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诗如画回乡路
文/江鸟鸣飞
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号称“鸡鸣听三省”。她山青水秀、湖岛棋布,被誉为“北国江南”;她又四季分明、民风淳朴,被认作“江南北国”。她在湖北北,又在河南南。她是哪里?对,她就是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大别山下的明珠——豫东南的商城县。这里是我美丽的家乡,她以“黄金汤观”之美被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县城”之一。“黄金汤观”是指商城县四大风景名胜区:即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汤泉池温泉神水和观音山道教圣地。我的家乡山环水绕,她的美轮美奂如同一位“绝世而独立”的佳人一样常常飘入我这个游子的梦里。

我老家所在地达权店镇更是商城县山水集大成大美的地方,她北连汤泉池边的鲶鱼山水库,南接灌河发源地黄柏山森林,景色秀丽,美无处不在。我曾写过一首诗来赞美家乡,诗曰“故土商城鄂皖旁,乡村靓丽醉心房。山青游走浓荫道,水澈漂流秀谷廊。田地果蔬皆好味,园林生态竞风光。真称休养宜居境,美景明珠大别扬。”这是一首藏头诗,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就是“故乡山水田园真美”!故乡越美丽,远在外地的游子乡愁就越浓。我虽然移居省会并未出省,但郑州到老家村里足足有一千里路程,每回家一趟就是名副其实的“千里跃进大别山”。其实我老家离武汉更近,才刚过二百公里,简直就是武汉的后花园。由于这三年受疫情的影响,尤其女儿在郑州上学对疫情管控要求更严格,所以我回老家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回乡也成了一种奢侈,有时就像我写的诗名一样只能《梦回大别山》:大别风光满岭峦,春花夏木映云端。红鹃彩菊色迷目,翠竹青松秀可餐。长醉秋林如画美,还夸冬雪作诗观。梦回桑梓水天碧,空气清新雀鸟欢。

上月底,趁女儿暑假还未开学,疫情也还安全的时候,我抽空携全家终于回家乡玩了一周,一解乡思之苦。为了早点到家,我们凌晨3点就从郑州开车出发,一路驱驰京港澳高速--机西高速--大广高速--沪陕高速,进入商城的时候才7点,天正好初亮。从沪陕高速商城收费站下来,走省道继续向南驱车50公里,有座高山叫笔架山,是我回乡的必经之路,山路盘旋,上到山顶就是老家达权店镇地界。说是山路,其实路很宽,坡度也较缓,是同平原地区一样的柏油路,但路绕山蜿蜒而上,这种风景是平原地区无法领略到的。这美而好的路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对大别山老区建设的大力支持!山顶上有个观景台,面积较大,可停车逗留,是每个游子回来必然要驻足观景、拍照留念的地方。如果是晴天,站在高山之巅,远看群山起伏,俯视灌河碧如丝带,极目鲶鱼山水库波光浩渺,眺望汤泉池度假区别墅林立,真是风光无限,壮美无比,仿佛到了秀美庐山一样,这里也成为家乡很多网红的打卡地。我曾有感于此写过《笔架山观景》诗二首,一曰“大别山下豫东南,笔架风光醉眼帘。万亩氧吧依水库,九曲绿道绕汤泉。灌河浩渺云霞蔚,群岛葱茏鹭鸟旋。一入乡关亲故土,情思无限伫吟观。” 二曰“踏足亲切是乡关,满载情思返故园。观岭莫如桑梓地,泛舟还爱灌河源。汤泉池洗身舒畅,笔架山瞧景壮观。展臂一呼拥碧宇,蓝天秀水润心田。”这诗写的是我以前在观景台上的所见所感。不过这里山高林密,路弯水长,湖光鸟影,蓝天白云,不同时候回来会看到不同的景色。这不?今天我们大清早就赶到了这里,从进山开始就感到空气湿漉漉的,薄雾也朦胧升起,等到了山顶,一下子进入到一个海市蜃楼般的云雾缭绕的幻境世界。只见远处群峰之间,下面湖水之上,被或厚或薄或白或淡或明或暗或浮或留的云雾弥漫着,只露出一些高高的山峰在云层之上耸立,远处一片缥缈,近处却一片敞亮,真是神秘美丽极了,简直无法用语言描述,宛如一个奇妙的瑶池仙境。我不禁赋诗一首:“时近中秋戴月归,大别千里伴星飞。车光似箭穿黑暗,乡路如绳系喜悲。不为省城灯火囿,得观桑梓雾云追。空濛缭绕醉山水,疑是蓬莱幻境回。”我把所拍照片发到朋友圈,引来点赞和留言一片,大家还以为我到哪个名山去旅游了呢!

从笔架山下来,天就大亮了,太阳也出来了。山下临近公路几百米处有一个像船一样惟妙惟肖的巨石,这就是远近闻名的石船,此地也因此叫石船村。我又禁不住想去再看看它,只见石船立于小溪河畔,下面是潺潺的溪水,两岸是金黄的稻田,近处星落几户人家,远处野山葱郁,别有一番景致。据了解,石船长6米宽3米高3米,与底部河岸的石板并不相连,而且弧形的船身和石板接触面狭小,如果大风或人多还可以晃动石船,但石船岿然不倒,十分神奇。石船是经过地质作用或天然冲刷自然形成的,遗迹悠久,数百年停泊山村,自成一景,春夏秋冬也随着周围环境变换也景色变换。据记载,清顺治年间,有四个豫南诗人曾以《船石横舟》为题分别为石船四季题诗,其中秋诗为:寂寞空山里,依稀石似船。前人同花尽,系缆野天边。霜落芙蓉悴,渚寒鸥鹭眠。浅沙无可钓,悔不下深渊。我对诗也很感兴趣,也曾同题写过四首诗,其中石船之秋曰:大别林海起烟峦,灌水秋风爱古船。一道碧溪漂彩叶,两旁金谷映霞天。湖光山色游人乐,竹影菊香画意绵。渡口舟横成美景,颂吟巨石有名篇。

