多时间后,面临不少的困难,稿源不充足,作者、读者队伍不稳定,总觉得办刊质量一直在低层次徘徊。
平日我一有空就学习借鉴其他平台的一些排版编辑优点。有一天,看到一公众号的阅读量很大,再仔细研究每期的文稿编辑版式很有特色,且刊名的题字苍劲有力。
一时间,萌发了邀请在书法上有造诣的文化人题刊名的想法,说白了就是通过“名人效应”提升一下微刊的影响力。
2020年11月,恰逢微刊创刊百期之际,邀请师范老同学陈永高为微刊题了刊名。
陈永高先生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通渭文化局副局长。
接下来的日子,我头脑一热,开始筹备《西岩茶座》100期特刊,且在平台发出《征稿启事》。不到半月时间,先后收到了不少书法墨宝和各类祝贺文稿。2021年1月1日,《西岩茶座》100期特刊在辞旧迎新的新年与读者见面。
那次百期众多的墨宝来稿中就有书法家李耀宗先生为微刊题写的刊名。
李耀宗先生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一带一路”国礼创作书法家、中国书协西部教育基地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主席、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定西市老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西山诗社会员、嵩岳诗社社员、定西市作家协会会员。诗词作品见《中华辞赋》《诗词中国》和北京西山诗社、嵩山诗社、黄河诗社等刊物。个人专著《醉墨居诗词集》《李耀宗书法作品集》。
2021年11月29日,在李忠先生的牵线下,平台欣喜地收到了远在北京的著名军旅书法家丁学洲教授为《西岩茶座》书写的刊名。
丁学洲教授出生于甘肃定西安定,1976年入伍,研究生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曾任解放军重庆后勤工程学院、北京后勤学院和国防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及相关部门领导、国家开放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人口学会常务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定西市书画家名誉院长。是我国“国防人口学”的发起创立者。
2023年国庆期间,又收到了著名书法家云龙(莫桂平)先生为微刊题写的刊名。
云龙先生是职业书法家,自幼习书,由唐楷入手,后习智永《千字文》,行草学自宋意之苏米两家,再直追魏晋二王。楷书得到岭南楷书大家麦华三大师真传,行草得到周慧珺先生提点。现任广西雅苑书画院秘书长兼副院长,经常被应邀到日本、新加坡、泰国、台湾等地进行书法艺术交流。
这样算来,《西岩茶座》微刊目前就有四位书法家题写了刊名。
03
一路走来,感恩感谢各位作者和读者,还有支持和鼓励我的各界朋友。
安徽籍作家刘永红先生久居江南,向往西北厚重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多年来不吝赐稿,在平台推发了他的系列散文《里渡桥》,深受读者的喜爱。
桂林理工大学定西籍教授麻珍玉的《追忆逝去的好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定西籍教授麻志恒博士的《家乡的记忆》、毕业于空军雷达学院,曾在空军某训练基地从事教育培训和维修保障工作的赵世聪先生的《我的父亲》,在平台刊发后,在老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是我陇西师范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鲁东大学文学院会宁籍教授武玉鹏(已退休)的长篇小说《百年高夏家》在平台连载后深受读者的好评。
定西籍散文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张慧、张剑、孙彦林、王军、曹应森、李忠、潘硕珍、刘玉红、南生祥、雷虹、王应虎、王廷艳、包贵忠、南统业、吴小平、令涛、张勇、刘海英、刘袖琳、左明莉、鹏飞、尚宗、蓝小峰、赵继宗、景永林、刘国、麻映强、杨树桢、景国栋等的大作经常支持平台。
诗人和诗词爱好者李耀宗、杨瀛、刘阳河、彭彪、魏建忠、徐志能、陈茂林、曹文辉、刘亚春、徐志学、高巧丽、王彩香、李衡炎等的诗词成了平台多年来一道亮丽的风景。
