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遗产世界殊
大遗址保护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考古工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洛阳在偃师商城,汉魏故城闾阖门,隋唐洛阳城核心区等一批大遗址保护建设项目,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大遗址保护洛阳高峰论坛,深入讨论了城市核心区如何开展大遗址保护问题。通过《大遗址保护洛阳宣言》明确指出了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向,为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做了准备和动员。
洛阳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重要城市,更是我国历史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的重要连接点。因此,洛阳大遗址保护工作在全国“两片三线”:两片:西安片区、洛阳片区,“三线”: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大遗址保护格局中的位置至关重要。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全国七大古都之一,大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建设具有特殊意义。将是城市文化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对洛阳未来建设的集中体现。
1978年,在洛阳市内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一处。他位于市西区凯旋路东端南侧,南去洛河550米,地势北高南低。遗址是在修防空洞时发现的,距地表10米,高出河岸2-4米。出土纳玛象化石、大牙、下牙、脊椎骨、肋骨和白齿,最长的24厘米,白齿垂直高度22厘米。旧石器31件。经专家考证,这些旧石器文化遗存,距今约在5万年以前,填补了洛阳市考古上的一项空白。新石器遗址有:孙旗屯遗址、王湾遗址、矬李遗址、东马沟遗址。
近年来经过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具有特大影响力的宫城遗址和大的陵墓群遗址。这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

西周大型祭祀遗址
西周大型祭祀遗址。该遗址是目前发现规模最大,保存完好、规格较高的西周早期的祭祀场所。在林业专职学院西周洛邑祭祀遗址西,距瀍河约1000米,西北距北窑西周墓地及西周铸铜遗址约4000米。
考古发掘的地层共分六层。主要是西周和唐代的文化堆积,发现灰坑90座,沟一条,墓葬20余座。37座西周祭祀坑中,29座有完整的兽骨,3座内有非正常死亡的人骨,另有5座内有成堆摆放的碎兽骨。按兽骨的不同可分为:马坑、狗坑、牛坑、猪坑、人马组合坑,人猪组合坑、猪牛组合坑、马猪组合坑、车马坑等。
祭祀坑多为椭圆型,长2米左右,短1米左右,多数深0.5米左右,大小仅能容下祭祀所用牺牲。并有西周墓葬20座,均呈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主要有:铜、石、骨和蚌器、陶器、石斧、骨针和骨簪等。卜甲碎片一个,墓室内大部分有人骨架不全,为非正常死亡。祭祀遗址的发现,为深入研究西周东都成周的历史地位,城市布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这次发掘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世人关注的西周东都成周(洛邑)的城址位置也得到进一步确定。为东都成周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使洛阳将成为六大都城遗址。

东周王城遗址
东周王城遗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水,位于王城公园一带。
王城的规模,晋《亢康地道记》载:“王城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城内宫殿建筑排列有序。郭城四周各有三个城门,共十二门。每门有三条道路,道宽二十步,男左女右,中间是车路。城内有经、纬路各九条。王宫建筑在中央大道上。在王宫的左边有宗庙祖堂,右边有社稷神坛,前有朝会群臣诸侯的殿庭,后有商品贸易市场。反映了在三千多年前匠师对城市建筑的设计,是比较完善的。称其为“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建筑布局。
它的范围是:从东干沟东北的土冢向南。沿涧河东岸在王城公园处,跨过涧河向西,在七里河村北转南,在兴隆寨西北向东直拐。这是西墙。
在兴隆寨村西边转角处向东,由兴隆寨村北跨涧河经瞿家屯村北,由北向东这为南墙。
从东干沟村北土冢处,沿干渠东行,到唐城西街200米处止,墙全长2890米,冢高4.87米,是建筑遗存。这段城墙保存较好,从这里往东为北墙。
从北墙转湾直向南行,至唐宫路以北长约1000米。这为东墙。
全部夯土城墙均埋在现在地面以下,夯土宽度在5米左右。城墙曾经东周、汉、唐等时代修补,并留有加宽痕迹。经过半个世纪的调查考古确认,东周王城大体呈正方形。整个王城周长15公里,专家推测王城的核心建筑,位于城内西南。大致在今天涧河以东、涧东路以西,行署路以南、九都路以北。
2002年天子驾六,车马坑的考古发现,开启了我市大遗址文物保护新尝试。不仅对文物遗址进行了保护,还对同时发现的其他陪葬坑就地回填。在遗址上建成博物馆,每月有万人进行参观,这也是对东周王城遗址的开放、保护和宣传。提高保护大遗址的思想意识。2000年东周王城遗址,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