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里的南门小街
孙顺玲
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的紧南端人民南路和新民西路交叉口处有一个异样热闹的小街,实在太小,小到站在保健院的高楼看下去,犹如是裂开的缝隙,缝隙间还隐隐约约的看到人头攒动,川流不息。小巷里白天几乎晒不到几小时太阳,但整天却喧闹不息,从早上四五点开始到晚上十一二点还有下夜班人去吃夜宵,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这条小街就是南门小街。
1980年2月我从卫校刚毕业,我是1977年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毕业生。过了春节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兴致冲冲的拿着报到通知书来到清江市妇幼保健院(现在的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报到上班。保健院离南门小街北头一百多米的距离,那个时候这个小街不出名,也不起眼,而我那个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只看是一条不知道能通向哪里的又窄又破旧的小巷子,两侧老旧矮小的平房一间紧挨着一间,从小巷子顶头看过去黑呼呼的。那一年又刚好是运河广场边上交通路扩建,我们家是第一个拆迁户,搬到解放路上的新家,我每天步行上下班都要经过南门小街的北头,每当走到这里都会不由自主的往小巷里瞟上一眼,心想:这黑呼呼的巷子有多深?通向哪里?这个疑问一直在我心里好几年都没有时间去探个究竟。
1986年5月左右,我高中最好同学的母亲生病住到我们医院的妇科,因为是最好的同学所以我要格外多加照顾,那时我在新生儿科工作,但我每天都会抽时间到妇科给阿姨打针挂水,因为阿姨的静脉血管特别细,而我静脉穿刺技术挺好的,连妇科的护士长都把这个任务刻意的留给了我。遇到我休息日,我还会在家做点好吃的菜送过来。想想在我们那个年代,谁家都没有现在人这么富有,医院亦是个穷的单位,我能这样做已经是尽我最大的能力了。我同学的父亲看在眼里。有一天我把饭菜放到阿姨的床头时,我同学的父亲说:“顺玲,下午你有事吗?”我随口说:“没有啊。”他接着说:“那我们到碧霞宫转转去。”我们俩出了医院门来到医院门口南边紧隔壁的碧霞宫商场。那个时候的碧霞宫商场已经非常潇条,基本也没人去买东西,也没有什么东西卖。(碧霞宫商场早关门了,就是现在的保健院医学美容科的位置)我问:“叔叔,你想买什么?”叔叔没回答我,随后就带我去了南门小街。这是我第一次逛南门小街,那时,这里根本没有小街的样子,走一节才能看到一家连家铺,连门牌都没有,都卖一些我当时认为八辈子都用不着的杂七杂八的货。踏着高洼不平的石板路,望着冷冷清清的街面,没走多远便回头了。叔叔很遗憾的对我说:“这次你对你阿姨付出了那么多,本想买点什么送给你表表我们的心意,没想到什么都没有买到。”我知道,我同学的父亲是抗美援朝的老干部,他们的经济是非常不错的,所以很想买一些好的东西送给我,以表达他们的感谢,因为阿姨住院,没有时间上街,所以来这离医院近的小街。这份情意至现在都记在心里呢。
岁月的流逝,生活的磨砺,转眼我女儿都上中学了,有一天女儿放学来医院找我:“妈妈,带我去吃麻辣烫啊,”我说:“哪有啊?”“就你们医院旁边的南门小街啊!”“南门小街?”于是,我第二次走进了南门小街。
那是1996年左右,城南体育场搭起彩票台,轰轰烈烈的发彩票,在靠近城南体育场的人民南路那段摆起了一长路的小吃铺,带动了南门小街的繁荣。随着城市的扩容和管理,将人民南路上的摊位迁移进了南门小街,使得南门小街变得摩肩接踵,生机盎然,淮安老式的烧饼,油条,辣汤,油端,麻团,现在的麻辣烫,蜂糖糕,灌蛋饼,凉皮等等,各种小吃应有皆有,琳琅满目。我和女儿一起吃着滚滚的麻辣烫,相对笑着擦着被辣出的眼泪,这也是幸福的眼泪!
今年的9月中旬保健院通知我们退休人员回医院做体检,我和我的同事约了一起过来,因为抽血,做B超都需要空腹,所以早上没吃早饭。体检结束后我们一路说笑着不由自主的向南门小街方向走去。哎呀呀,远远望去南门小街上人声鼎沸,济济一堂,热闹非凡,当我们走近南门小街的北头时几乎挤不进去,好不容易挤到了卖烧饼油条的摊位坐下,虽然环境和卫生差,但置身在烟火气之中,还真是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吃着烧饼喝着豆浆倒也是津津有味。用完早餐,继续向南走,看到各家各户都敞门营业,门前也是摊位挨着摊位,我们从北头走到南顶头的解放西路都是熙熙攘攘,每个摊位都热热闹闹,人气爆棚,生意红红火火。
南门小街火啦!!!它已成为淮安土特产和各式小吃的聚集地,每当我们想吃老淮安的小吃就会不由自主的说:走,去南门小街!这条街现在成了淮安唯一完好保留下来的一条百年老街,过去的十里长街,娃娃井,安涉桥,闸口,花街,东、西大街等,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已面目全非,有的是名存实亡。能留给老淮安人念想的就是这条宽不足十米,长不到千米的南门小街了!来这里的人不仅仅是为了味觉,更多的是体会淮安老街的感觉。我们每一个老淮安人都真诚的希望:在以后的淮安城市建设过程中,能保留住这条历史遗存的小街,给淮安的子孙后代留点淮安历史的见证物!让子孙后代在这里回忆淮安的近代史,继续听老人们讲述南船北马的故事。

作者简介: 孙顺玲,女,1957年出生于上海,1963年随父母下放到清江市城北公社铜元居委会(现在的淮安市漕运东路),1975年高中毕业下放农村,1977年考入泗洪卫校,毕业后分配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工作直至退休。清浦区政协委员,菁灿读书会创始人之一。爱生活,爱旅游,爱读书,学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