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书海中,与一本《江南诗》相遇,在眼波流转间,平仄声韵里,弥漫着一种氤氲,恍然入梦,甘愿长醉。诗中的江南,不囿于地域,而是一种审美,一种意境,一字一句总关情。《江南诗》勾勒出江南温润如玉的美景,更展现了世代绵延的人文渊薮。书中况味,怎一个“美”字了得?
这本诗集是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的《江南文化丛书》中的一册,整套丛书分成诗、词、赋、江文四册,各有侧重,个具风姿。将古往今来,流连在江南这片土地上,迁客骚人的家国情怀、灵思妙想、离愁别恨分类呈现。《江南诗》则由胡晓明编著,他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做为文史研究学者,为广大读者带来“诗外桃源”。 各首诗作精心遴选,附有注释、作者简介、题解和历代集评、更配以馆藏历代珍稀版画,以便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诗词的“象外之意”,可谓煞费苦心。
本书共收录二百二十三首诗作,以年代为序,上起汉代,下讫清末,分为先唐诗、隋唐诗、宋诗、元明诗、清、近代诗共五部分,萃取各朝代诗脍炙人口,经典传唱的篇章。展现了江南千年不绝,渗入骨髓的文化基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封面,匠心设计,一纸三折,展开一看,竟然是一幅明代文徵明的《兰亭修禊图》,曲水流觞,文人雅士,诗文唱和之风流,跃然纸上,是导读江南诗歌“交响曲”的好引子。
江南诗,有了长江、大运河、钱塘江、东海、太湖的润泽,独立水之湄,映着粼粼波光,投射在历史的画屏,万种风情,解读不尽。正如胡晓明主编在总序中写到:“江南是机括、是磁铁、是一个不能唤醒的梦,是一坛永远饮不尽的美酒,擒住了东南西北风的人,成为中国人心头回荡的歌,”
就让我们循着平水韵脚,走进小桥流水,步入杏花春雨,流连烟雨画桥,探寻通幽竹径;看床前明月,听夜半钟声,闻暗香浮动,赏春江花月。时间的沟壑中,流淌着诗歌的清泉,让我们可以穿越,可以顿悟、可以冥想,可以感怀,生在江南,此生何其幸!捧读《江南诗》,也是一种修行,让我们在行吟间,见山水、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书中第一首诗,是古老的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我们从诗中寻觅到采莲女子的美,更能感知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莲花的钟爱,是一以贯之的。莲花是全身是宝的植株,也是超脱智慧的象征,它上升为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朗朗上口的还有宋代杨万里写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生命力的呈现,它横亘千年,美出天际。
诗人陆凯说:“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他把一枝梅花送给远方的朋友,报告春消息,几多浪漫。道士陶弘景更加可爱,当皇帝问他茅山有什么值得依恋,他说岭上白云好多啊,“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看看他们超然物外的洒脱,不禁会心一笑,生在凡尘俗世中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在物质丰富的当下,我们更需要的是单纯的感动,在心里修篱种竹,清静自足。
扬州,虽然地理坐标属于江北,但文化属性皈依江南无疑。作为土生土长的扬州人,我对于《江南诗》中有关家乡的诗句,更多偏爱。“诗仙”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南下,写下情景交融的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让千百年来多少人,为之逐梦神往,也成为扬州最佳广告语。不得不提的还有做了“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杜牧,书中共收录了他七首诗,其中三首与扬州密切关联。“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扬州成了杜牧的“梦中情人”,即使时空阻隔,也割不断他笔下的思念。江南诗中,扬州元素俯拾即是,其中亦有铿锵句,赏读之际,心生自豪和喟叹。
诗入梦,梦入诗,它们或雄浑、或典雅、或冲淡,或旷逸……它们在文学的星空熠熠生辉,也妆点了我们华夏子孙的梦,成为“中国梦”的诗域之境。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不妨从捧读《江南诗》开始,开阔胸襟和视野,培养精神气质,不迷失在物欲横流的“沼泽地”,保持清明和警醒。始终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传承和发展好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血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