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王
作者:吕晓蓉
首先,我要告诉读者,我笔下的“龙王”不是神话小说里的龙王,他是一个人的绰号。所谓龙王,人们是对这个人的尊称,他具备我们中华龙传人的精神与品质。
——题记
(一)
龙王,他的真实名字叫龙国武,他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湖南邵阳市(宝庆)人。他是湖南邵阳市知青文化研究会创建人,名誉会长。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龙国武先生历为邵阳市知青回忆录丛书编辑,湖南知青纪念文集主编,中国知青纪念文集主编,邵阳文库《回望青春》主编,中英文对照大书《地球村的邵阳人》第一副主编,《梦回青山》主编之一,他还创办了名人荟萃的读书写作群等文学平台。其事迹散见于中国文化报、湖南日报、潇湘晨报、邵阳日报。
龙国武先生一生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倾注在知青文化搜集与研究上,他以自己在边远农村扎根整整十年的亲身经历和广博见闻来书写这部知青命运的交响曲,孜孜不倦,并以他蓬勃的热情带动一批知青人为广大知青撰写战天斗地史诗,为知青时代刻下了一块永远的丰碑。
感动着龙国武先生的事迹,感动着他敢为人先忘我的境界,我用我的拙笔记下他在我心目中的印象,我心中的龙王精神。
龙王,及他的父亲(龙春堂老先生)是有着传奇色彩的人,他们的故事感动着无数人。
在龙王纪实散文《父亲的故事》一文中说到了他父亲(龙春堂老先生),早年是峨嵋山回籍老道士佘涤己(湖南邵东佘田桥人,曾是孙中山保镖的师傅)的关门弟子。
这里面有个传奇的故事,曾被上世纪宝庆人津津乐道。龙国武祖籍地是邵东界岭,在他爷爷童年时逃亡到了宝庆府(邵阳市),落脚于城东箭落门(现东风路口板井巷街口)。那年,龙国武父亲(龙春堂)才三岁,突然发高烧,百救不醒,邻居们都说这小孩已死。大恸的龙国武爷爷奶奶只得忍痛钉了一副木匣,请人送到对面不远的黄家山掩埋。此时恰逢佘把式经过此地,他敏感地听到匣内发出手抓木板的声音,继而一掌劈开木板,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孩正对看他笑,佘把式连呼几声:“天缘!天缘也!”抱着三岁的龙春堂飞快地跑到他家,当即从口袋拿出一颗药丸给小孩喂下,并执意要将这小孩认作关门弟子。
世间事物就是有着这么巧合与神奇,已经到了鬼门关的龙春堂竟然奇迹般的活过来,并得到佘把式授以武功、药功、书法悉心指导,受到武道精髓的陶冶。
龙春堂老先生壮年时期又与梅山好汉(十八般武艺件件皆能)苏龙彪把式结缘。他虽然年长苏把式,但情愿拜苏把式为师,尽得梅山武林真传。从而习得巫术、医术、祝由术等绝技。但他从不为名利所累,他秉性刚正,大义凛然,为一方百姓除暴安良。(那梅山棍痛打地痞流氓何强霸何其解恨;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相救何其让人感动!)他以神奇的医术救治了无数人。在抗战时期,他慷慨解囊救济逃难学生,接待流离失所人食宿,为前线负伤战士接骨医治……他侠肝义胆薄云天!他告诫后人“十三不可学武功秘籍”的赠言,闪烁着他正直善良的人性光芒!至今在他家遗留下来的图片及梅山棍印证了一个梅山老把式传奇的人生!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龙王(龙国武先生)传承了父亲的秉性,与其父一样的侠义刚正,又具备母亲的菩萨心肠。他刚柔相济,他疾恶如仇,他为朋友为正义敢于两肋插刀……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多少回“该出手时就出手,保护了多少受害群众。媒体曾以《保卫科长龙国武》、《英雄虎胆吓破贼胆》为题进行报道过,这些在邵阳市都被传为佳话。
