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人未老
刘卫东
辛丑孟秋的一天上午,笔者正在文化和旅游局《淄川文化志》办公室改写志稿,忽听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李先进先生。在般阳文化研究中心编辑《般阳文化》时,先进先生是一位执着的般阳文化爱好者和研究者,他经常给刊物撰写文稿、提供照片和篆刻作品,多次被评为般阳文化优秀研究员。那段时间,先进先生给予的支持和帮助,笔者一直心存感激。
其实,认识先进先生是上世纪70年代。高中毕业后,我到罗村公社农田基本建设专业大队工作时,他从部队转业担任公社团委书记,兼任农建大队政委。他身材挺拔,着装整齐,给人一种十分干练的印象。后来,我到区机关工作,得知他先后担任太河公社、区交通局党委书记等职务。正因如此,阔别多年之后的不期而遇,我的心中自然是特别高兴。寒暄后,说到此行目的,方才得知他是前来与局领导商洽他的新作《般阳古寨》编印出版事宜。局领导外出尚未赶回,这便来志办一坐。
10多年前,先进先生退休后曾用5年时间奔波数千里,考察整理编写出版了《般阳桥记》,填补了淄川桥梁建设历史文化方面的空白,为般阳文化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次编写《般阳古寨》,可以称之为《般阳桥记》的姊妹篇。桥梁在路上,行走还方便些,而大多数古寨是在山上,理所当然考察探访之难度更大更艰巨,我对先进先生的拼搏精神油然而生一种深深的敬意。

果然不出所料,一说到考察研究古寨的话题,先进先生的话语就像打开的山泉水那般,汩汩地流淌出来。
近年来,伴随着淄川旅游产业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引起了人们对山区的高度关注,山上的古寨也引发了众人的兴趣。有的说是“古兵营”,也有的说是先民们的“避难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先进先生也便成为其中的一员。淄川的古山寨,到底有多少?何时修建?为何而建?承载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为了揭开这些谜团,从2013年的春夏之交,他一边在张店看孙子,一边利用节假日,开始了对淄川古寨长达8年的实地考察和研究。
起初,他翻阅明清时期的志书,想查看一下其中能否找到可供参考的资料?可是翻来翻去只看到对淄川古城的记载,而对古寨的记述却了无踪迹,但这并没有阻挡住先进先生考察研究的步伐。他就像着了迷一样,不管走到哪里,逢人就打听古寨的消息。
有句激励人们克服困难、砥砺前行的话说得比较好:办法总比困难多。对于先进先生来说正是如此,他发现用卫星地图搜寻古寨的效果很好:山上的植被是绿色的,古寨的石墙是白色的,只要轮廓像个山寨的形状,基本就可以确认。他又用手机下载奥威互动地图,测量经纬度和海拔高度,更是便利了很多。他十分高兴地说,在寻找和测量古寨的过程中,高科技手段给他帮了不少的忙!
先进先生考察古寨的举动,得到了众人的支持和帮助。最初,他独自或约上朋友作伴一起考察。有时约不到朋友,只好独闯山寨。但他一个人爬山,老伴不放心,便陪着他去。后来,太河文化站长任继辉、原峨庄乡林业站长朱永金,经常户外爬山的董占东、田相东、顾挺持、于业平、韦良俭等人都成为他的向导和顾问。
2017年底,先进先生老伴的朋友杨汉缨、牟先伟以及在张店开发区的温州老板林加琳,也都加入到了这支考察古寨的队伍之中,他们自称为“山寨搜索5人小分队”。每到周末,只要天气晴好,就由林加琳开车进山考察。为减少来回奔波的辛苦,小分队住在淄川先进先生的家中,周日继续考察。逢到国庆节这样的长假,他们住在考察山寨附近的农家乐,每天考察一处,假期最后一天的行程是上午爬山考察,下午返回张店。众人的参与和帮助使得先进先生的底气更足,劲头更大了,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古寨考察的进程。
先进先生做事情非常认真执着,认定的事儿纵使有千难万险,他也要办完办好。2019年10月27日,他考察城子岳阳山东支的圣水山,早上8点出发,历时7小时37分,行程12公里,翻越7个山头,考察了唐王寨、王堂寨、偏颇寨等7个石寨。这期间,他和队友们在向导韦良俭的带领下,越过了一段长达40米左右的悬崖绝壁。他们手抠石缝,身贴崖壁,脚踩石棱或石缝中长出的黄芦根,一点一点地向前挪,终于艰难地完成了是日的考察任务,这才把提到嗓子眼的心放下来,也才发觉浑身冷汗淋漓。

