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麦豆诗集《雨与语》自序
诗的真,由词与物 (事) 的距离决定。词与物 (事) 的距离,由远到近依次是 “知” “看”“做”。这是一个大概的划分。拿“知”来说,它还可以细分为血缘伦理、科学知识、历史精神等。本文不做详细划分。
如果作者与文本的距离是“知” (这个“知”是一个独立于作者的外在对象),则该 “知”容易被视为文本写作的主题、标准和边界。也就是说,作者仅仅是作为“一只手”在写诗,诗歌容易出现主观判断句,因为作者要将自己的观点与“知”进行连接,使得自己的观点符合这个“知”。作者创作文本,其实是在做“统一”工作,即“我的认知”如何符合已有的“共知”。这样的诗歌写作,说白了,就是举例子,写 (勾画) 一件事、一个人,然后套一个已有的“知”为结论 (中心思想或文本意义)。这样的诗歌文本看似无懈可击,放之四海皆准,但其实只是作者一厢情愿的幻想。因为这个已知的 “知”,在作者看来虽然是一个常识,但是在置身于另一块土地、另一个文化背景中的人看来,这个“知”并不具有共相属性——距离遥远的人们可能不会认可这个“知”。这便是由于词与物 (事) 的距离太远造成的。作者从本质上并不清楚“知”的具体内容,“知” 只是一个抽象的形式。这样的写作,就是作者利用头脑里已有的认知 (观点) 捕捉若干具体事例,作为例证和补充。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对这个“知”本身并不做探讨。作者只是习惯性地将这样的“知”作为某种标准、准则,有一种自自然然、不加思考的拿来倾向,机械性很强,整个写作过程,人的主观能动性很弱。
如果作者与文本的距离是“看”,情形会发生很大改观。即写作不再是直接拿来某一种 “知”,是脑海里已有一种“知”,通过“看”进行描写陈述,而不是像前一种通过 “想”进行判断叙述——作者坐在房间里想一想,就认为 “事情就是这样的”。在这种距离里,作者通过“看”,设身处地地体会了“知”的过程与细节,进而看到了“知”的真相;然后,就很有把握地写出了自己的认知。至此,主观的“看”符合了客观的 “知”。虽然该认知用语言表达出来还是先前的“公知”,但文本的确定性与真实性因作者近距离地见到了“知”的产生过程而大为增强。即诗歌的现场感增强了许多,因为在第一种“想”的状态下,可能会因为举的例子不符合“知”的形式 (定义) 而偏题、 跑题或者不恰当,从而显得很不真实 (虚假),使得诗歌沦为一个空洞的口号。但在这第二种“看”的状态下,通过作者具体的看、现场的看,物 (事) 与词相贴合的精确性毋庸置疑会很高。但这种“看”从写作者角度出发,仍然是不够的,毕竟这种主观的 “看” 不是亲身体验,仍着重于写作者看到的某件事或某个物,物 (事) 与词的关系问题仍是一个外在对象与一个外在标准是否相符合的问题,写作者只是说出了这个客观事实。但是这种主观判断,强行地将外在于作者的形式 (知) 赋予内容 (看) 并使之相统一的做法是否合理,是否百分百符合真理的标准呢? 说实在的,作者心里也没有底,无法百分百地确定,词与物、概念与事件仍然只是 “似乎是吻合的”,且仍有独断论的嫌疑。但毕竟这 “看” 已经有了一双眼睛,不仅仅是凭脑袋想,实事求是的程度较单纯的“知”已经大为提高,即面对客观 (约定俗成) 的“知”,不再只是往里面机械地填充各种材料——这样的诗歌只有“公共的观点”、只有词,而没有物 ( 事)。在“看”的距离里,作为主体的写作者,在“客观的知”的对面建立起一个“主观的看”,是让“唯一的看”与“知”相符合,而不是让“随便的想”与“知”相符合。这在形式上已经符合“真理的唯一性”。这样创作出来的文本,相对于第一种“知”的情形而言,不仅有了“知(词) ”,而且有了“物 (事) ”。