当年,龙王在下乡期间曾在绥宁李熙市场与几个知青勇斗十分彪悍的土著“坤手”(扒手),那时的他身体瘦弱,个子矮小行动机敏,却是一身正气与胆量,遇见不平常常不顾安危能勇敢出击……经几番恶战,将身手不凡的“坤手”赶进平房“关门打狗”,狠狠教训了“坤手”,保护了群众的财产,被当地群众传为“拼命三郎”。
龙王曾经“血战青龙桥”故事,曾一度震惊宝庆古城。当年一位曾在他重恙在身,流落在街头,收留过他的朋友在青龙桥上遭到一伙青年混混群殴,龙王(以受人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侠义思想)竟以1:30之悬殊而孤身勇斗,拼命相救……结局以龙王浑身血糊一片,口喷鲜血,那伙人也被龙王打得头青鼻肿,逃之夭夭,“威风”扫地才收场。
最激烈的一次是在绥宁长铺子街上,龙王与知青好友喻文、黑皮(绰号)三人一起看露天电影时,遭遇一个横行乡里作恶多端的残暴之徒及爪牙挑衅事件。是夜,当时长铺子街边大操场正在播放露天电影《闪闪的红星》,黑压压的一片群众正投入剧情时,人群后面突然大乱,一名粗壮的黑汉口里嚷嚷着“老子来了,散开!散开!”弄得人们东倒西歪,惟恐避让不及,那粗汉好似一头发横的老虎从丛林中蹿出一条路来,转眼间来到三位知青座位前面。歹徒眼里露出凶光直逼三位知青,一口一声叫嚣“快给爷爷让凳”,未待知青喻文起身,歹徒就向他当胸一拳,并将龙王三人坐的凳子踢翻,竟一边骂娘一边恶鬼一样吼叫,一拳接一拳向三位知青打来……是可忍而孰不可忍!此时龙王腾地一下跃起身子,发挥身灵手快之优势,当即给歹徒上面一个“双龙出洞”佯取其眼,下面扎扎实实给他裆部一飞脚,在其恼羞成怒呼痛不及之际,迅即一个马步下蹲,左手捏握其右腕,右手直插其裆,猛地来了个“大背包”,将其摔了个嘴啃泥。此时,畏缩一旁的人群不由暴发出一阵喝彩声:“打得好!打得妙!打得精彩!”威风扫尽的黑粗汉从地上爬起来,如丧家犬一样灰溜溜从人群中溜走了。龙王这一阵拳脚真是大快人心!大大灭了黑粗汉的嚣张气焰。然而善良的知青满以为是一莽汉来闹事,试试身手就了事的,没有防范他会“秋后算账,卷土重来”。正当三位知青沉浸在电影情境中时,这个歹徒带了几个爪牙又悄无声息的潜入电影场地,摸到了龙王三位知青身旁,手拿着铁器鎯头,向着其中一个知青(喻文)头顶重重砸下去……只听得喻文痛苦的“哎呦”一声,面色顿即惨白。(此时喻文刚好头偏向龙王想说话,那铁鎯头就砸在了他右肩上,差之毫厘就头开脑裂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偷袭,手无寸铁的知青三人一时被暴徒乱棍追打,龙王与黑皮、喻文三人徒手与五六个暴徒作生死搏斗,沉寂的夜晚,一场血战在漫延……(这场打斗,受伤害的是三位知青,而那个黑粗汉歹徒知道惹下大祸,从此逃离此地。)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打斗,令所有目睹者为之震惊!为受害知青抱不平,也为他们勇敢还击而称赞!在2023年[全国知青作家杯]征文大赛中,龙王以《长铺子抗暴》为题,以自己亲身经历,真实的记录,细腻生动的描写将这一知青岁月的历史一幕再现出来。此文获得纪实文一等奖。
龙王面对暴徒施暴,所表现出的勇敢无畏精神,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让我深深感动!
