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天铸老师题字)
图源网络
主编:姚京平

她们回来没有
文/兰光武
诵/李华敏
四十多年前,我从重庆到一个山区县的山里去招工,招知青回城。我是老三界的知青,下去的早,回来也早。知青去招知青,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县里办了事,我就搭班车到一个进山的路口下车往山里走。爬上一个山梁,那里有个小平坝,有个小学,听得见朗朗的读书声,好亲切,该读书的时候就读书是多么好啊!

越往里走山越大,高高的山岩,瀑布高高的挂着,能听得见潺潺的流水声。山坡上,沟豁两旁不是绿绿的树,就是青青的草,能种地的地方都长满了庄稼。景色虽好,一心赶路,却无心欣赏。那里真是“看得见屋,走得哭”。路上碰见一个乡邮员,是个年轻人,他哼着欢快的“泉水叮咚响”的在前面带路,我跟着他来到公社,住在公社的客房,已是晚上了。
听说招工的人来了,有人给我讲起这个地方曾闹过一场风波。那时知青下乡,是单身插队落户,一个生产队分一个知青或两个知青。那时下去没有房子住,多数住在队上的保管室,保管室单独在一个山梁上,保管室前面有块小平地,好晒粮食,有两个女知青就住在保管室。那天有个女知青出去了,只有一个女知青在家。月黑风高夜,当地一个有头面人物的儿子,破门而入把那个女知青吓得卷住一团。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有北风呼啸,松涛怒吼,那个女知青被这个畜牲遭踏了。三乡四里的知青闻听此事闹起来,直到那个歹徒被绳之以法,知青和乡亲们的愤怒才平息,现在这个女知青不知到哪里去了。

那个时候下乡,不需要政审和体检,就像赶鸭儿下水一样都下去了。现在要回来就得通过政审体检还要贫下中农推荐。有的知青在这里已呆了八年啦。有个女知青到了山里来,人又瘦小眼睛也不好。在油灯下,烧柴火,烟雾腾腾,有时还摸着煮饭。她家的父母都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娃儿又多照顾不过来。好心的人劝她,我们这里山高路陡,只出红苕洋芋包谷,吃碗白米饭都是有天数的。现在莫说出工种粮食,就是分点东西给你,在坡上你也背不回来,从远处想不如找个人家,有个帮手也好过日子。这个女知青噙着眼泪答应了,找了个有一只眼睛不好的“撬猪匠”,在这里成了家有了儿子。“撬猪匠”忙时干农活,闲时还能吹着小喇叭走村串户找点格外的收入。
那天赶场,在路上,有个知青指我看,说那是他们一起来的知青。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那完全是个农村妇女,背一个娃儿,背带上的娃儿沓拉着脑袋,一个手还牵着一个娃儿,一个手提着一篮鸡蛋,是去赶场换油盐的。憔悴的脸,疲惫的身躯,哪里还有学生的模样,哪里还有知青的风采。我心里一阵酸楚,生活似犁,岁月如磨啊!听说他本生就身体不好,也是好心的人劝她,这里艰苦,种点粮食收点粮食都不容易。安个家吧,日子还长,好过日子。后开找了当地的个老光棍,倒还是个老实巴交的人,而今有了两个小孩了。找个老实的庄稼汉,就像找了座靠山,能一起抵御山里风霜雨雪。

人的命运有时就像农民抛粮下种的时候一样,有的撒在了田里,有的落在田坎上,有的掉在路边,后来的结果就大不相同。这几位女知青的状况,是招不回来了。不知后开来她们的命运如何?不知后来她们回来没有?他们在那贫瘠的大山里安家落户,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她们就像山野里田坎上在风中摇曳的蒲公英,就像那山坡上开着的苦菜花。
作家简介: 当过知青下过乡,当过铁路养路工。
朗诵家简介:李华敏,笔名淡淡的茶香。现任《世界诗人》《诗意传情诗社》《茶韵文学诗社》《海岸诗歌金牌主播》《采菊文苑》《全球诗歌辽社文化网络传媒》多家平台主播。有作品在微刊平台出刊。市级区级朗诵大赛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