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爷新编第十二章 以诗会友
作者 苏应跃
光绪十六年,1888年3月的一天,龟山上下人山人海,红旗招展,一群人身着清朝官服,在山上畅谈,为首一人身高六尺,高额头,大眼睛,长髯发,面呈古铜色,声如洪钟,不时在指点江山,此人乃清朝大臣张之洞。张大人正在为筹建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谋划篮图,此篮图将为中国今后多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汉江的两岸到处张灯结、锣鼓喧天,人头攒动,长长的舞龙队伍在龙灯堤上狂舞,这群朝庭官员下龟山后,又在晴川阁上船,乘坐长长的船队,一路从汉江口沿汉江逆流而上,途经龟山,梅子山,赫山,沿途巡视汉阳未来的十里洋场,张之洞大人在第一条大船的前面,手拿望远镜不时向两岸瞭望,还频频向两岸的人们招手致意。时任朝廷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大人来汉阳视察了。
张之洞是清朝光绪年间的四大重丞之一,他在国内积极开展洋务运动,大办实业,他曾先后在汉口兴建了京汉铁路;在武昌创办了湖北纺织局,织布局、缫丝局、自强学堂;在汉阳创办了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等,当时的汉阳铁厂能年产生铁8万吨,钢近4万吨,钢轨2万余吨 使汉阳在国内外名声大噪,被称为中国东方芝加哥。
张之洞创办了武昌创办了湖北纺织局之后,此次来汉阳视察,主要是为创办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选址而来,经过考察,最终选定在汉阳大别山(龟山)脚下,这里交通十分方便,不仅通江达海,九省通衢,离大冶铁矿场较近,进铁矿石很方便,而且东、北面滨临长江、汉水,南靠大别山,不仅依山伴水,风景秀丽,而且地势险峻,隐避性很强,在山上稍微修建工势,便可抵制强敌入侵,易守难攻,是建兵工厂的绝佳地方。如果从龟山、梅子山再到赫山连成一片,形成了十里洋场,把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建在这里,场面何等的壮观。
当年张之洞获得朝庭钦点,开始筹办汉阳铁厂后,积极网罗人才,需要一名开办铁厂的领头人,在友人的推荐下,赴英国留学归国人员徐建寅进入他的视野。徐建寅乃东北人氏,曾赴英国留学5年,留学期间主修冶炼专业,受当时国内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影响,他立志要回国,为祖国的治炼钢铁事业作出贡献。张之洞从一批留学回国人员中挑选出来了徐建寅,两人相见后,相谈甚欢,都决心以实业救国来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张之洞以徐建寅是难得的专业人才,青年才俊,又有拳拳报国之心,当即决定委托他来组建铁政局,并委任他为汉阳铁厂的筹备总办。
徐建寅接受此重担后,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有半点疏忽,要干大事,首先就是要招集各方面的人才。在建铁厂的选址和总体设计方案确定之后,需要大量的民工来搞基础建设,包括建厂房,修烟冲,通铁路等,为此他每天没日没夜的工作,忙的焦头烂额。一天他与同撩在汉阳钟家饮酒,酒过三旬,忽然诗性大发,不尽大声朗诵:
戊戌维新火如荼,
实业救国蓬勃书。
时造英豪何所拒,
汉阳铁厂丹心谱。
朗诵声从店内传出,正好南春从此经过,听到如此慷慨的诗作,马上停住脚步作答:
龟山俯瞰汉阳城,
芳草处处显图腾。
日见烟冲林立遍,
暮似银河落九天。
徐建寅听到如此匹配的诗作,佩服不已,急忙迎出门来,只见一青壮年男子,面目清秀,举止文雅,徐建寅说:“没想到你这么年青,一定是饱读诗书,遇到需要时能信手拈来,实在是佩服。不知你在何方居住,在何处就职?”
南春说:“本人叫剑南春,本地人,家住月湖畔,现在经营着耀威纺织厂,我是厂里的老板。”
徐建寅说:“我是徐建寅,是东北人,受张之洞大人的委托,来此任汉阳铁厂的铁政局总办。”
南春说:“原来是徐总办大人,好有儒雅风度,今天一见到大人,就感到您是有学识、有才华、能干大事的人,而且精通诗词韵事,我实在是配服。刚才只是听到徐大人作的诗,实在是大气磅礴,激励我一时有了冲动作答,还请徐大人见谅。”
徐建寅说:“不知能否再献一首诗让我欣赏欣赏?”
南春说:“那我就再作一首拙作请徐大人指教。”
月湖园畔迎早春,
十里水流透清新,
杨柳戏水和谐图,
鱼欢鸟兴享太平。
仙境喜迎展翅行,
百业兴旺图精进,
汉阳铁厂盘湖座,
维新强国创新景。
徐建寅说:“那我就用唐代诗人杨敬之先生的诗作答:”
赠项斯
几度见诗诗总好,
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
到处逢人说项斯。
徐建寅说:“不知剑老板怎样学得如此深的诗词功力?”
