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的到文艺的
——王志文先生书法暨文学作品展观感
李 皓

因了下午与人有约,王志文先生书法暨文学作品展开展的那天上午,我并没有过多地在现场逗留。匆匆地浏览了一遍,认真地参加完开展仪式,又急切地与王老师合影留念之后,我便匆匆离开了。可归来之后的一段日子里,那观展的热闹场面,尤其是王老师那大大小小的百余幅书法作品,更是电影镜头般,一帧帧在我的脑海里叠加,从而使得躯体上日渐瘦削的王老师形象,艺术地在我的眼前愈来愈高大丰满起来。常言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由此,自认为对王老师还有所了解的我,觉得有必要从王老师,文学创作的起点入手,对数十年来王老师的文学艺术追求,来一次线条状梳理。概而言之,就是对王老师在文学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一次“再认识”。

王志文老师的大名之所以被莱芜文学圈内人所熟知,我想应该是得益于1988年《莱芜市报》的创刊。其时,已在省内多家报刊上发表过文学作品的王志文老师,十分看重这份莱芜市委机关报的文学副刊,以一篇《汶河四季歌》作为敲门砖,他顺利地叩开了“汶汇”文学副刊的大门。自此以后,他便以“乡土”闻名,成为“汶汇”作者队伍中的实力派。一系列以莱芜风俗民情为题材的乡土散文,频频跃然报端,让读者啧啧羡慕不已。数年后,《乡韵》散文集的结集出版,更是让王志文老师名声大振。凡与文学有染的莱芜人,大都以能拿到此书先睹为快为幸事!
我是1993年9月调进莱芜日报社接任“汶汇”文学副刊责任编辑后开始与王老师接触的。第一次拆阅编辑王老师的稿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誊写在方格稿纸上的一页页隽秀字迹,那遒劲有力的笔触和间架结构,毫不夸张地说,完全可以当作硬笔书法来欣赏。爱文及字,对王老师的来稿,我们几乎每一篇都不舍得放弃,以致编发得勤了,总编终审时不得不提醒:有些时效性不强的稿子,可以适当压一压,要照顾到发稿面。
至今我犹记得,当年组织“我的文学梦”稿件时,王老师是第一个将应征稿寄到编辑部的,各方面皆符合征稿要求,一字未改,我们当即编发在了“汶汇”版面的显要位置。并且至今我还记得文章开头的那句“我可不是饰演王喜红得发紫的那个王志文”。
其时,演员王志文确实正红得发紫,而从事文学的王志文老师,在莱芜红得虽不发紫,但已经放光,他的发稿数量令大多数莱芜文学爱好者望尘莫及。然而,艳羡之下,人们并不知晓,其时王志文老师的稿子,还频频出现在《农村大众》《青岛日报》《烟台晚报》等省内其他报刊的版面上。
自1996年开始,我被调整到报社政文部,任副主任。虽不再经手编发王志文老师的稿件了,可每每“汶汇”上有王老师的文章刊出,我还是会见缝插针地细细拜读。王老师是勤奋的,此后的数年间,他陆续又有《乡情》《乡恋》两本散文集问世。“乡音三叠”,韵味悠长,影响广远,王志文老师之“乡土作家”大名成矣!
然而,以乡土散文成就了自己的王老师,并不把目光仅仅局限在莱芜这片热土上。尤其是在退休之后,他又认认真真地学起了开车、学起了摄影,有了驾照和摄影技术之后,他便自驾车拉上老伴周游全国各地。走出去看,回到家写,既开阔了眼界,又丰富了创作内容,很快,王老师便又有一本以旅游所见所感为题材的《远方不远》散文集自费印行。
王志文老师是个板正人,凡事讲求认真。在每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上,他都要认认真真地做一件有纪念意义的事:《乡韵》《乡情》《乡恋》三本散文集出版后,为了对自己的乡土散文写作进行一次总结,他又反复筛选,正式出版了《王志文散文自选集》;在乡土散文写作过程中多有感悟,他费心搜集整理,出版了《莱芜方言》;2018年初,时值王志文老师从事文学创作40周年,他在精心编辑印行散文集《晚晴》的基础上,还组织了一次规模不小的文友联欢活动以示纪念。王志文老师的认真,还体现在他的四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断地写日记上。自行印制的厚厚两大本60多万字的《王志文日记》,不仅是岁月的结晶,更是一笔丰厚的家庭财富。
文学的王志文,在莱芜文学界是尽人皆知的。然而,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近年间王志文老师忽然间又一下子变成了艺术的王志文。本意为他像诸多的退休老者一样,之所以进老年大学拜崔化民先生为师学习书法,是与他此前的拜“莱芜老刘”为师学习摄影一样,是为了自寻生活乐趣的。不料,硬笔书法过人的王老师,自打进了老年大学书法班的门以后,就再也拔不出腿来了:有老师现场指导时,他练;疫情期间被封在家里时,他练;即使三九严寒地冻天冷,他还是不忘了练!全神贯注地投入,临帖,感悟,自创,大冬天里,他竟然练得全身出汗。就是凭着这股认真劲,即便三年新冠疫情时断时续,老师亲自上课指导的时间并不太多,王志文老师还是靠着自己的刻苦和勤奋,日渐精进。数年过去,当多数老年大学的同学已不把所学当回事时,王志文老师却真草隶篆地从历代书法大师们的字帖里摸爬滚打了数遭,并于今年金秋时节捧献出了他精心挑选和装裱过的、展现在三味书屋展厅里的大大小小的139幅力作。圈外的人感叹了!圈内的人也感叹了!著名书法家李长江先生在观展现场这样对王志文老师说,“好震撼啊!莱芜单人书画展,从来没有这么场面过!”盛名之下,其实可符。须知,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骄人成就,是因为王老师把别人花在玩乐休闲上的时间都用来练字了啊!

“文学队伍里的书法家,书法家队伍里的文学家”,展览现场,人们用这样的话语来评价王志文老师。新闻采访人采访我的观展感受时,我这样坦言:王志文老师的毛笔书法是有其硬笔书法基础为依据的,单从间架结构上而言,其毛笔书法可以说是其硬笔书法在一定程度上的放大,可具体到他的每幅书法作品上,又可以见其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和独运,尤其在同一幅作品中相同文字的处理上,已明显地与其硬笔书法大不相同。靠帖的同时又有自己的领悟,这一点不是习书之人个个都能做到的!
从文学到书法,有限生命的每一个时段里,王志文老师都有着自己的执着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私下里这样想:一向认真的王志文老师,其书法追求和这次书法展,或许是为他的70周岁古稀庆典准备的吧,只是因为疫情的原因才延展至今天。
不管怎么说,反正从认知文学的王志文老师,到感悟书法的王志文老师,在我的心目中,就像展翅高飞的雄鹰一样,因为同时展开了文学和书法这两只有力的翅膀,身高并不优于我的王老师,瞬间在我的眼前高大起来,甚至需要仰视才能见其脸面。我想,我必须得动手写点文字留作纪念了,否则我就真得对不起每次组织活动都邀我参加的我的王老师了。
谨以以上区区文字,作为我对应邀参加“王志文先生书法暨文学作品展”的观感,并藉此表达我对王志文老师在文学艺术追求上所取得的优异成就的敬佩与敬仰!
2023.11.08匆草于济南市莱芜区阳光花苑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原莱芜日报社编辑部主任、高级编辑。)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