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星拱钢城
——读罗日新长篇小说《钢的城》有感
黄石三中雏燕文学社(209班)潘昀
指导老师:涂荣

如果历史有温度,最灼热的是革变;如果沉默力量,最磅礴的是呐喊。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的浪潮中,有一群这样的人,和一座这样的城。在矛盾、希冀、野心、坚忍之中,书写自己的史诗——罗日新长篇小说《钢的城》,便是这段波澜跌宕的往事最真实的写真。
“工人”是那个时代的热词,在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中国,最骄傲的事不是赚了大把钞票,也不是寻得几处古迹,而是成为一个工人。故事也从这群国家主人公开始。
在《钢之城》中,每一个人都有其自己的特色性格。因温饱不足而拉皮条的,秉持官僚主义戴有色眼镜的,有一腔野心大刀阔斧改革却将工厂推向下坡路的……其中种种,在意 纷呈的同时,又有一种别样的亲切与复杂。《钢之城》的主人公是最普通的人群中的一个又一个,他们是你,是我,是身边每一个相似的人,普通而寻常,却因为身在汹涌之中,显出伟大。
我们批评易国兴的自以为是,莽撞顽固,不是因为他热切的愿望;我们赞美余钢的锐意进取,思想开放,是因为他踏实的作为。二者皆为钢厂一代改革者,前者风评显然低于后者。然而这都不能作为证据抹消掉工人们想要追赶上时代的愿望的努力。黄石作为一座重工业城市,作为一个老牌钢城,在往昔的峥嵘岁月中原地踏步已太久,当新时代的脚步迈开时,不能一帆风顺地跟上。于是钢城里的血液们重新动了,松筋动骨,打气加油。
这实在不失为一场富有勇气与魄力的革命,工厂一再裁员,工厂境况日下,都没将改革者们吓跑。反而凝聚了一束更为雄浑,更加有力的浪潮。有一个人、两个人牵头,千千万万的工人都在为一个更好的明天拼搏。《钢之城》的巧妙,正是将最最平实又珍贵的工人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唯有真诚,足以撼山动地。
在祝大昌的工厂里,一年又一年流过。而在浑厚运作的工业机器中,充满机油味的车间里。正是有那么一颗颗光亮微弱的星合成一团火,在潮头的指挥棒下,将一座钢筋与水泥的城高高托起。
如果未来有大道,最难忘的是回首往昔,步履维艰;如果风暴有真情,最可贵的便是飘摇风雨中,与子同袍,同舟共济的决心。在钢的城里,风暴的喘息已将息,而在东方升起,向他们伸出手的,是一轮追赶已久的太阳。
作者简介:

潘昀,就读黄石三中高二(9)班,探寻生活闪光点的平凡记录者。
人间是百华异色,是平凡晨昏。在观察中感受,在学习中感悟,在写作中感怀。人生之长,她与伙伴赴远方,与万象共苍穹,拾起成长路上的沧海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