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冬雪
【简介】刘祖农,广东中山人,毕业于香港大学,主修物理数学。于大埔王肇枝中学任教及后出任副校长,可谓桃李满天下。退休后钟情于写作,以格律诗词及戏曲评论文章为主。著有<刘祖农诗文集>、<中国历代笔记选介>等。
【前言】今曰很荣幸邀请到刘祖农校长作嘉宾,一起探讨关于格律诗词的问题。
伟雄问:近曰诗坛兴起一片讨论「拗救」的热潮,也想请教校长何谓「拗救」?
校长答:近体诗五言句出句「仄仄平平仄」,标准的对句是「平平仄仄平」。若出句改为「仄仄平仄仄」、或「仄仄仄平仄」、或「仄仄仄仄仄」,在近体诗的写作上,容许以「平平平仄平」作为「对句拗救」。
伟雄问:再想请教校长,古今学者对「拗救」的睇法?
校长答:我个人虽然不甚喜欢这种拗救方式,但有需要时偶然也会用用。
近体诗的拗救现象是从中唐开始的,但专门讨论拗救的文字,至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才出现。到清朝,王士禛的《律诗定体》、赵执信的《声调谱》、翟翚的《声调谱拾遗》与董文涣的《声调四谱图说》等,对律诗、绝句的拗与救,都有清楚的说明。近人启功先生的《诗文声律论稿》、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吴丈蜀先生的《词学概说》等均有论逑「拗救」的学问。
伟雄问:校长可否举一些具体的例子?
校长答:古今有数不尽的诗人这么写,例子俯拾即是。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等,是稍读过诗的都读过的。现多举些例子:
孟浩然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孟浩然 :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王维 :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李白 :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杜甫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 : 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
李商隐 : 不捲锦步障,未登油壁车。
李商隐 :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项斯 : 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动闲门僧未归。
陈与义 : 明月照山木,荒村饶夜营。
陆游 :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杨万里 : 暄凉书问二千里,场屋声名三十年。
伟雄问:经常听人说的「孤平拗救」到底是怎样的?另外也想知古今名家对「孤平」的定义?
校长答:除了「出句拗,对句救」的拗救外,还有所谓「孤平」的拗救。
先说说其由来。五言句的平仄变化有2x2x2x2x2=32 种。其中有一句〈仄平仄仄平〉被揪了出来责难,说是〈犯孤平〉。这是在清代时提出的,至今已有三百多年。
清代王士禛在《律诗定体》中说,「五律,凡双句(指对句)二四应平仄者(即第二字平、四字仄),第一字必用平,断不可杂以仄声。」这大概是孤平说最早的来历。清代赵执信在《声调谱.声调前谱》中说,「仄平仄仄平,则古诗矣。此格人多不知者,由一三五不论二语误之也。」王力的《汉语诗律学》因袭王士禛、赵执信的观点,认为〈仄平仄仄平〉为拗句。
吴丈蜀在《读诗常识》中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认为这个格式不必反对。张中行在《诗词读写丛话》中说,孤平大忌的理由「也只是不好听」。
由此可见,孤平大忌说尚未使众多诗家口服心服。
王士禛给出孤平的定义是平字不可「令单」,〈仄平仄仄平〉应该是一种。启功在《诗文声律论稿》中,说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处,句子首尾的单平并不在内。」
王士禛、赵执信认为的孤平专指〈仄平仄仄平〉这一个五言句式。王力认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这两个七言句式也叫孤平。朱承平在《诗词格律教程》中认为〈仄仄仄平仄仄平〉是孤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不是。启功认为此外还有其他三个句式也存在孤平的问题。
多数诗律作者认为〈仄平仄仄平〉是标准的孤平句式,但到底是指在出句还是对句,也有争论。王士禛认为这是专指对句而言,王力认为出句、对句都计。两种说法尚未能统一。
李乃珍的《说诗解律》认为孤平句有生存权。事实上,在历代诗作中,使用孤平句式的大有人在。不说六朝,就在唐朝吧。由初唐到晚唐,用孤平句式在近体诗中的有无数的名家,如宋之问、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刘长卿、白居易、孟郊、李贺、贾岛、杜牧、姚合,等等。连唐朝很多皇帝也用孤平句。由此可知,唐人不忌孤平。其实,五言句的三十二式,每一式都有用于近体诗上。
现代人如宋教仁、毛泽东、苏曼殊、郭沫若、柳亚子、沈钧儒等,都曾使用过孤平句子。在1997年,香港回归,中华诗词学会举办诗作比赛,贺苏先生的五绝得大奖,诗中有律联〈七月珠还日,百年耻雪时〉,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所以,李乃珍在《说诗解律》中说,「孤平问题已成过去」。他说,「对孤平句正式开禁,此举必将促进诗词理论研究和诗词文学的进步。」
伟雄问:校长,可否列举些古今诗人犯「孤平」的例子?