麦豆诗集《雨与语》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23年
如果作者与文本的距离是“做”,那物 (事) 的面孔会更加清晰,即诗歌有细节,意象也特别清晰,因为作者参与了“知”的构建。这时“知”就不只是外来的 “某个观点”或 “一个僵死的形式标准”,作者获得 (赋予) 了该“知”鲜活的体验——在“做”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知”——仍然是用相同的词语来表达,但是该词语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即词语被进一步丰富了。这就是词语的本质——具体的词语必须放在上下文中加以理解——一个词并非永远只表示某种约定俗成的含义——词语意义的扩展过程即是诗歌产生的过程,也即诗的诞生。这个“做”的生命体验与第二种“看”的情况不同。“看”是看别人,“做”是自己做。在这种“做”的距离内,诗歌文本现场感更强,词语更真实,主观就是客观,物 (事) 就是词。这时的诗歌文本可以用四个字加以概括:所言即是。举一个大家经常举的例子:同样一句话,从一位老者嘴里说出与从一位未经世事的少年嘴里说出是不同的,特别是在语气、节奏、情感真诚度方面是完全不同的。老者生活体验丰富,他说的是事物本身,而少年说的只是一个空洞的词语。这少年大概就处于第一种 “知”的状态。可见,在“做”的距离里,文本的确定性、真实性较“看”又增强了许多,甚至可能到达写作的最佳状态——所言皆是真知。实践才能将“知”化为“真知”。但作为诗人,可能更关心如何才能做到这一步,写出具有真知内涵的诗歌,这便是我这本诗集想做和所做的工作。这个序言想体现的是:作为诗人的读者,应该以一种真的态度来对待诗歌。真,不仅仅是主观符合客观;更强调主观的客观性——是“客观地做”而不是“主观地想”,客观的主观性——不是外在的拿来的标准 (公知),而是经过自己体验、检验的真知。
这里对 “所言即是” 略加阐述。“所言即是”本质上就是词与物(事) 的统一,这里的 “词”与“物 (事) ”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而是词就是物 (事) ——诗歌就是一个事物。这里的诗,并非逾越了实在之物的幻想之物——纯主观的事物,而是语言本身。语言出自何处? 语言无处不在,它来自无处不在的主体。只不过主体对人而言,需要认识,需要人从自我反思中获得。也因此,事物并不是中介,事物并未被语言所逾越;事物是 “道路” 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不能被看成一个环节,而应被看成不可或缺的中心。
我认为,纯粹的主观就是纯粹的客观。世界上本没有一个东西 (文本),你把它创造 (写) 出来了,这就是纯粹的主观行为、主观事物,但该行为、事物一旦被他人看见,就成了一个客观行为、客观事物。该主观事物越是没有其他与之雷同或相似的东西,则它的原创性越强,就越像一个崭新的客观事物。正是从这一个视角看过去,艺术品 (诗歌)不仅仅是一种 (人的) 创造,几乎是一种 (神的) 创生。
最后,我要为下一篇文章开一个头:在“做”的层面谈论诗歌写作,诗人就不仅是 “作为诗人的读者”了,而是一位真正的诗人,“读者”就是“诗人”了。“读者”已经进场,进入事件当中,他便也是一位创作者了。我认为,严格意义上说,创作是更高级别的欣赏,或者说真正的欣赏也是一种创作。当然,从“作为读者的诗人”的视角去阐述本文所谈论的“知”“看”“做”,更强调 “知”和“看”,写诗则更强调传统与传承——本质上更偏于复制。真正的诗歌 (人文科学) ——阅读或创作,不仅是为了让一个人成为人,更是为了让所有人成为人,让所有人都能够获得自己的主体能动性,让实体成长为一个具有反思精神的主体。

麦豆,1982年生于江苏连云港。曾获紫金山文学奖、汉江.安康诗歌奖、中国诗歌网“2021年度十佳诗集”等。曾参加诗刊社第30届青春诗会。出版诗集《返乡》《在皇冠镇》《一个走在途中的人》《幼儿园门口的栅栏》等。现居南京。
麦豆诗歌欣赏
雨中
雨中卖煎饼而
没有伞的女人
是孩子的妈妈
细雨渐飘渐大
她将车推到树叶浓密的树下
雨中将泥土用铁锨
铲进手推车负重的
男人, 间或用食指与中指
夹着一根香烟, 抽上几口
这些都是雨中
极普通的生活
我并不认识他们
但我需要理解他们
作为一种生成着的善
真正的诗由他们书写
楼上的女人
白天, 她将滴水的衣服
晾在六楼晾衣架上, 而五楼
正在晾晒我们的棉被
夜晚, 租住五楼生气的我们
看见月亮仍在晒她的棉被
突然又一阵忧伤——
她是谁? 她将滴水的衣服
和棉被晾在室外晾衣架上
却不关心天上的太阳和月亮
午间的劳动者
雾, 从林间
向我们飘来
工人, 正在将
枯叶和枯枝
加工成粉末
还给松树
根部的泥土
空气中弥漫着
他们劳动的
一股松香味
剪
剪掉它的老枝
春天就要来了
剪掉它去年
长出来的新枝
紫色的香樟果
紫色的香樟果
铺满地面
散步途中
我们踩破它们
发出 “啵” “啵” 的炸裂声
声音很小
但仔细听
仍能听见
午后散步
我们踩着这种果子
朝前走
小小的
碎裂声
响在沉默的四月
它们有什么用呢
为什么多如雨点
我不能回答自己
内心的声音
就是一些没有用的果子
候鸟吞下它
费力
吞下它, 拉出
墨汁颜色的屎
滴在路边白色的栏杆上
一种很难消化的果子
我们踩着它们
将它们踩碎
踩出 “啵” “啵” 声
也不觉得自己有罪
不洁之路
我们在林中
修筑一条小路
供人类散步
这条路因此
经常带着鸟粪
被我戏称为
一条不洁之路
她浇花, 但并不快乐
她可能是我
我这样说她
她正倒在大厅的
沙发上睡午觉
她衰老, 丑陋
但仍为我们浇花
从一间办公室
转至另一间
这是她的工作
她已习惯我们
对她不理不睬
我们都在做重要的事
我们对自己
不理她的行为
也已习惯, 习惯
她像一个无声的影子
从我们身边走过
孩子, 她有时
用母亲的口吻
请我将橱顶的绿萝
搬下来
让她浇水
浇完水后, 她会
顺手摘掉
一些枯黄的叶子
她准会
说声谢谢
就像自言自语
没人理她
我也不理她
办公室里静悄悄
我们的手头
总有干不完的活
雪化了不是水
雪化了
就像木材燃尽
青草上
留下一小撮
黑色的灰
相关阅读:

《“美丽中国”丛书 》(5册)《“美丽中国”丛书 》(5册) 分册包括:《暴雨和绵羊》《立锥》 《雨与语》《山水宴》《老街口》
“美丽中国”丛书或以诗歌的形式,或以散文的形式,或以其他形式,带领读者体味不同个体眼中、心中的那一寸山河。丛书第一季推出五部诗集,分别为孤城的《山水宴》、杨碧薇的《立锥》、安琪的《暴雨和绵羊》、马文秀的《老街口》、麦豆的《雨与语》。诗是中华文化的浓缩,用诗的形式和语言书写祖国的壮美山河,可以让读者跳出日常琐碎,凝视自然的神奇,发掘自我的诗心,给生活增添一分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