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春鸣
说起“金砖”,人们往往会想到黄金。然而这里所说“金砖”,却是用泥土“修炼”而成的。 

“金砖” 最早的用途,是专供皇家朝廷用于殿堂大厅舖地之用,相当于如今人们说的地砖。古代之所以被称为“金砖”,一是因为其质细而实,击之有金石之声;二是制作工艺复杂,造价昂贵如金;三是在古代制作好的砖,只能运至京城的“京仓”存放供皇室使用,故名“京砖”,后称为“金砖”。
一块上好的“金砖”,重量大约200斤左右。从选料到制作完成,需要经过至少七道工序。首先是选泥,要选取特别的粘土层,经过“掘、运、晒、椎、舂、磨、筛”,之后再经过炼泥、制坯、阴干、焙烧、窨水、出窑等复杂工序,大致历时四个多月才算完成。出窑后的每块砖,要完好无损,色泽中正,击之有金属声才称之为正品。
当时在制作“金砖”时,为了落实责任制在制作过程中,每块砖都必须印上烧制的窑号,和监管官吏的姓名以备核查。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收藏了从明代至清代的1400多块这样的“金砖”。向人们展示了古代这一独特装饰材料制作过程,和它的历史文化背景。博物馆的所在地,就建在当年的御窑遗址旁边。这里还保留着当年皇家指定的陆慕御窑遗址。工作人员向我介绍说,目前有一座古窑还在使用。烧制的砖主要供给仿古建筑和古园林建设使用。


青砖围砌的御窑遗址,长满了杂草,裸露在窑上的烟囱,仿佛向人们叙说着那个年代久远的故事。




// 摄影:木子
责任编辑: 李春鸣
统 稿: 岩 风
编 辑: 暖 光
校 对: 书 禾
《长江三角洲头条》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用行者的视角和观察,记录身边的人物和事件。关注人文历史、文化艺术以及旅游美食和风土人情。努力为读者提供一道别致的休闲阅读快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