有时为了获得石寨的理想图片,需要为此付出极大的努力,甚至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如处于太河镇西南部的孟梁台的南台,东西两边均为绝壁。向导曾带领他们到了山下,怕出危险,仅拍了寨墙的局部照片。为了拍到石寨的轮廓、寨墙、寨门、石屋以及防御设施,先进先生决定二攀孟梁台。接近石寨处,要经过一段数丈高的峭壁,壁顶的边缘,有一段石棱,里高外低,勉强能踏上一只脚。周围没有任何可抓扶或依托的地方。如果一步踩不稳,就会有摔下悬崖的危险。先进先生看见前面石壁上有根干树枝,想借其力支撑一下,没想到树枝干枯腐朽而断裂,他的身体也因此失去平衡而摇晃起来,差点儿掉下悬崖,同伴吓得情不自禁地惊叫起来。他便赶紧停下脚步,挺直上身,尽力保持平衡,先行度过的同伴抓住了他的手,这才越过了险路,登上山顶,拍到了比较理想的照片。
石寨历史久远,考察确定建造年代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每到一处,先进先生首先要了解山寨的规模、结构特点,寨墙、寨门都有哪些防御措施,如何利用有利地形等。其次,对古寨的名称、地理位置、轮廓形状、长宽尺寸、围墙长度、厚度、建筑材质等进行详细登记,并绘制分布图。然后进村调查考证修建年代,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还要查县志、村志,找碑匾,寻家谱,拜访年长者,多方搜求资料。有时一个寨子要去两三次,甚至更多。考察碑匾、刻石也是如此。
在考察小口头石寨门、聚峰宝泉山寨时,看到石门上刻的字风化得厉害,难以辨认。他试着用青草或鲜树叶在石头表面擦拭等办法,都未能辨认出上面的字迹。之后,他又用水冲刷石头,没想过竟然有了意外收获,刻石的笔划中存水,显示出了字迹,他这才欣喜若狂地用相机拍摄下来。
为弄明白城墙的建筑结构、防御功能及名称,先进先生专门去西安的明城墙进行了考察,研究了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代城墙建造技术——版筑和考证文章《秦郡县封泥的历史文化价值》,查阅了《中国古代城池史》《淄博市地名志》《淄川县志》《博山县志》《青州府志》《渭头河村志》等志书文献30余部(篇)、族谱18本,搜寻碑3块、石刻4处、匾额31处。籍此断定齐长城为春秋战国所建,般阳古城是秦代所建,般阳古寨自明代至民国期间所建,并以清代同治年间为最多。
先进先生对古寨的考察,历时长达8年之久。据他介绍,期间先后用坏了两根登山杖,磨破了两个双肩包,穿坏了三双登山鞋,翻越山头318个,行程10436公里,拍摄照片11543张,调查村庄130个,访问人员236个,考察古寨203个(其中村寨67个、山寨136个),撰写考察笔记50余万字,整理编辑成专著《般阳古寨》。他的这部巨著,对于研究淄川的古代历史、文化、古寨、地名、民居、建筑技术、军事防御等具有极其宝贵的参考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对于淄川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踏遍青山人未老”,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其《清平乐·会昌》中的这一诗句,正是先进先生考察淄川古寨的具体写照。据统计,人生达到80岁者为18%,然而8年的时间差不多是人生的10%。先进先生在其晚年能花上如此比重如此分量的时间,倾心倾力铸造《般阳古寨》,可谓是用心良苦啊!已逾古稀之年的先进先生,为考察古寨迈开双腿,跨越了故乡的山山水水,承受了诸多的艰辛,更加增强了体质历练了人生志魄,堪为我们后辈学习之楷模!常言道,人老腿先老。先进先生身板硬朗,走起路来脚步铿锵有力,抡起乒乓球拍还能来个数百板。眼下刚刚收束了《般阳古寨》的写作,又已掀开了编辑《在党50年纪念册》的扉页!
愿先进先生宝刀不老,大作不断,青春永驻,风景这边独好!
作者简介:
刘卫东,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曾先后担任《淄川县志汇编》等专著和地域文化研究刊物《般阳文化》的执行主编。淄博市蒲松龄研究会理事,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散文作品先后在《中国散文家》《大众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集《履痕》收入《中国散文家文库》,获华夏散文创作奖、第二届蒲松龄文艺奖。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