过了石船继续前行,一路穿山过河,美景不断。其中要路过二座高桥,一座是曾为豫南最高桥的龙进河大桥,电影《南征北战》里有它的雄姿,现在已被新桥取代,老桥仍可观光走人。一座是盛店大桥,位于钵盂山老渡口附近,是去年刚建成的新桥,长2857米,雄伟壮观,解决了对面盛店村民几百年来要通过划船才能到这边主路的困境。

盛店大桥下是鲶鱼山水库的源头,也是灌河的水尾,这里在雨季水位很高,可以划船或开快艇。在水位较高的时候,如果天气晴朗,满眼烟波浩渺,有时一叶木舟停泊湖边,时而鸟飞鸣,时而人坐行,就如一幅淡墨山水画一样让人想停下来宁静欣赏。我也曾把这个意境写成诗:天高云淡碧空明,湖面无波水澈清。长岸人稀牛侧卧,远山影绰鸟飞鸣。码头静谧泊舟横,河畔悠闲浣女行。幽境祥和闻梵语,浮华顿去净心灵。不过今年天气大旱,这次回来这里几乎没有水了,湖底和滩涂露出,已经浅浅的长出了大面积的草坪,有牛群、羊儿在放牧,这就是灌河湿地美景,让人油然而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画面,又是一番诗意!

再向前很长一段公路都是沿着河边蜿蜒前行的,一边是灌河,尽管水少,但湿地百草丰茂;一边是金刚山,尽管山高,但林木葱郁,几乎没有岩石裸露。家乡的风景一路都是如诗如画,我们开开停停,停停瞧瞧,瞧瞧照照,快中午了才赶到镇上。我岳父家就在镇上,每次听说我们回来就早早准备一大桌好吃的饭菜为我们接风洗尘,让我们饱览家乡美景之余,又饱餐家乡美食,真让人感动感谢!我的家离镇上还有十五里路,酒足饭饱寒暄之后我们又向生我养我的地方香子岗村出发。到了村口地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水河与清水河大桥,这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上小学时每天要来回过河四次,那时还没有桥。这条河不愧其名,现在不仅还有水,而且水还是那样的清,清澈得能看到水里的小鱼小虾在游,这里的水很干净,我直接还像小时候一样双手捧起来喝一口,感觉比矿泉水还甜。我情不自禁地吟起曾写的一首小诗《家乡的小河》:家乡忆小河,岁岁淌清波。夹岸青山翠,来源水库活。饿将蔬果洗,玩把蟹虾捉。旅外溪声远,涓涓入梦柯。

过了清水河大桥,转过我们村部,再开车一里路就是我老家所在的湾子了。这最后一里路乃是我心中最美的路,不仅因为它连接着我的老家,而且它是一条美丽的竹林小道,两边是高大翠绿的楠竹,遮天蔽日,中间的小道是水泥路,刚好可以过车,两边林立茂盛的楠竹上面几乎连接起来,形成一道道绿色的拱门仿佛在欢迎游子的归来。“曲径通幽处”,前头到我家。每次回来经过这竹林幽径,我都舍不得疾驰而过,都是下车步行,让爱人先把车开回家。在路上,我时常想起儿时冬天竹林“雪压枝头低”的美景,以及摇竹雪花纷飞的快乐。

我下来步行,还不仅仅是为了这片竹林,更因为竹林走到大半时还有一棵古银杏树,每次回家了,我必然先来拜见这棵古树。这棵银杏树据载有四百多岁了,但我感觉她是我见过的最高大的树,夏天枝繁叶茂洒下大片浓荫,主干需要三个壮汉才能环抱,我曾参观过王屋山的千年银杏,但我感觉那也没有老家的银杏高大。老家古银杏树,树围4.2米,树高25米,树冠27米,为二级保护古树。它树干雄伟高直,枝叶似伞如盖,南挨我家的菜园,北为邻居的稻田,东临竹园,西近小河,四季树叶春萌、夏绿、秋黄、冬落,景色变幻,美丽天成。我儿时就是在这棵大树下玩耍长大的,银杏树承载着我童年的快乐和梦想,也承载着我长大后的漂泊和乡愁。为此,我常有感而发,为这棵大树写了不下十首诗和词。其中有一首诗是步韵苏轼的一首古风,诗曰:桑梓忆银杏,四百载不朽。树高三十米,围抱需六手。童年玩树下,美景总不负。夏荫好嬉戏,冬阳晒到酉。秋风吹叶黄,追蝶满地走。春雨润虬枝,绿芽惊如柳。扎根在深山,不计僻壤丑。谋生寄城市,思念常对酒。廿载迎巨变,乡村渐富有。欲归伴古树,休养并会友。
挥别古树,我终于回到了这日思夜想的老家。年近八十的父母在门口等着我,见到他们我百感交集,仿佛有很多话要向他们倾述但又不知从何说起。让我欣慰的是父母高寿身体尚好,让我无愧的是我为他们盖了一座精致而方便的四合院让他们能在这青山绿水中享受清新空气颐养天年。思乡之情牵肠挂肚,回乡之路如诗如画。到家了,晚上吃着老母亲亲手做的地锅饭,我想起了母亲节时我在郑州填的一首词《西江月.感怀》:人困小区省会,心飞大别山乡。寿高七九念亲娘。节日愧生南望。寡欲勤劳简朴,多慈忠厚温良。双亲积德喜身康。祈祷日恒月朗。此时此刻,唯有衷心地祝愿二老健康长寿!也期待家乡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