校长答:以下是唐人诗作中的—些所谓〈孤平〉的例子。五言的是〈仄平仄仄平〉句,七言的是〈仄仄仄平仄仄平〉或〈平仄仄平仄仄平〉。例子很多,俯拾即是。李乃珍的《说诗解律》一书录了很多例子,我抄二十个出来给大家看看:
用于出句上的:
不如独悟时(皎然)
别筵欲尽秋(李群玉)
出家侍母前(姚合)
蚕老茧成不庇身(白居易)
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
夜深露气清(杜甫)
老来懒赋诗(王维)
劝君缓上车(姚合)
古竹老梢惹碧云(李贺)
绝弦与断丝(白居易)
用于对句上的:
酒因客寝迟(贾岛)
等闲不可寻(钱起)
七雄势未分(宋之问)
川柳万条拂去旌(岑参)
五陵远客归(刘长卿)
社时放吏归(韦应物)
彩质叠成五色云(李白)
清夜—声白雪微(杜牧)
寒殿—灯夜更高(许浑)
出关送故人(戴叔伦)
可见,不但六朝人,就算唐朝人,也不认为此类句子「不好听」,否则他们就不会去写。
近人在近体诗上用孤平的—些例子:
蹈海鲁连不帝秦(苏曼殊)
重上战场我亦难(陶铸)
四十六年见故家(臧克家)
故人亦未疏(张学良)
血染杜鹃泪有声(宋教仁)
犹制小诗赋管弦(毛泽东)
革命运中最擅场(柳亚子)
必胜必成恃自强(郭沫若)
吉凶各有辞(沈钧儒)
百年耻雪时(贺苏)
【备注】由于这一代诗歌鼓励诗友互动,今次特设诗友发问环节,问题可写于留言区,嘉宾只会回答一题(涉及私隐及不合理问题,嘉实一律恕不作答)如超过一题发问,由嘉宾拣选作答。
Nicholas Cheung问: 无知一问。校长想请问,有孤平,那么有冇孤仄。孤平可拗救,孤仄要否也要救?
校长答:格律诗尾三字两平夹一仄,即「平仄平」的所谓「孤仄」很普遍。有时用的原因是用来救上句的拗,有时用来救「孤平」。但,孤仄可独立存在,不涉及拗救。
今人一般认为格律诗「孤平」不可,但「孤仄」不但可以,有时是必须的。所有救孤平的句式都是两平夹一仄的。
孤仄有时在对句上用,可救出句的拗,亦可救本句的孤平,一举两得。例如:
1.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
2. 疏索柳花碗,寂寥荷叶杯(白居易)
3. 万里路长在,六年身始归(白居易)
4.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司空曙)
5.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于良史)
6.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有时在对句上用,只用来救出句的拗。例如:
1.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
2.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3.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
4.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
孤仄独立存在,不涉及拗救的例子很多:
1. 长歌怀采薇(王绩)
2. 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3. 江水东连扬子津(李白)
4. 才力应难誇数公(杜甫)
5. 春风花草香(杜甫)
6. 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
【后记】最后随著校长已解答诗友Nicholas Cheung的提问,此次专访已完满结刺。再三感谢校长百忙中抽空来作嘉宾,希望不久将来再邀请校长上来讨论诗词上的间题。为表示对校长的敬意,容我以「拙诗一首赠知音,盼望永恒常在心」。
刘 氏贤兄成校长,
祖 传文学授年青,
农 村乡镇来无拒,
教 导徒生从未停。
文/图:伟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