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嘴甜与嘴贱
文||严新财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句比较流行、很有欺骗性的话:好人嘴贱,坏人嘴甜。并诗曰:
口不饶人心地善,
心不饶人嘴上甜。
心善之人敢直言,
嘴甜之人藏谜奸。
真的就是“好人嘴贱,坏人嘴甜”吗?我对此是持强烈怀疑态度的。我以为,嘴贱的人,往最小处说,是不会说话,情商比较低;往大处说,就是缺乏修养,只管自己说得痛快,不管他人是否承受的住;如果再说严重一点,就是刻薄,是自私的一种表现。说话刻薄之人,心地哪里有什么良善可言?说某人是“刀子嘴,豆腐心”,我看这是对不会说话的人的溢美之词,是刻薄之人为自己拉起的挡箭牌和遮羞布。
有的人嘴贱,是真的不会说话,心地也许善良。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看出我们生活中有人确实需要学会说话。
某县长视察基层,为显示亲民,乡长特意将晚饭安排在一老实巴交的牧民家。县长非常客气,让牧民走在前面先进门,牧民受宠若惊,说:“还是领导走前面,我们放羊的,在牲口后面走习惯了。”
县长不悦。身旁的乡长赶紧请领导坐定,并吩咐牧民立马上菜,牧民有点不知所措,急忙端上一盘酱骨头放在县长面前,县长酷爱酱骨头,一边啃骨头一边说客气话:“简单点就行了,不要搞得这么复杂。”
牧民忙说:“哪里,哪里,这骨头不值几个钱,平时这都是给狗啃的。”
县长脸色一下子变得通红。乡长连忙让牧民一起吃饭,好把村民的嘴堵上。
牧民说:“不客气,领导先吃,俺不忙,每天这个点我得先喂狗,然后再吃饭,都习惯了。”
乡长气急败坏:“你是怎么说话的?”牧民哭丧着脸,说道:“俺平时和畜生说话说惯了,不会和人说话了。”
这个牧民其实是想巴结领导的,至少在领导面前小心翼翼,恭恭敬敬。但领导很明显非常生气,他们是不会认可这位牧民是“好人嘴贱”的。
我有一个同事去美容美发店烫头发,而且选了一个比较贵的套餐。一起去的另一同事却这样说:“像你这么丑,花再多的钱烫发也不会好看到哪里去,不如来个便宜点的。”美发师和我同事愣在那半晌说不出话来。说话的那个同事好像还觉得自己挺委屈的,振振有词地说,“我不是想替你节约点钱吗?真是好心当成驴肝肺。‘好人嘴贱,坏人嘴甜’嘛”。
也许有人会搬出孔老夫子的话来为自己的嘴贱辩护。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不也是鼓励“嘴贱”、反对“嘴甜”么?我们当然不能这么理解。
“嘴贱”就是“友直”吗?非也。嘴贱不等于正直,正直就是不畏强势,维护正义,敢说敢为。敢说不是乱说,不是只考虑自己说得高兴,不管是不是往别人伤口上撒了盐。所以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说,嘴贱讨人嫌,手贱惹祸端。生活中,很多矛盾冲突往往都是嘴贱引起的。
“嘴甜”也不是“便佞”。嘴甜是把话好好说,照顾听者的感受,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闭嘴。便佞则是花言巧语,口蜜腹剑。嘴甜与人品没有直接关系,不能说嘴甜的人心就黑,但便佞的人肯定是。
好的人际关系乃至友情、爱情,很多时候是从嘴甜开始的。嘴甜的人更容易让人接近和亲近别人,有了接近才有交往。随着交往渐深,彼此会发现对方的很多优点,如果内心欢喜,变成了朋友;如果从心底喜欢,就成了知己;如果是异性,说不定美好的爱情就由此开始。
嘴甜是一种最便宜和最昂贵的馈赠。它不会要求你的家世背景、你的教育环境、你的经济财力,它只需要你的一点小小认可和情真意切。你的嘴甜,很多时候抵得上甚至超过许多东西,不如学问,比如外貌,比如技能,它会让一个人快乐、幸福、充满信心。
对别人的嘴甜,就是一份客观的欣赏。越是身处幸福家庭的人,越容易嘴甜,家庭氛围赋予了他们一种自然而然的从容。我发现,越是自信坦然的人,越能从容面对别人的嘴甜。他们既不会因为别人的夸奖,而飘飘然自鸣得意;也不会因别人的夸奖,就如坐针毡。
作为一个嘴甜的人,也要看对象和时间。不是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嘴甜,如果不看对象,不分时间,嘴甜也只会适得其反,让人误以为你是包藏祸心。
那会嘴甜和嘴贱有什么标准可以判断吗?当然有。
让人听得心花怒放就是嘴甜,让人听得勃然大怒就是嘴贱;
让人听得深信不疑就是嘴甜,让人听得怀疑人生就是嘴贱;
让人听得发人深省就是嘴甜,让人听得呆头呆脑就是嘴贱;
让人听得开怀大笑就是嘴甜,让人听得垂头丧气就是嘴贱。
当然,嘴甜一定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如果没有了坦诚,嘴甜就是巧言令色;如果没有了客观,嘴甜就是别有用心。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嘴甜不能走向极端,走向反面,凡事有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