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之殇
作者:饶晓辉(江西)
见过不要脸的人和事,但没见过如此不要脸的,这是日前拜读某平台发表的《现在的文学奖有多“不要脸”》一文,给我留下的印象。
据称:第九届中国年度突围诗歌奖获奖者,其评委老师竟然是获奖者所在诗刊的编辑,真个是把“肥水不流外人田”演绎到极致呀!我们暂且不论获奖者的作品有多上乘,但如此不避嫌的做法,最起码叫人难以信服。我们都知道,在一些部门系统举行的征文或者其它赛事里,都会明文规定:本系统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其目的也就是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怕有猫腻之类的事,让人诟病,授人口舌。

正如文中所言,现在每年的文学奖数不胜数,多到让雨后春笋也自叹不如的地步。官方的、民间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表演,也算得上是轰轰烈烈了。但这么多的文学奖,竟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也有一个趋势,就是都争相成为笑话,争相往“不要脸”的方向狂奔,而且一个比一个“不要脸”。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各种各样的文学评奖活动,等级不同,档次不一样,各层次的作者水平也就不尽相同。所以说,并不要求获奖作品的水准达到“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但举贤不避嫌的态度,还是要有的。否则就是文学之殇,也是对文学奖的一种亵渎。

由此,让我想到当下多如牛毛的作协、诗协等。正如笔者前时曾写过的《莫让作协成坐协》一文,有些被冠以某某作家协会,某某诗词协会的人,其实并不见什么大雅之作登堂,充其量就是捞个“帽子”戴戴而已。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常婉拒加入这些图有虚名的行头一样的原因,我也知道自己不够资格,并没有达到那个高度。我常想,在记者和作家的称谓中,我更喜欢别人称记者。正所谓记者也,记录文字的工作者。(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