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本笔下荷塘弄色
路人胸中花气凝香
——胡金全浅评区本院长《荷塘翠鸟蜻蜓舞》
区本老先生八十岁了,最近一次拜访他在今年的八月份,我受邀请参加他的新馆开张典礼活动。在新馆开张的那几天,他接待宾客、演讲、笔会及交流等忙得不亦乐乎。然而,当我们去区本艺术馆时却惊奇地发现,即使这么辛苦,他还马不停蹄地忙里偷闲画画。

为什么他的书画作品产量这么大?为什么他的书画艺术造诣这么高?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他不累吗?”我心里很纳闷,于是好奇地问区本院长:“您的颈椎、肩周不难受吗?我这颈椎病、肩周炎让我真的很难坚持这么勤奋!”“瞧!为什么我把宣纸挂在墙上创作?为什么我把电视机挂得那么高?……这都是为了调适与预防”。

作为一名成熟的艺术家,不论是艺术生活中还是生活艺术中,每一个动作都是经验,每一种形式都不是虚设。诚如其新作《荷塘翠鸟蜻蜓舞》(以下简称荷塘图):为什么它的色彩给人感觉不一样?为什么它的构图这样?为什么笔墨风格独特?为什么翠鸟在鸣叫?为什么蜻蜓如痴如醉的闻着荷香?为什么……?

人类的经验是浸透在色彩中,塑造了我们对物质(粒子和场)的解释方式。区本先生的荷塘图,给我第一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值得推敲的别具韵味的色彩。没有锐气逼人,倍感平易近人;没有轻浮,只有稳重。不那么青春,却那么有活力;不那么艳丽,却那么雅洁;不那么妩媚,却那么娟秀;不那么青翠,却那么葱绿;不如繁星绽放,却能感受到花香四溢。荷塘图的颜色不断地刺激着我们,调解着我们对画面的感知,自然构成了一个连续的解释“事件”:区本院长刚步入朝杖之年,他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积累了人生的丰富经验,享受着晚年的宁静。在这种艺术创作的背景下,从一种更加反思和元逻辑的方式来探讨,显然荷塘图的用色与其特定阶段的情绪相关,他使用了反映这些心理情绪状态的颜色并以颜色作为情感符号将自己的内部经验转变成外观色彩图。

线条是“骨”,色彩是“肉”,“骨”与“肉”的结合形成生命的机体,而线条与色彩的结合体现出画面的活力。元代赵孟頫是书法和绘画领域的巨匠之一,他主张书法和绘画是“同源”的,因为它们都需要运用笔墨和线条来表现艺术。他强调用书法的用笔入画,将书法的美和流畅感融入到作品中,从而丰富作品的内涵和意境。赵孟頫认为画画则完全贯通了书法的笔法,他的意思应该是,书法好,画画应该不差。透过荷塘图的深邃色系,我们可以依稀看到区本先生的白描线条,有的实起笔实收笔、有的实起笔虚收笔、有的虚起笔实收笔、有的虚起笔虚收笔,线型变化在白描中按荷塘中不同物象的结构变化而交替使用。由于表现对象不同,所用笔法亦不同,在作品中有粗细、有刚与柔、有方与圆、有曲与直、有顿与挫、有轻与重、有干与湿、有浓与淡、有畅与涩、有苍与润等。如果没有区本先生扎实的书法功底,就没有这样出神入化的笔墨风格,又岂能有如此精致、生动及表现力的画面?

富有表现力的画面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构图。宋苏轼《文与可画箦笃谷偃竹记》中有云:“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成竹在胸”即心中预先有构图是绘画之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这个步骤担负思考如何突出主体、吸引视线、简化杂乱,使画面均衡和谐。好的构图将会凸显画面的中心,使画面更富故事性,并能反映作者对一事物的认识和感情。荷塘图主体沿画面对角线方向排列,表现出了“舞”的动感及荷塘的生命力。区本院长运用了对角线构图,不同于常规的橫平竖直,这样的构图使得画面更加舒展、饱满,视觉体验更加强烈。
荷塘图主题明确、层次分明。图中的荷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用作象征纯洁、高尚、清雅的品质。荷花含苞欲放、初开及盛开的场景表现出生命的美好和高贵,象征着繁荣和团结;莲蓬是荷花的莲房,荷花盛开时,莲蓬只是荷花的花心,娇小嫩黄,藏于花瓣之中,盛夏之后,花瓣渐渐脱落,便会变成碧绿的莲蓬。莲蓬里多含莲子,古人寓意其为“多子多孙,子孙满堂”;图中蜻蜓是一种优美的飞行昆虫,被视为祥瑞的象征。蜻蜓飞舞的场景表现了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且预示丰收、象征好运;翠鸟是一种美丽的鸟类,通常被视为美好生活和幸福的象征,翠鸟张嘴捕食的场景再次强调表现了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美好。

荷塘图不管是色彩、笔墨、构图上都是独特而有个性的。从细节上来说,荷花形态各异。花期不同,莲蓬姿态各有秋千,荷叶浓淡干湿、正反开合等表现得生动形象。那几滴小露珠真可谓是“盈盈荷上露,灼灼如明珠。”以赞美自然、歌颂生活与表达心境是永恒不变的艺术创作主题。区本院长近作《荷塘翠鸟蜻蜓舞》以清澈的荷塘之水及留白为大背景,以诗词的意境,通过各种技法实现了其作品的时代性。明确的和(荷)中共舞、莲(廉)芯(心)不忘、薪火(莲子)相传等有深度的寓意深刻地表达了主题,引人深思与共鸣。

文艺评论家胡金全简介:国际老作家协会副会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剧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及香港书评家协会常务理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