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媒体叙事与创意写作
——香港青年科幻作家吟光暨南大学文学院
讲座纪实
文学不死,如何成为新的主人公?科技无疆,如何书写我们的东方幻想?2023年10月28日上午,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邀请香港新锐青年作家吟光开展《跨媒体叙事与创意写作》专题讲座。讲座由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唐诗人老师主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钟天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程林老师等出席,文学院2022级、2023级本科生及研究生参与了讲座。


科幻:来自未来的叙事方式
讲座伊始,吟光表示自己在作品中加入科幻元素,用创新的手法进行文学叙事,缘起于对创新实验和科幻的兴趣。她认为自己的创作“不只是在写科幻的故事,还是在以未来的方式写故事。”她借用北大陈晓明教授“后文明时代的写作或后文学的诞生”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媒介嬗变环境下文学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又应当怎样探索新的叙事形式?
在这个问题上,她与中国美术学院就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创作的合作受到很大启发。吟光介绍了“分享现实”这一概念,“分享现实”即“器官+心灵”,她认为设计师和技术开发者更多是从器官感受上产生影响,而心灵感受则由作家成为构建主体,并且运用新媒体的方式将感受以一种更具冲击性、更具张力的方式呈现。借此她引出了在自己科幻作品中运用的创作手法:分布式叙事、跨媒介共同叙事。
吟光认为,跨媒介与多平台叙事的手法存在一定的门槛,但在当下多媒体环境中多平台已成常态,而这种叙事手法的训练与运用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在她早期作品里“吟游诗人”的设定,以及图书中穿插主题曲的做法即见端倪。关于分布式叙事策略,吟光着重介绍了视点人物与交互式叙事。视点人物叙事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叙事手段,运用不同人物视角,消解主、配角以及故事的主线及支线之间的界限,是在故事外部的去中心化。而交互式叙事,则是在故事内部由读者参与驱动,读者进行从“看故事”到“讲故事”的角色转变。
这两种方法都与沉浸式叙事紧密相关,是“成为角色”的过程。这里提出沉浸式叙事不单是靠媒介技术,更强调叙事手段,以应对多媒体环境下文学主体性的消解,意在凸显文学的意义,是用叙事达到主体性效果的有效进路。

革新:特色鲜明的异想世界

随后,吟光介绍了自己的最新作品《港漂记忆拼图》,小说以内地赴港的港漂为主线,讲述了游离在大都市的新青年的成长经历。关于故乡和远方、过去和未来,每个人都有独特故事,而《港漂记忆拼图》依托“POV 视点人物写法”和“分布式叙事”,在超现实的科幻设定下,呈现了现代人命运的不可捉摸。
她在小说中打造出一个结合东方幻想和丝绸朋克的世界,古典与科幻的巧妙结合,过去到未来的视点探微,呈现出魔幻香港的别样图景。在小说的人物表达上,吟光通过多个人物故事,根据视角变化,每到同一个地方打开一篇回忆的模式,交叉进行。并且运用跨媒介手段,将小说故事的元素规划分布在各媒体平台,运用多重表达方式,创作叙事架构图的等创新设计,昆曲电音声音景观《荒·生》,改编科幻短片《无心兰桂坊》亮相威尼斯电影节等。在讲座上,吟光展示了《港漂记忆拼图》的宣传概念PV,视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绮丽的色彩画面、AI世界的打造……具有香港地域特色的东方异想世界令在场观众赞叹不已。
随着讲座的深入,吟光也表达了对中国科幻创作的一些观点:东方科幻应体现本土特色,绝非对西方科幻名词的简单移植。通过跨媒介叙事的创意手法,作品对香港赛博朋克美学的革新与探索也一览无遗。另外,她还力图呈现大湾区文化的特殊性,让大家看见不同视角的香港,通过多平台、多媒体叙事的结合完成艺术乌托邦的建构。

创造:突破疆域的自由吟游
在讲座后半部分,吟光重申了科幻叙事是讲故事的另一种形态。在这个形态下,每个人都是故事的消费者和创造者,作者、读者或受众在这样一种互动式、沉浸式的叙事体系中自在徜徉。
但吟光也意识到,在当前科幻风格的多样化下,与之相随的必然是评价指标的重建,媒体的评价:“无意打破和界定文学”,她对此深以为然,认为文学理论应在文学作品之后,而非受到理论的圈禁。
任何文学作品站在过去的维度上都来自未来,因而“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吟光也表达了自己对学习创作的一些思考,要有想法,而非简单的想法执行者,要变被动为主动,拥抱科幻文学新浪潮,学习利用新技术、新理念抢占高地,达到对文学主体性的获取。
讲座最后的自由问答环节,主持人唐诗人表示,在人工智能与数字人文热议的当下,我们很多时候只是把数字技术想象为一种帮助我们做学术的工具,对“数字技术”如何与“文学创作”关联融合鲜有思考。如何将技术革新提升为艺术革新,并借此展开新的探索和表达,这是现今文学教育要补上的大短板。他对吟光老师在一线的、前沿的创作实践和技术探索表达了高度认可,认为其极具启发性和研究价值,有望在未来创意写作和文艺研究领域革新出新。
钟天心和程林也表示,在此次讲座上吟光老师带来在科幻领域探索和实践的更多思考,启发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运用更新的技术和思维方式去表达和创作,认为当代青年作为Z世代的数字原住民在文学科幻领域大有可为,同时表达了对暨大文院学子的殷切期望。
讲座在师生的热情提问中落下帷幕。此次讲座使同学们增进了对科幻文学叙事手法的了解,拓宽了跨媒体叙事与创意写作的思路,也带给大家创新思维方法运用的启发。在文学似乎逐渐失势的新媒体环境下,如何重构文学主体性地位,撰写富有鲜明特色的东方科幻,有赖于作家学者的不断开拓,更需要我们代代学子的不懈探索。


来源 | 秋野文学
文字 | 刘家城
图片|黄芯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