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想我死后
文/ 铁裕
只因身体羸弱多病,从而历经了数次死亡的威胁。然而,次数多了,也就不再恐惧、不足为怪,不想着立遗嘱。一想到顺其自然,倒也豁达了许多。人生嘛,哪个不会无常?
我死了之后,天空的云朵不知会以什么样的方式飘荡;
模糊的赤道,仿佛怀着一种哀怨在诉说着自己的忧伤;
沉寂的星空,在漠然无语地解释着那通往天堂的愿望;
孤独的灵魂,也会带着尘世间未了的夙愿企盼去放浪。
设想我死后会变成什么样呢?我想会不会像一颗流星那样,漫无目的的漂浮;会不会抛尸荒野,实行天葬;会不会被当做生物标本展览,或是供医院做教学使用;会不会入土为安,不再飘泊。

《圣经》说:“生于泥土,而复归于泥土”。这是一种自然的循环,也是一种自然的现象。
我会放下苦难的躯体,在四处游荡;
我会如同荒野的草木,以一种轮回的方式生长;
我会放下所有的执念,一如田野上倒伏的稻草那样;
我会告别昨天的自己,将世间的牵挂放下直抵冥冥中的天堂。
只因我不是名人、伟人、圣人;不是国际要人、社会名流、著名学者,不是一方富豪。因此,我的死是悄无声息的,绝对不会立刻传遍五大洲,四大洋,传遍世界的每一个地方。
也许,只有我的几个亲属知道,几个朋友晓得。但他们并不悲哀,也无伤感地说:“人迟早要走这条路的”。他们会冷漠的送我上路,因为在我生前,并没有施恩布泽于他们,没有在经济上帮助过他们。这也不能怪他们,俗话说:人走茶凉。
我的死不会引起震动,因为我太平凡了;
我的死不会使人伤心,因为我太卑微了;
我的死股票不会下跌,因为我太普通了;
我的死不会经济危机,因为我太清贫了。
我普通得像一棵枯瘦的松树,一株卑微的野草。有我没我,地球照样运转,太阳照样升起,月亮照样高悬;有我没我,绝对不会有异常的天象,流星也不陨落,江河也不会因忧郁而停止流淌。反正这世界,是以冷眼来看待我的死亡。
在离开人世之际,我会感到心灵的冰凉;
就像飘飞的落叶,离开树枝之后也就自由飘荡;
也如同江河的水,遭遇天寒之后就会被迅速的冻僵;
或许有一种快感,那就是在恍恍惚惚之中离开苦难之疆。
我也许会在很老的时候,才会死去。在很多年后死去的妻子,可能会在一个万籁俱静的月夜,想起我们初恋的情景,想起我们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相沫以濡的感人场面。
她越想越飘渺,越想越离奇。恍惚中,她仿佛看到我从遥远的地方走来,和她紧紧的拥抱。可等她回过神来时,屋里一片空荡、清冷,泪水浸湿了枕头。
我不想死在饥荒的年代,那样人们会胡思乱想:
说我是饿死在在田间地头,逃难的路上;
我不想死在战乱的年代,那样人们会想象着说:
我是在攻克碉堡坦克之时,英勇献身的;
我也不想死在江河之中,那样人们有可能会说:
我是壮志未酬才去投江,学屈大天陈天华;
但我也不想抑郁而死去,不然人们又会瞎说一通:
我是心胸太狭隘看不惯,鸡毛蒜皮而无常;
我更不想死在老父之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景:
毕竟太残酷太悲惨凄凉,那是多么的忧伤。
我想:还是死在孙子结婚后,有了重孙的时候吧。可而儿孙会说:这个古董一般的糟老头,活得没啥质量,怎么活得这么长?
说实在的,我不知怎样去死,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才好,才合适。虽然也学过一点神学、玄学。但对于死亡的描述、传说,也不感兴趣。因为那是否是真实的呢?要是真的,我是进天堂,还是下地狱?要是假的呢,岂不白费了我研究的时光?

我想过许多我死后的情景,都不能令人满意。最后,我构想了这样一个情节:在某一天晚上,有一颗流星从天空滑落在茫茫太虚。而在一间极为简单、清贫的陋室中,我微睁双眼,仔细的看着屋内的摆设,再将目光移向窗外广阔的漠漠天宇,又看看周围的亲友、同事。
过了一会儿,忽然想起自己是个穷读书人,虽然称不上作家、学者,但也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涂鸦出一些作品。不管是精品,还是平庸之作,我还是盼望有个别的人喜欢它。能在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上万年以后研读它、品味它。
想着,想着,也就悄然地走了。于是,在满是荒草的地方,又增添了一座新坟。
许多年后,新坟变成了老坟,山风呼呼的吹着。上坟的人似有所悟说:那是一种自然的物语,在讲述着天地的奥秘;说那是一种神秘的诵经声,在诠释人生的无常。
在过了几千年后,在一个古籍书馆里,一个美丽无比,风姿绰约的少女,正在翻阅着图书。忽然,看到了一本散文集。于是,她仿佛看见了从一个幽静的古院走出,和早于她上千年的我接吻、拥抱。
恍惚中,我不见了,少女从荒野里狂奔而去,直到精疲力尽。她口吐血雨,犹如杏花一般洒在草地上。草地绽开了鲜艳的花朵,弥漫着芬芳。
我的宿命注定了我,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无常;
我没有太多的想法,也不会有什么牵挂羁绊与彷徨;
我想着那孤独灵魂,也许就会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放浪;
我并不怕冷涩幽冥,只想着死亡如秋叶之静美将是优美的意象。
2023年11月7日。


作者简介:铁裕,云南人,笔名:一荒玄。
系《散文阅读》专栏作家,《作家前线》、《世界作家》、《霖阅诗刊》、《仙泉文艺》等多家平台的特邀作家。
96年开始散文创作,先后在《柳江文学》、《华商时报》、《合肥日报》、《中央文献出版社》、《清远日报》、《工人日报》、《边疆文学》、《昭通作家》、《昭通文学》、《昭通日报》、《中国青年报》、《鹤壁文艺》、《文苑》、《乌蒙山》、《作家驿站》、《世界作家园林》、《网易》、《名家访谈》、《一点资讯》、《凤凰新闻》、《首都文学》、《作家》、《江西作家文坛》、《中国作家联盟》、《中国人民诗刊社》、《湖南写作》等报刊、杂志、平台发表诗文五千多篇、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