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稿融汇:韵芘胡桂芹
桂林实力派著名作家邓祝仁先生投稿授权发布
拍照供图:邓祝仁
签约作家邓祝仁先生第一专辑引人注目《桂林叠彩山马相伯画像背后的故事》
(邓祝仁先生↓)
桂林叠彩山马相伯画像背后的故事
邓祝仁
今天(11-04),是马相伯先生逝世84周年忌日。马先生是近代中国的著名文化人,和桂林有一段情缘,特撰写本文以示纪念,聊表缅怀之情。

马相伯(1840-1939),1840年4月7日生于江苏丹阳马家村。原名:建常,改名良,字相伯,晚年号华封老人,以字行。是近代中国政治活动家、教育家,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均为其弟子。曾任中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父。清同治九年(1870)神学博士、授职神甫。早年从事外交与洋务活动,足迹踏遍日本、朝鲜、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等国。李鸿章助手兼翻译。清末创办震旦学院(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任校长),也是辅仁大学的创办人之一。1937年任国民政府委员,同年底避居桂林叠彩山,次年桂林各界为其祝寿,建筑师林乐义为其画像,弟子林素园题词,11月西迁昆明,途中染病,1939年11月4日卒于越南谅山,12月桂林举行追掉会。桂林造币厂承命铸“百龄老人马相伯先生遗像纪念章”。1940年李宗仁嘱将画像刻于风洞口石崖,镌刻者刘保虚。编著教材《拉丁文通》《致知浅说》等,译著《数理大全》等书百卷,有《马相伯先生文集》流传(后人编辑)。“我只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这是马相伯先生最著名的名言。
桂林叠彩山风洞左侧石壁,有一幅摩崖画像——《马相伯夫子像》。画像凝聚着马先生在他人生最后岁月的一两年里对促进桂林发展与提高这座华南小城的知名度做出的巨大贡献,作为中国著名的教育教家和社会活动家,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并且还将影响下去。

马先生画像被一块玻璃严严实实地覆盖着,不知此系谁之手笔,这样做,故然是为了保护,善心明显,而我的感觉是,马先生面容虽然依稀可辨,然早已失却了我脑海中曾经的清丽清晰、神行兼备,画像两侧的文字则难以卒读,减少了画像 魅力,至为遗憾。
我找出早些年所收藏的叠彩山《马相伯夫子像》(见压题图), 发现和刚才山上所见迥乎不同。细加端详,昔日之画,画面干净,线条分明,深浅自如,自然流畅。马先生须髯飘然,面容慈祥,神态安宁。我查阅所积累资料,这画像及其所涉及几个人物的来龙去脉、背后故事一一明朗起来,现分享读者,以免搜寻之苦。(目前尚未发现全面系统介绍的文章)
马相伯先生生于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 年4月7日生于江苏丹阳马家村,比桂林灌阳前贤唐景崧大两岁,是近代中国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蔡元培、于右任均为其弟子。
清同治九年(1870)获神学博士、授职神甫,是一个地道的天主教徒。光绪七年(1881)曾任驻日领馆公使、参赞,曾任李鸿章助手兼翻译,从事外交与洋务活动,足迹踏遍日本、朝鲜、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等国。1903 年创办震旦学院(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任校长),也是辅仁大学的创办人之一,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1937 年,以 97 岁高龄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10 月,应李宗仁邀请,由南京避居桂林,下榻叠彩山景风阁,房门口贴一副对联:“生有自来戚继光,死无遗憾范希文”。画像右侧镌刻着如下诗句:“马相伯夫子像赞:心赤貌慈人瑞人师,形神宛在坚弥高弥。林素园敬题(印章)”。

