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途中话苹果
申卫华
长岛,属烟台的管辖;烟台,是苹果的老家。“烟台苹果莱阳梨”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话,在儿时的记忆里,就曾经被爷爷奶奶传唱。
当长岛三日游的旅游大巴,一路行驶在山东烟台的境内时,虽然高速公路上,有着连绵不断的铁丝网的把守。但车辆所经之处,其路旁的田野、乡村、丘陵、山川,众多累弯了腰的苹果树,总用他们挂满枝头的平安符,向南来北往的客人,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远处的苹果树,已经看不见绿色的树叶,而将自己的红果,在天高云淡的季节,迎合着秋天的主宰。近处的大红苹果一个个、一排排、一簇簇、一群群,好似浓妆艳抹的乡间妹子,用外表的靓丽,内里的甜蜜,让一帮江苏淮安的游客神情贯注窗外,口水直流车里。
车里的驴友们,有的已经坐不住了。前排的几位女同胞竟提出建议:能否下高速,就近买上烟台的苹果。当得到驾驶员的回绝后,带队的彭战友给予了承诺:等到旅游回程的途中,一定满足大家的要求。看来想买苹果的议题,在此次旅行的大餐中,又增添了一道。而车中苹果的话题,随着大巴车的一路奔驰,倒让我这个老头,回忆起艰难岁月与苹果交往的经历。
烟台苹果淮水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市区淮海路一路向西的尽头,古淮河畔也是废黄河的堤上,有着好大的一片果园。据说,那是在农业学大寨时期,为治理淮河从山东的烟台移植而来。别小看那片果园,当年在物资贫乏,交通不便的历史背景下,果林场则成了清江城里,苹果生产及供应的一处基地。
每到苹果收获的季节,中新村大院的一帮孩子,总会在家长的布置下,于周日结伴步行十几里,拿着买粮食的布口袋前往废黄河畔。只记得,在那片果园的深处,有两排负责管理果园的平房。而每次前往果林场,都能购买到在曾经的生活中,难得品尝到的苹果。
烟台苹果,口感真甜。也许在曾经的记忆中,吃到烟台苹果,是一种幸福和享受。不过果林场的收获,大都为残次品。一是因为好苹果,均拉到市场满足需求;二是次果处理避免了浪费,而且还便宜。也是啊,三两块钱就能买上一二十斤的苹果,也是机会难得。更何况,烟台苹果的好坏之分咱不讲究,削皮入口的味道都一样——倍儿甜!
当兵那会儿,在部队营房一营二营的高地间,一棵棵苹果树,曾将营房妆点的错落有致。可我们在营房之间,关心的可不是风景,而是秋天成熟的苹果。还好,当年新八连的小菜地就在果树之下,近水楼台伸手就来。可意想不到的是,作为营区管理的后勤,则将成熟果实的看守,交给了辖区的连队。结果,近水楼台变成苹果护卫。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在苏北运河邵伯船闸工作。绿树成荫是船闸的风景,数十亩的苹果桃园,则是船闸职工们的福利。记得一年秋日苹果丰收后的分配,船闸办公室别出心裁,用茶话会的形式,在职工品尝苹果的过程中,当场以吃苹果的数量称斤。如此分配,与其说是一种尝试,实为一场开心的游戏,一段苹果的笑谈。
苹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水果之一。然而在长岛的三日里,还见识苹果另外一种说法。一日晨起散步,竟被一渔家小院吸引。在那不高的墙院中,一棵硕大的苹果树探出墙外。那挂满枝头的红苹果,让观者喜不自禁。当问到小院的主人为何不及时收获,得到的回答意想不到:“都说城里人喜欢盆景,你看我家盆景如何?”如此露天盆景,可谓世上罕现,唯有烟台长岛,才遇所闻所见。
苹果之说,言归正传。话说喜游长岛回淮途中,彭战友没有食言,当放弃山东高速,驶上了省际公路,全车的驴友都关心着窗外的机会。“哎!哎!哎!前面有一买苹果的摊点,师傅能停下车吗?”坐在前排的女同胞,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当大巴车停稳,买上烟台苹果的欲望,已经是迫不及待。
卖苹果的是一位山东大婶,和蔼中透着精明,热情里藏着算计。当驴友们鱼贯下车,那三元一斤的苹果,竟坐地起价到了五元。“算了,算了!如此价格,还不如淮安的苹果便宜。”当下车的女人们失望的回到车上,还是男同胞们建议,如再买苹果,需一人下车,谈好价格再行买卖。
车行片刻,又见一摊。此时车上的大家已经座等。“请问您!苹果咋卖。”当前排一人,打开车窗问到价格,立马得以回应:“好说!好说!二十五斤装,五十元一袋。”“三十元行吗?”此时当得到对方的肯定认可,车厢内的大家才蜂拥而下,纷纷采购。
真是苹果买出了萝卜价,当打开提上车的塑料袋,这烟台苹果还算货真价实。除了卖相不好看,并偶有果上的斑点干巴外。当驴友们纷纷开吃,只见一大口咬上,便唇齿间流汁,其清甜爽口的感觉,瞬间就传遍全身。“烟台的苹果真甜!”“烟台的苹果好好吃!”
因为买苹果,而耽误了回淮的行程。当面对车窗外黑漆漆的夜空,而不知晚饭之时。也许长岛之游,除了入岛后的海鲜大餐,此时此刻不就是丰盛的苹果晚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