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以栖心
常 照
栖心谷,距台州市三门县城约10公里,是整个华东地区距离大海最近的一个山谷景区。“栖息山水间,度假景区里”是栖心谷的宣传标语。栖心谷景区面积很大,占地约1200亩,海拔普遍在100至550米之间;空气清新、森林茂密、云雾缭绕,生态环境优美。一年四季皆堪称为天然氧吧,同时也是“中国最美村镇”、“浙江省示范性家庭林场”。
(栖心谷实景)
我认识栖心谷的老板徐铭已有五年了,从当年景区开业伊始,一步步相伴至今。今年十一长假的后半程,我再次探谷寻幽。夜晚万籁俱寂之时,与徐铭在山顶草坪上一边仰望星空,一边小酌杜康,好不惬意哉!然而,人生得意须尽欢固然不假,但最核心一点还是在于莫使金樽空对月的那份担待。
栖心谷景区有个亮点,称为“栖心三地”,即观光胜地、休闲宝地、度假福地。顾名思义,这里已具备了文旅产业的全套核心要素。从栖心谷的娱乐构成与服务设施来看,无论是赏玩山水、漫步花海,还是露营(栖心谷获评2021浙江省十大最具潜力露营地)住宿、钓鱼、棋牌、唱歌等,从家庭或个人出游,乃至商务会议、团队拓展、实训研学等都非常适宜。更不用说这里四季鲜花烂漫,风景如画,“栖心三地”确属实至名归。
(栖心谷实景)
况且栖心谷还拥有它独特的“栖心三绝”,即景区内的“百年古藤”、“千年神樟”、“万年火山”。百年古藤,指谷里生长的油麻藤,历经百年而绵延不绝,有些甚至看上去像从岩石缝里长出来的,令人叹为观止;千年神樟,指的是一棵有1000多年树龄的古樟树,这棵饱经沧桑的古樟树现如今依然枝繁叶茂。最神奇的是这古樟树枝分两叉,中间竟环抱着两棵树龄超过200年的朴树和糙叶树。当地老百姓视这棵古樟树为神樟,并美誉为“浙江第一樟”;万年火山,是指栖心谷所在的谷地原本由晚中生代火山岩和新生代玄武岩相结合而成,巨石、跌瀑、断崖、六边形柱状节理、崩塌堆积岩等各种玄武岩奇观汇聚于此,实乃国内罕见。
栖心谷风貌如斯,且各类文旅设施也不差。通过我自己数年来十多次在栖心谷的体验,我认为徐铭在经营一个景区项目的基本盘层面上已然日臻上乘。由此,我们交流的中心课题即围绕着如何突破文旅业的瓶颈,如何在大环境低迷的经济形势下,持续稳定地提升栖心谷的商业价值而展开。
(栖心谷实景)
我提出的观点是:在“道”与“术”之间,必须强化一条明晰的纽带。
什么是栖心谷的“道”?在这一点上徐铭很有自信。栖心谷的“道”如大名所示,就是“栖心”二字。徐铭解释为:在这个错综繁杂的红尘中,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疲惫不堪,恹恹如病,所以需要找个地方去休憩身心,需要有一个将心灵散养的地方。正因为如此,他在创业之处,最先想到的就是这“栖心”两个字,而且始终如一,赤心不改。
完美。
(栖心谷实景)
什么是栖心谷的“术”?那就是徐铭为了实现让受众群体抵达“栖心”这一初衷而设计、开发与实施的所有可视化、可体感化的元素,所有的姹紫嫣红、怡人幽谷、养生仙境、露营烧烤等等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术”。
看上去同样很完美。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此语出自元代杨文奎《儿女团圆》的楔子。
缺乏持续力是所谓的大文旅产业面临的共同难点。国内90%以上的旅游景区及主题公园都因“回头客”断流而挣扎。其主要原因无非是同质化导致的竞争力孱弱和品牌效力低下,与之相关的更深一层的商业逻辑就是缺乏该项目所主打的文化符号与灵魂捕手。
(栖心谷实景)
栖心谷,理应成为一个让心灵由“栖”而“癒”的地方。在我个人眼里,“栖”只是过程与手段,而“癒”才是终极目标。本末倒置,则竹篮打水。这是改变既成认知的第一步。
