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焕荣简介:甘肃省正宁县人,民俗研究员。正宁县文联首届主席,甘肃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曾出席韩国国际民俗研讨会。


曹焕荣民俗文化.香包之十一
香包的表现手法和寓意
香包的表现手法和寓意
曹焕荣
像一粒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细胞会显示遗传基因一样,庆阳香包以它深藏的艺术潜力,彰显了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独到的内涵。
仔细观赏、琢磨、研究,就会发现,这些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乡村老太太,个个都是民间艺术家。似一本书,得一页一页翻阅,若“百纳衣”,需一块一片从不同文化的元素缝合中领悟,既有整体的美感,又有各“家”的韵味。她们棉里藏针,不露骨子里深厚的、看似简单、负载量却很大的“神秘文化”,“看不透”,就“不识庐山真面目”,若只当“针线活”,就“身在宝山不识宝”了。因为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耍货”、“绌绌”(香包),它掩藏着远古文化的密码,留下先民一路走来的脚印,若黑暗里的火把,文明的先声。揭示其深厚的底蕴,会使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文化实力,增强前行的力量。
我采访过一位做香包的老人,她说:“这针线活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就像种地一样,慢工出细活。传说古时,庄稼都是多头多穗儿。像现在的蒿草,种的地多,打的粮少,力白出,汗白流。女娲娘娘看到以后,心疼地决计改良一下品种,于是,一块地一块地用手捋着庄稼的穗儿。一天,一天,又一天;一年,一年,又一年。忘了吃饭,顾不上休息,终于把多头的小麦、谷子、糜子……捋成现在这样,只留下一个大穗儿。当捋高粱时,手被蔑儿划破,鲜血染红了高粱头;由于过于疲劳,捋荞麦时眼前一黑,倒下染红一片…… ”
老人像对后辈儿孙讲故事一样,一边用双手比划着,一边声情并茂地说:“人们为感恩女娲娘娘,收荞麦时总把荞麦拢成笼儿,让端正的站在原地追悼。后来,人们就用女娲娘娘改良的庄稼的叶子,判断季节时令:用小麦的四层叶子,把一年分为四季;以高粱十二个叶子,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用谷子的八轮叶子,定出四时八节……”
老人感慨地说:“别夸我们做的香包优美,有深意,是受女娲娘娘点化、勇气、毅力、一心为民的精神感染鼓舞,才一辈一辈传承、摸索,绣制成这样!若说传承,首先,女人一脉相承了女娲娘娘的天性——母爱和女红文化的本质:创造的气质与精神!”
通过多处、经年对民间艺术的学习、考察,我初步认识了香包一般深蕴的种种表现手法和寓意。
香包的表现手法,常见的大概有以下三种:
一、寓意类,常用金瓜、葫芦、石榴、鱼、青蛙借喻祈求生子,子孙绵延昌盛;双鱼、交龙、双蝶、鸳鸯、燕子双栖双飞,寓意男女同心,白头偕老;桃、龟、鹤、松寓意健康长寿;孔雀、凤凰象征大福大贵,荣华富贵;桂圆象征团圆;金橘象征吉利;喜鹊象征喜事盈门;虎象征刚健有生气等。
二、汉字组合的谐音类,枣、花生、桂圆、莲子组合一起,寓意“早生贵子”;莲花、鯉鱼组合一起,为“连年有余”;桃、五个蝙蝠组合一起为“五福庆寿”;三个羊组合一起为“三阳开泰”;喜鹊、梅花组合一起,为“喜上眉梢”;柿子、灵芝组合一起为“事事如意”;蝙蝠、铜钱组成图案为“福在眼前”;柿子、百合、灵芝组成图案,为“百事如意”;猴、印玺组成图案,为“封侯挂印”;梧桐、喜鹊同在,意为“同喜”;鹌鹑栖在落叶上为“安居乐业”;瓶、笙、三枝戟同现,即“平升三级”;一位老寿星抚着鹿,托着喜鹊,几只蝙蝠环绕飞舞图,以示“福禄寿僖俱全”等等。
三、符号类, “在艺术中,符号就是思想的具体感性基础的袒露”。常见的民俗美术符号有:
卍——万字不断头,从四方延伸出连续花纹,意为绵长不断;