在读他长篇纪实文《父亲的故事》一文中,我了解到他的家境以及他们家人在那个动荡年代所经历的苦难:一家人各散东西,流离失所。当龙王因病从乡下回到邵阳来都居无定所,有时他寄住知青朋友家,有时在学校教室里过夜,有时又蜷缩在那阴森森的东塔寺庙里的墙角下过夜……(读到这里,当时我是泪眼朦胧)
高尔基说过:“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对于意志坚强的人来说,苦难可以成为礼物,因为他们不会轻易压倒。”我想龙王就是这种人!
(二)
我与龙王(龙国武先生)的相遇相识说来还真是个“缘”字!感恩时光!感恩缘份!也感恩[山径文学]平台给了我们在文学创作上交流的机会!在2021年春季的一天,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这天上午我打开手机点开[山径文学]链接进入平台欣赏作品,当天主编推出了龙国武作者的纪实散文《我的父亲》,看见这个标题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我点开文章,很快读完全文,被作者所记叙的“父亲故事”所感动,也十分钦佩作者娴熟优美的文笔!于是我在文章后面留言栏上写了几句感言,写出了我对龙父的崇敬之情。然后在第二天我手机里收到龙国武先生来加我微信的请求,(读了《父亲的故事》,我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十分敬重他的父亲的大义凛然,侠肝义胆;敬佩他母亲善良仁慈,菩萨心肠;敬佩龙王对邵阳市知青文化的贡献……于是我欣然接受,并无比欣慰!
龙王在邵阳市文艺界、知青界及老百姓口碑中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是平民英雄和榜样人物!他是邵阳市知青文化研究创建人!邵阳市近5万知青前赴后继上山下乡艰苦创业留青史他龙王功不可没!知青文献《回望青春》、《地球村的邵阳人》、《梦回青山》等等,这些长篇巨制字里行间浓蘸着他的深情,洒下他辛勤的汗水……然而在生活中他却很平易近人,很谦逊与友善。我只是在他的文章中留下几句文字,他为了感谢我,就主动加我微信,与我联系……这些让我感动!让我如此近距离地走近他,认识他,并受到他那种做任何事都坚韧不拔的精神所熏陶,我感到非常有幸!
诗人雪莱曾说过一句话:“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龙王的精神世界就是一潭深水,我很愿意临渊羡鱼,去读懂与欣赏这潭深水!
说来我与龙王交往从2021年春开始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这期间,文学让我们有了共同的语言,文字勾通了我们之间的心灵,知青情结更是我们友谊的纽带!
龙王在上世纪(1968年11月7日)当年刚初中毕业生,与邵阳市一批知青奔赴了绥宁县一个偏僻的乡村插队落户,这一去就是漫长的十年。十年的农村艰苦生活的磨炼,十年的辛酸苦辣煎熬,十年心志的成长成熟,炼就了他一身铮铮铁骨,炼就了他钢铁般的毅志,也熏陶了他对大山绵绵深情……他致力于知青文化研究,他春夏秋冬伏案笔耕不辍,他青丝熬成白发,这几十万用心血写成的文字……这些无不来自他对艰难生活的体验,对大山的情怀!我们大家都知道没有深沉的情感,是无论如何写不出感人的泣血之作的。
本人也是浩大知青队伍中的一员,然而我是1977年秋,最后的一届下乡知青。(1979年就大返城了)在农村吃的苦远没有龙王他们的多。但我也因是“知青”这个特殊队伍中的一员,我为自己的(知青)青春岁月而自豪!