南春说:“哪里有什么功力,只不过从小父亲就要求我们特别严厉,请来了私塾老师李先生教我们兄弟三人一同学习,回想起小时候李先生教我们兄弟三人读唐诗、宋词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小时候李先生教我们时特别严格,对诗歌、宋词不仅要理解,还要会背诵。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已经我们都到了青壮年时代了,现在还能背诵一些诗歌完全是小时候打下的基础,李先生真是一位好先生,感谢他教会了我们
这么多。我这点基础比徐大人可差远了。”
徐建寅说:“不能这样说。我出生在一个秀才家庭,祖父是朝庭的壮元,从小父亲就教我要认真学习,打好基础,长大要报效祖国。现在担任汉阳铁厂的筹备总办,深感责任重大,也确实体会到干实业的不易。”
南春说:“能够把铁厂建在汉阳,是我们的福音,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汉阳本地人,也希望能为建设汉阳出一把力。”
徐建寅说:“好呀,现在铁厂刚开始筹备不久,各方面都干的轰轰烈烈,正是用人之际,你是耀威纱厂的老板,只要你愿意出一份力,肯定能有机会的。我们的相识好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觉。明天我们一同去古琴台拜见俞伯牙和钟子期两位先人,让他们来见证我们这对知音达人。”
第二天两人在古琴台相见。正值晨曦初露,轻风拂过,琴台之上扬柳吐翠,堤桥延伸起伏。湖波如镜,树影照在水中,鸟语啁啾,柳丝舒卷飘忽。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神采飞扬,万种风情。子期伯牙传说披上神秘面纱,欲透还留,美不胜收。
早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上大夫,一日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不觉抚琴抒怀,其琴声悠扬。忽然他觉得有人在听他的琴声,只见一樵夫站在岸边,随即请樵夫上船,这樵夫乃钟子期。伯牙调好琴,沉思片刻,抚琴一首志在高山。子期说:“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抚琴一首意在流水。子期又赞道:“美哉!荡荡乎意在流水。”伯牙激动的说,知音!这是一对古人在音乐上的碰撞,有人会弹琴,有人懂欣赏,此乃天作之合。从此,上大夫与樵夫结为挚友,约来年再会。第二年,本是伯牙会子期之时,不料子期却已不幸病故。伯牙悲痛万分,在子期墓前鼓琴“高山流水”。曲终后,伯牙失去知音更感孤寂,悲痛万分,顿感曲艺无意,便扯断琴弦,摔碎琴身,发誓今后永不鼓琴。古琴台的故事流传千古。这正是: 清风明月本无价,流水高山自有情。
在观访古琴台时,两人身临其境,思绪万千,徐建寅被两位古人的知音情结所感染,不尽吟出张之洞的诗词:
漫嗟孤调闷朱丝,
当世遗音后世知。
梅子山清湖水白,
良宵可有抚琴时。
南春也随后吟出范昶的诗词“
汉阳春树发新翠,
一叶扁舟放桨来。
千载知音觅何处,
杏花时节访琴台。
在高山流水上的【印心石屋】的石刻下,徐建寅说:“今天两位先人见证了我们结为挚友,希望不再演绎高山流水的后半部分,因为后半部中有一人要上演悲剧,所以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能永久保持我们这种挚友情感,愿我们的友谊长存。”
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剑南春与徐建寅两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因为对诗歌的热爱相识,又因共同有对建设汉阳、建设祖国的志向走到了一起。
大建汉阳铁厂时,工地上热火朝天,灯火通明,徐建寅总办与铁厂次办刘建斌正商议如何开展铁厂的基础建设事宜,徐建寅说:“建铁厂的方案经朝廷批准之后,现在急需开展基础建设,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大约需要招募8000名民工,你是具体负责实施基础建设的,有什么方案没有?”
刘次办说:“到目前为止还真没有特别好的方案。”
徐建寅说:“我最近结交了一位挚友,本地人,是耀威纱厂和老板,为人聪明能干,知识面广,有管理能力,而且年青有为,他是有能力办好这件事的,他本人也愿意为建设汉阳铁厂出一份力,有机会你与他见见面,考察一下他在基础建设施工和招募民工的能力。”
刘次办说:“即然是总办大人看中的人,又是您的挚友,我想一定能行。”
很快剑南春与刘次办见了面,刘次办说:“听说你与徐大人是挚友,想为建设汉阳铁厂出一份力,我非常欢迎,现在急需开展基础建设,需要招募8000名民工,这些民工都需要有一技之长,还要年青力壮,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你对这件事有何建议?能不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南春说:“在短时间要招募这么多有专长的民工,是有一定困难的,这么多的人完全靠招募当地人来做是不够的,但我有信心完成这一项任务,因为我们纱厂的工作需要,长期跟全国各地的人都有业务往来,现在我们纱厂的100多名员工也是来自全国各地,通过我们的业务网络在全国范围内来选拔人才,招募民工,是可以完成这项工作的,”
刘次办说:“看来徐总办大人没有看错人,你的确是位有能力的人,这件事就交给你来办,等人员招上来后由你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