林素园,何许人,为嘛能有幸给马先生 画像题词?搜寻当地网站,发现林素园并非瓜众一族,也系名流哟!福建长乐人,1890 年出生于书香之家,比马相伯夫子小了整整50 岁,和于右任、邵力子、马君武均是马先生的学生。通文史,擅诗词,是教育家、书法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创办、主持了十多所学校。1912 年毕业于福建优级师范学堂(福建师大前身),1915 年赴 日留学,主修教育学,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回国后相继担任北平民国大学教授、北平女 子师范大学校长。1936 年获李宗仁接见,翌年来到广西,一度担任李宗仁秘书,与来自厦门的“儿童流亡剧团”合办桂林黄花岗小学。1939 年秋,在马君武、郭德洁主持下,举办“林素园书法展览会” ,义卖作品数百幅,所得款项悉数捐赠抗日前方将士。有了这些经历,给马先生画像题词自然是顺理成章的。而《马相伯夫子像》左侧文字告诉我,该画原作者姓林名乐义,也比较陌生,然而颇有来头。
据《建筑师林乐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一书介绍,马相伯留居桂林时已届99 岁高寿,桂林文化界举行盛宴,祝贺老人诞辰,贤达名流如李济深、李宗仁、何遂、田汉、欧阳予倩、夏衍、焦菊隐、关山月等人盛装出席。与会者中,一位年轻人尤其令人关注。这就是时年 23 岁,1937 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建筑系,1938 年逃到桂林开始执业建筑师设计生涯的青年建筑师林乐义,甫来乍到,因其成功设计了两江师范学校等建筑而成名,受邀与会。他是座中最年轻的客人。杯觥交酌,吟诗作赋,一阵热闹之后,有人提议为寿星作画志喜。热闹喧嚣的现场顿时戛然而止,安静下来。大家面面相觑,期待着大画家的出现。这时,一个留着一撮小胡子的年轻人走了出来,这就是林乐义。林乐义年纪虽属年轻,但早已是一位“老画家”了。原来他自小就热爱绘画,中学时出版过一本钢笔画册,画册在校内争相传阅,一时传为美谈。只见林乐义踌躇满志,走到老寿星跟前,深深鞠躬,热情拥抱,随之着墨挥毫,三笔两画,几番勾勒,一幅人瑞画像,栩栩 如生,跃然纸上。赞美之声,不绝于耳。《建筑师林乐义》这部书还介绍,除了两江师范学校外,林乐义当年在桂林留下了多件杰出的建筑作品,如中国农村复兴会(五美路原市政府办公大楼)、广西艺术馆、广西大学校舍、桂林市立游泳场(今西门坝游泳场)、桂林社会服务大楼(今环湖北路湖滨饭店内桂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办公大 楼)等十余项。林乐义 1948 年离桂,赴美留学,回国后,成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历任中央设计院总建筑师、中国建筑科学院总建筑师、建设部建设设计院总建筑师,受聘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培养了杰出的美国建筑师林樱(美越战纪念墙获奖作者)。代表性建筑作品有首都剧场、电报大楼、北京国际饭店等。在一片喝彩声中,马先生的弟子,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原校长林素园,走到画像跟前,提笔吸墨,在像的右侧题写了上面已提及的诗歌《马相伯夫子像赞》。

1938 年 11 月,承于右任院长之请,马先生借道越南赴云南昆明,无奈途中染病,留居越南谅山,不幸于 1939 年 11 月4 日在凉山病故,享年 100 岁。噩耗传来,桂林一片悲戚。1939 年 12 月 17 日,桂林社会各界在省政府礼堂(今独秀峰下靖江王城)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桂林造币厂承命铸造了一批“百龄老人马相伯先生遗像纪念章”以示纪念。1940 年,桂林为了纪念马相伯先生,李宗仁嘱将林乐义所绘马先生画像刻在他旅桂住处叠彩山景风阁风洞口石崖以志铭记,这个责任重大的艰巨任务居然落在了一位业余雕刻者头上——画像左侧有“庚辰四月吉日”“刘保虚 镌”字样。 “庚辰” , 即 1940 年,镌刻者刘保虚,生于 1897 年,兴安人,广西政法学堂毕业,时任某警备司令部少校法官,对金石篆刻有兴趣、有研究,有名气。叠彩山《马相伯夫子像》刻石,刀法流畅,深浅自如,技法娴熟,作品熔铸了刘先生的缜密思考与殷红热血,体现了他的深厚功力与雕镌风格,成为桂林山水摩崖石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成就了桂林旅游文化中一桩美事,也让后人记住了刘保虚这个名字。更让笔者没有想到的是,在撰写这篇小文的当儿,才知道兴安四贤祠广西著名书法家李雁所书门联“咫尺江山分楚越, 使君才气卷波澜” ,实乃刘保虚先生所撰,同时,刘先生还是我一位至今尚有往来的高中老同学的祖辈、桂林文化名流黄槎客先生的广西政法学堂同学,而且,刘先生孙女竟然是笔者多年的文友呢。
邓祝仁2023年11月4日修订于桂林市城南南溪山麓

↓作者邓祝仁先生的风采:
中国桂林都市文学社机构
社长:黄家城
责任社长兼总编:韵芘胡桂芹
主审:韵芘胡桂芹
副社长:苏平峰 李绍斌 桂太平 董芝 王瑞逸 张振球 张学超 王庆福 肖永传 唐奇芳 谭新辉 李文涛 赵荣新 云横秦岭 隆光诚 杨爱国 李席林 廖家驹 许朝
主编:韵芘胡桂芹
荣誉社长:林耀平 李平华 陈恩科 宿富连 梁帆 岑路 黄小甜 文长海 敬新谱 韦天喜 龚志林
顾问:胡自立 邹宏国(博雅蕴新) 惟吾德馨 刘乃新 吴律醒 许朝 印利华 胡国庆 王世全 周卡宁 雅兰 孙炎宏 赵淬 胡欣欣 王学志 随风 东方 胡自立 唐祥玉 蒋官军 祁培成 胡广英 随风
编辑:韵芘胡桂芹 敬新谱 苏平峰 吴律醒 徐新能 张振球 主播常
主播管理副社长:艳阳花开 老革命 虹 何伟生 宁卫 清风
主播顾问兼文学顾问:艳阳花开 虹 老革命 优雅的女人 一梦 清风 伊岚 山谷幽兰 美丽阳光 玫瑰伊人
(创始人:韵芘胡桂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