囍——双喜,多用于婚嫁等场合,以示喜庆;
盘长纹——图1,佛家称“八吉祥”之一,象征回环贯彻连绵不断,民间由此引申出对家族兴旺、子孙延续、富贵吉祥世代相传的美好祈愿;
方胜纹——图2,佛家八宝之一,方胜是古代妇女的饰物,方胜纹是由两个菱形互相压角穿插、相叠而成的纹样,又称同心方胜,象征心连心的忠贞爱情,还有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的寓意;
如意纹——图3,如意是由云纹、灵芝做成头部街结一长柄,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名“如意”。如意纹是按照如意形态演变成的纹样,代表着吉祥、称心、如意,等等。
纵观香包的寓意,它的文化载体或表达深刻文化形式,大体可分为以下六种——
一是神话传说、神话人物、民间传说类,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弈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黄帝擒蚩尤、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伏羲演绎八卦、神农尝百草等;民间传说有孟姜女哭长城、徐福东渡、愚公移山、八仙过海、梁祝化蝶、白蛇传、老鼠嫁女、七仙女等。
二是文学作品人物类,《诗经》中教民嫁穑的公刘;《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唐僧;《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云长、张飞;《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李靖、姜子牙等;《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等;《水浒》中的武松打虎等;《柳毅传书》中的柳毅;《张生翥海》里的张羽;《西厢记》里的崔莺莺、红娘、张生;秦腔《火焰驹》中的李彦贵。人物还有梦蝶的庄周;《二十四孝经》里的王祥等等。
三是宗教故事、人物类,常见的“卍”标志源于佛教,梵文读作“室利靺蹉”,代表太阳四射的光芒,是“万德吉祥”的标志。唐代传入我国,先后被译为“万”、“德”,现以“万”称之。其它如笑口常开、大腹便便的弥勒、佛教守护神韦驮、佛的高足弟子罗汉、观世音菩萨、济公活佛、玄奘、鉴真等等。道教文化的太上老君(老子)、南华真人(庄子)、八仙、“三星”(福禄寿)等。
四是花鸟虫鱼类,常出现的植物有莲花、牡丹、松树、柏树、金瓜、葫芦、石榴、大蒜、白菜、白茶、桃、柿子、灵芝、大枣、桂圆、栗子等;动物有蝎子、蜈蚣、蛇、壁虎、十二生肖、鱼、狮子、青蛙、蜜蜂、蝙蝠、鹿、猫、燕子、孔雀、蝴蝶、喜鹊、白鹤、龟等。
五是民俗文化类,民俗图腾的麒麟、凤凰、龙等;过年倒贴的“福”字;年画的“胖娃娃”、钟馗、秦琼、敬德;祝寿中的桃形蛋糕;野祭中的家畜形象;工艺品中的双喜、黄金万两、招财进宝、方胜、百吉等。
六是时代主题类,如喜迎香港、澳门回归,成功举办奥运,勤劳致富,奔小康……用民间艺术(香包、剪纸等)语言展示民俗艺术特有的一抹亮色,鼓舞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香包,是传承的旧时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妇女们的“女书”,既是生活实用品,又是无字交流的语言,无声的心灵密码的展示。现在,又在领悟中结合现实有所创新,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内涵,通过寓意、暗示、象征、含蓄、借喻、渲染等手法,反映民间艺人所爱所恶,所思所想,让人在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女红文化中一饱眼福,在观赏、品味、悟会中得到启迪和教益。这,也许就是香包文化千年传承不衰,广受欢迎的价值与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