正因为我也是知青,在与知青大哥龙王的交流中,我们由文字到文学作品创作到知青情缘,我们之间的话题扩大了,交流的内容深刻了,我们之间的友情也在随着时间而增深……忘不了龙王一次次的转发各大文学群里的优秀作品分享给我,让我从中受益;忘不了他对我的每次习作予以悉心指导和鼓励;更忘不了他与朱鹏涛、陈建湘等知名知青作家在合作出版《梦回青山》一书(湖南邵阳知青回记录)时,第一时间发出征文通知给我,要我积极投稿;忘不了在他们编委组历经半年多时间辛苦征稿、编辑、校对……一系列工作后,《梦回青山》一书终于与读者见面,龙王将此书第一时间一本本发放给本书里的八十多位作者,而我当时(疫情期间)在长沙,龙王就将此书亲自邮寄给我。这些繁琐而辛苦的发放和邮寄丛书,龙王就是不厌其烦的做得一丝不苟!
《梦回青山》一书的成功出版发行,凝结了龙王(龙国武)、朱鹏涛(娄底市政府原副秘书长,下乡插队绥宁老知青)、陈建湘(原邵阳市政协研究室主任,下乡老知青)和本书顾问李兰君(原邵阳市政府副市长,下乡老知青)等一批老知青人心血和汗水!《梦回青山》是一部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块知青岁月纪念的永恒丰碑!
《梦回青山》一书于2022年10月正式出版发行,但当时正是疫情期间,而发布会延期至2023年清明节期间在邵阳市松坡图书馆隆重举行。
2023年4月5日,忘不了这个细雨蒙蒙的日子。这天上午,我从长沙乘高铁来到邵阳市与龙王大哥和知青画家好友谢正时会晤。(因为4月6日上午参加《梦回青山》一书发布会,我提前一天来到邵阳市)。在之前我就接到了龙王大哥的邀请函及谢正时知青好友邀请我到邵阳市后去他家住宿(说他妻子付姐早已给我安排了房间及床上铺好了崭新的被褥。)
从长沙乘高铁到达邵阳市南站只需90分钟。刚下车就接到了谢正时大哥打来的电话,说他们已准备了中餐了,等我去他家吃中餐。我按照他发给我的地址,搭了辆出租车,飞快地到达了谢正时大哥住所区。(邵阳市田江路原邵阳机械厂)刚到此楼盘地段,只见岔路口一个高个子身材,一脸书卷气质的六十开外先生已在路边等候了(第一次见面)。
与谢正时知青大哥的相遇相识,也是龙王大哥从中牵线。早在去年,龙王大哥发了谢正时的《我与同学闯江湖》小说连载给我阅读,我感动着小说里真实的人物故事情节,感动着他们(小说主人公)在农村那些不平常的日子……然后我在他每集中都写了评论。这样我与谢正时知青大哥也是由文字而结缘,我们自然地有了相互的了解与勾通,而成了忘年之交。他对我此次来邵阳市参加《梦回青山》一书发布会,能见一见面早有期待。这也印证了在上世纪知青年代里的一句话:“不管走到哪里,有知青在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天下知青是一家!心心相印,命脉相连!”
中午在谢正时知青大哥家里吃了中餐后,我与他相量:下午一起去拜见尊敬的龙王大哥!(与龙王交往两年多也是从未谋面,但我们在微信上早说好了:“《梦回青山》发布之日,就是我们握手言欢之时!”