定西文史专家和文史爱好者马宝珊、陈德胜、张品贤、尹文举、郑振强等先生的文史研究文章,为平台的“乡土、史料”性添砖加瓦。
多年在定西工作的原嘉峪关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燕胜三先生(定西籍)的《四柏芊芊 陇塬苍苍——孙彦林同志“四柏庐集”序》,平台刊发后阅读人数超过1万人,创平台“历史新高”。
今年秋季,退休多年已年近古稀的原安定区教体局屠文富老局长,重拾散落了多年的文学梦,为平台投来了《寺湾山的记忆》《美哉人工湖》两篇很有份量的文稿,读后实在有种“老骥伏枥,宝刀不老”的韵味。
远在敦煌的老同学麻守仕,他是个高产作家,平时在多家报刊和平台发稿,我开了公众号后。为了支持《西岩茶座》,做到了所有稿件"一投"的许诺,真有点“大材小用”的壮烈。
初中老同学刘龙,平时喜欢各种形式的阅读,多年怀有文学情怀,但由于工作繁忙等多种原因,很少动手写作。关注《西岩茶座》后,他由读者过渡至作者。所写的《母亲》《难忘初中生活》《忆外婆》和《怀念父亲》等多篇文章,读者在后台留言,反响不错。
师范同班同学陈永高、高红烈、夏志雄经常支持我的公众号,投来了许多优秀稿件。
已定居加拿大的发小麻映宗老同学,他对我的公众号喜爱有加。我一旦推发与故土风土人情有关的文章,他总是第一时间在微信圈里分享,使得我的公众号时不时地"留洋"。
从政多年,已封存文学梦的麻守康老同学,也拿起笔,写了《金秋访金崖》《走进榜罗镇》等多篇文章,力挺微刊,受到读者好评,甚是感激
张岚老师的《安定区野生植物》(系列)在平台已推发47期,对推动科普、介绍家乡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全国各地植物爱好者的一致赞誉。
远在深圳的庆阳籍赵有林先生,还有同事康学海、巩艳萍、麻映雅、庞芳娣在为微刊稿件支持的同时,经常提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编辑高红烈、麻守仕、宋进勇、庞芳娣期期一丝不苟地校正,付出了“为人做嫁衣”的艰辛劳动。
《西岩茶座》与其他众多平台略有区别的是,她是一个文学和专业并行的微刊。借自己专业之便,主要编辑文学稿件的同时,推发一些地理同步和中考资料,为中学生学习地理尽一点微薄之力。每年的中考前夕,平台连续推发多篇有关中考(会考)地理复习指导性稿件,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四年来,《西岩茶座》微刊从破土到近600期的发展历程中,作者和读者队伍不断壮大,关注量持续上升,遍及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读者群中也有定居海外的华人华侨。目前,关注人数已突破3000人的“大关”。
十分荣幸的是四年来,平台刊发的许多文章先后被《西雁传媒》(会宁第1号)、河西学院姜玉梅教授的《开心话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袁建军教授的《中师生家园》、河北裴永刚主编的《滦河文学》、渭源县胡富存的《川流文艺》、通渭县常咏锋的《聲动年华》、李进堂的《云山传媒》以及《敦煌阳关景区》等10多个平台转载。我的拙稿《一个缺水村庄的记忆》被多家平台转载的同时,被《青海日报官方公众号》(藏文版)翻译转载。
今天,我们可以不太谦虚地说,《西岩茶座》虽是小舞台,经过四年的运行,微刊已在定西闹市一隅和陇中文化界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西岩茶座》办刊质量还有待于提高。目前,设计、编排、插图技术有待于提高;新媒体编辑、运营、推广、创新力度还需提升。
走过四年的《西岩茶座》微刊始终遵循“不慕名家,不薄新人”“立足陇中,走向全国”的办刊宗旨。还望各位作者和读者们鼎力相助,不吝赐稿,再献妙计,共同培土浇水,让我们的《西岩茶座》微刊更加根深叶茂。
在此,向各位作者、读者和所有关心支持《西岩茶座》微刊的同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2023年10月18日于定西
作者简介 :
苏延清 高级教师,甘肃省骨干教师,定西市作家协会会员,定西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多篇散文、报告文学、杂谈、小小说散见于省内外报刊。主编了多部地理教学参考资料,被多家报刊聘为特约撰稿人,著有文学作品集《走过大山的脚印》。2019年9月开始,主持公众号《西岩茶座》,目前已运行近600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