第二步,我对徐铭说,为什么要在“道”与“术”之间搭建一条强力的纽带?因为在现代生活中,没有这条纽带或是这座桥梁,“道”就不足以传递给“术”具体如何落地细节从而实现理念的方法。“道”因此沦为空谈,仅仅存留在口号与联想层面,而仅仅依靠“术”是无法从炽烈竞争中杀出红海的,因为谁家都不具备关键的几个必胜要件。
“道”与“术”之间需要什么样的纽带?我以为这条纽带的名字叫“策”。策,指策略、战略,『說文解字注』中释为计谋,《孙子·虚实》中有“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在我自身的经历中,遇到过太多太多的雷同案例,就是从“道”的层面一下子跨越至“术”的层面;从经营理念、宗旨、方针,一步就走进细节执行的新时代,忽略了它们两者之间本应存在的重要一环,就是“策”,因此“道”与“术”不能有机融合,产生不了化学反应。
栖心谷所必要的“策”,就是解决“何以栖心?”。
曹孟德曾有名诗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短八个字,道出了一个闭环,一套解决方案,而且针对的还是人间最难应付的课题——心愁。切莫小看这个闭环,它提供的是如何体理精神疑难与动态方法之关联的一套思维方式。
(栖心谷实景)
“栖心”须有栖心之策。寻策途中,曹孟德的思想意识大可借鉴。时至今日,大多数经营者都已认识到了文化内涵的必要性,体会到了文化赋能的真实意义所在。然而文化符号只是一个标签,如果运用不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则充其量也就是多了个招牌而已。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类似于像酒、酒文化这样的强逻辑关系才能体现出牢不可破的商业价值;并且,作为企业战略层面的文化标志,必须具备普遍性和可持续性,其自身更需要有自主生存和自我繁衍的活力,这样才能与企业经营活动保持长久永恒的切合度,而不是昙花一现式的潮涨潮落。
栖心谷景区的文化突破口,理应放在比如人间修行,比如慈善这样的高度,有强大的学理支撑或是精神依托,否则极易陷入现实中屡屡出现的沦为另一个主题公园的模板。
选择最适于企业自身的文化特质与焦点,对大多数企业家来说都有个难度甚高的评估与比较的过程,因为这是一门很深邃的系统工程。栖心谷的命题从启步时起就选择了一个高维度,因此接下来将“道”进一步细化为可实施性的“策”这一环节,尤为棘手。
计将安处?其实,能够“栖心”的动态工具并不少,但问题是这些手段之间具有强烈的排它性,一旦选择了其中一种,则再无可能兼备其它;一旦定性、定位于某种文化特质上之后,就必须一路走下去,无怨更无悔。因此从经营层面而言,需要冒不小的风险,需要绝决的判断力。
栖心谷对于无论是中到企业管理研讨,还是大到文旅产业的生态解析,甚至小到个人修悟自性,都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应用场景。
(完)
2023年10月25日 写于西子湖畔
【作家简介】
常照
本名沈林沼。作家、美评家、油画家;美国爱缪斯基金会副会长、美中艺术家协会艺术总监、美国华人作家协会会员、阿联酋艺术家协会会员、中东华人收藏家协会创始人;曾任迪拜政府经济发展部《中小企业家》杂志“聚焦中国”专栏作家;曾执教于北京大学EMBA课程并兼任多家中外企业的经营战略顾问;2018年中加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获“杰出艺术家”称号;2022年第五届美国传承杯国际艺术节获金像奖;著有《陈糠录》、《常照诗词选》等古体诗专集,另有短篇小说及美学评论多篇发表于中外刊物。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