谢正时知青大哥与龙王大哥是同时代人(都是老三届知青),同一个城市人,他们早就熟悉。因而他陪我去见龙王大哥就轻车熟路了。我们在出发时给龙王打了个电话,龙王也正在家里等待着我们会面。我在谢正时大哥带路下,乘公汽十几分钟就到了龙王大哥居住地。刚下公汽,我就望见公路对面站牌下一个身穿红色运动衫的老年先生(虽然年纪上了七十多岁,身材却很矫健,精神矍铄。)。龙王大哥挥动着手臂,招呼我们走过去。
虽然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在我的脑海中早已对龙王大哥认识了,从他发给我的作品中,从媒体报道中,我见过了他很多神采奕奕的照片,因而对龙王大哥早就有了印象。我们相互握手寒喧了几句,龙王大哥就带我们向他住房走去。在路上,龙王先介绍说:“你们一定不会相信我竟然住在廉租房。”我听后,开始确实有点疑惑,我心里想:“大名鼎鼎的邵阳市知青文化创建人,出了这么多部书籍,应该是不会住廉租房……”,但我立马又安慰他说:“大房小房只要是房,有个安定的窝就足矣!”谢正时大哥也附和说:“是的,人只要有个安定的窝就足矣!”听了我与谢正时的话,龙王意味深长地说:“大房小房有房子住就行了,当年可是浪迹江湖十多年无处栖身啊!。”
龙王在前面带路,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一栋六层的廉租楼。龙王住一单元四楼,这些房间大约四五十平方米左右,每套两房一厅一厨一卫(这些廉租房我们城步也有,我也曾经到过。)我们进门后都坐在客厅靠墙的一把长沙发上,沙发前的一张茶几上摆着新鲜的水果和香喷喷的瓜子、花生。(这显然是龙王为我们到来而特意准备的。这让我心头一热,觉得龙王大哥心思如此细腻……),龙王先向我们介绍说:“崽女都成家立业了,自立门户。我也早就从不景气的工厂下岗而与老伴只有住这廉租房了。”我扫视下房间,见房间里到处摆放着书籍,东西整齐,地面卫生……不由想起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里的名句顺口读出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龙老师正是这样的陋室呀!”龙王听了我的话爽朗的笑了。
接着我们言归正传,听龙王介绍《梦回青山》一书从征稿到出书的艰辛过程,谈这次发布会筹备情况……在《梦回青山》一书出版前前后后,龙王几乎是日夜操劳,没有好好休息过。当书出版后,正逢疫情期间,他又先把书逐个发放到各位作者手里。(本市的作者,他就亲自送去;外地的作者,他一个个邮寄。)这中间的繁琐辛苦我们可想而知。在筹备发布会过程中,全程的步骤操作,会议室的布置,特邀嘉宾的邀请函发放等等每一个步骤他与陈建湘主编配合默契,每一个细节都亲力亲为。听了龙王的这席话,我不禁沉思:龙王之所以老年还住着这套廉租房,一生过着简朴生活,办事不计报酬,不计名利……他是把自己一切精力致力于他热爱的公益事业上!致力于知青文化研究上!他是一个生活清雅,精神生活却很丰富的人!他让我们由衷的敬佩!
后来我又问到龙王他父亲(龙春堂老先生)遗留的医术图文及那梅山棍是否保存?龙王从收藏中一一拿出来给我们展示,让我们感受到武林世家的家风!
愉悦的交流,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一下子就到了下午5点多了,我与谢正时大哥正要起身告辞,龙王就马上说:“不急,等会儿我请二位去邵阳市有名的[回民食堂]吃米粉!”,这时谢正时大哥拿出摄影手机说:“我们留个合影吧!纪念这温馨的相聚!”,接着他熟练的把手机放到我们坐位对面桌面上支撑着“咔咔”几声就自动地把我们三人摄进在方寸中。镜头中我们三人紧靠着,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临走时,龙王还特地送了我一本书,湘楚山地文学作品集《湘楚乡土》,在书的扉页上还鉴了他的亲笔留言:“吕晓蓉老师存念——龙国武赠”。我将好好阅读并珍藏!
走出龙王住所,天色已逐渐暗了下来,仍有细细蒙蒙的雨飘着,我们三人各撑着伞边走边聊,不大会儿就来到了红旗路[回民食堂]。傍晚,回民食堂生意仍好,顾客较多。龙王领我们进了店,首先向我介绍店内大厅墙壁上的一幅大气的匾,上面文字遒劲有力!系邵阳市文坛前辈傅治同老师为这个老字号写的历史介绍文章,在店里高悬着既显文气又招财气!龙王以地主之谊为我们各点了碗大米粉,还买了几个糖粑粑,让我与谢正时大哥饱餐一顿。
当我们三人从回民食堂出来,邵阳市城区已是万家灯火了,在灯光的照射下,空中仍有丝丝飘忽的细雨,凉风轻轻吹拂,略略有些寒意……此时,我对龙王说:“老师,您早点回家吧!”龙王却说:“不急,我送你们过青龙桥吧”。我们三人漫步在这春意盎然的夜晚,轻飘飘的细雨似乎给这春夜增添了一份美妙蒙胧的意境……古老的宝庆街上在雨中显得十分幽静,然而我们三人的内心却是澎湃的——因为我们都是第一次相见!一次由文学而结缘的相聚,关于文学我们有说不完的话……
当我们走上青龙桥时,夜色下的青龙桥显得古老而宁静,桥下的邵水河在灯光照射下泛出粼粼波光……旧地重游勾起了龙王回忆起了半个世纪前的往事……
龙王深有感慨地对我们说:“当年同样是这样一个春意盎然的夜晚,我不期而遇的那场生死恶斗,为报答朋友的相助相济之恩,我差点送命……后来我回到城市回到家乡,我把当年好打抱不平的劲头用在保护群众人身安全,保卫国家财产上,感到生命有了价值,有了意义!”
接着他还与我们讲起他曾因重病从乡下回到邵阳期间,只好投奔大姐夫家救命!在那极其悲伤与前途渺茫之际,在一个下午至天黑时段,含泪写了篇四百多行描述自己心境与环境的叙事诗,一气呵成。创造了那个时代知青抒情诗最长的一篇历史记录。
我对他赞叹不已!也深有体会地说:“知识来源于积累,来源于平时的勤学苦练……而写诗,是诗人埋在内心的情感喷涌而出……”龙王没有进过专业系统的大学深造,他读的是“社会大学”与“十年农业大学”,然而他的文学造诣就是很高的,他的文笔是娴熟优美的!这些都来源他对生活的极高感悟和他的文学天赋。
当我们三人一边走一边聊,走过青龙桥后,我们在一个公交站停下,前面来了一辆正是开往他小区去的公交车,龙王在此与我们挥手告别了,只见他行动敏捷地跨上了公交车。此时谢正时大哥也约了一辆出租车,瞬间我们消失在夜幕中……
2023年4月6日上午9时,邵阳市松坡图书馆二楼会议室,张灯结彩,人潮涌动,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朋友们在此欢聚一堂。一场划时代意义的知青丛书《梦回青山》发布会在此隆重举行。
在会上,特邀嘉宾领导及编委会各位老师都发了言,我受编委龙国武老师与陈建湘主任的推荐,我作为知青作者代表作了演讲,朗诵了《获书感言》)得到到会知青朋友们的好评。
这两年多时间,我在文学创作方面及社会活动方面获得些成绩,我首先要感谢的就是龙王!是他推荐我进入多个文学群学习交流,从而扩大眼界与知识面;是他多次的转发文友的佳作让我欣赏从中受益;是他正直的人格魅力与坚韧不拔的精神感染了我,让我在文学路上继续攀登!也是他把[全国知青作家杯]征文大赛通知第一时间发给我,让我有机会参加了这次大赛,我的《梦回大山》一文荣获纪实文二等奖。这些,都是龙王对我的关怀和鞭策!
在这文章结尾时,我还想对龙王说一句:“龙王,谢谢您!相遇您是我此生最大的荣幸!”
雨露晓蓉2023年11月7日于城步
2023年11月7日是龙国武先生上山下乡55周年的纪念日,我选择这一天发表自己这一拙作,谨以表达我向他祝贺与敬佩之情!我想,这也许更令人回味,更有意义吧!因为这一天标志着更多知青朋友走上令人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日子。
向曾经改天斗地的一代知青人致敬!祝愿知青人青春不老!
【作者简介】
吕晓蓉,笔名雨露。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中学语文教师,县作协会员。平时喜欢用细腻的文字记录生活,感悟人生,近几年来有近百篇散文及现代诗歌发表在全国各大网络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多篇散文获奖,并著有电子文集《悠悠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