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荣获《文艺报》征文二等奖)
【献给共和国建国74周年】
冷湖寻根
作者:李玉真
诵读:乔仁卯
盛夏,又一群柴达木老石油人去冷湖寻根!与废墟合影、视频、诗文、自编歌曲《追忆冷湖》等等,在微信群里铺天盖地。冷湖,让泪水一次又一次地模糊了老石油人的双眼。别看我们退休多年了,在冷湖生的孩子也退休了,可我们的户口还在冷湖,我们还是冷湖人啊!发现冷湖油田60年了,有了冷湖油田,青海油田才跻身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全国第四大油田。废墟怎能掩盖冷湖的辉煌!

1954年,第一支石油地质队伍挺进柴达木无人区。1958年9月13日,部署在冷湖五号构造高点上的地中四井发生井喷,原油连续畅喷三天三夜,一天的喷油量高达800吨左右。冷湖探区组织人员筑堤储油,原油汇集成湖。连从不露面的野鸭也成群结队地飞来,误把油湖当成可以觅食的水域,结果被原油粘住了翅膀,成了钻井工人的美味佳肴。这不是传说。美妙的故事里有生命的赌注。这天中午12点,正在冷湖四号构造的中十二井施工的钻井队开着通井车向五号构造疾驶而去。天然气笼罩着井场,一条黑色油龙直冲云天,又泼洒下来,井口周围方圆40米已被淤积的原油和天然气包围。人是无法接近的,而抢装井口装置迫不及待。第一次冲上去6个人被强大的气流和原油冲倒在地。第二次12人冲到井下了,但是压力太大无法进行安装。第三次冲到井下是25人,6个人对扣,其余人用身体压着装置。那是誓死不退却的意志,使他们临危不乱。他们憋着劲儿,心有灵犀的默契,终于对上了扣,压井装置装好了!正想喘口气,原油又从套管外喷射出来,势不可挡。石油人又冒着起火的危险强行起钻,向井筒浇注水泥塞。那个场面与战场上跟敌人死拼一样,每一秒钟都有可能阵亡,在场的都是英雄啊!终于制服了井喷!之后,石油人又奋战了7天7夜,油井听话了正常工作了!

地中四井让油田翻开了新的一页。一辆辆解放牌敞篷车拉上穿着沾了油泥的48条杠的工衣、戴着铝盔的汉子和包着花头巾的姑娘们,从柴达木其他探区来到冷湖。冷湖职工猛增到2万多人,占全局职工总数的84.4%。冷湖钻探会战开始了。石油人纷纷表示,三年不休假,一鼓作气获全胜!
东一片西一片云朵一般的帐篷,在黑色的赛时腾山脉腹地以色彩的反差形成一幅刚柔相济的版画,冷峻而奇美。冷湖很快建成初具规模的石油基地。荒漠上的冷湖,绿草不长鸟不来。石油人顶着风沙、寒冷,吸着只有内地60%的氧气,每天喘着粗气拼命干活。真是快速啊,在半年时间里,相继探明了冷湖五号、四号、三号油田。当年冷湖油田生产原油24万吨,约占全国原油产量的12%。这是激情似火、轰轰烈烈的冷湖。
1959年9月,国务院批准冷湖建市。从此,冷湖这个地名出现在中国地图的西北部。石油人很争气啊,年底,冷湖炼油厂炼制的成品油开始运往西藏,供应边防部队。老石油人说着那段光辉的历史,脸上的皱纹也抖动着骄傲与自豪。
真是老天不作美。1960年,全国罕见的自然灾害袭来。职工的月平均工资已低于建局的1955年。集体食堂的主食供不应求了,每天由三顿饭改为两顿。副食原本以咸菜为主,偶有罐头、鲜肉、蔬菜和大葱,只能天天馒头就咸菜了。
石油人开始自救。冷湖只有一条街、一个不大的商店。商店前临时垒了一个炉灶,大黑锅上放了一个蒸笼。一位男厨师手里提着装了米的秤。喊道:“看好啦,一斤米。”他放上蒸笼盖上蒸笼盖。喊道:“水开了,一分钟,两分钟……”喊到八分钟时,厨师揭开蒸笼盖,左手端起一碗水,右手向米里洒水。之后,又盖上蒸笼盖。就这样,八分钟一次洒了四次。待饭蒸熟时,再放上秤盘兴奋地喊道:“一斤米煮成了六斤三两米饭!”大家鼓掌。
其实,那样的饭好像是多了,可撑肚子不经饿啊,照样束紧裤腰带挨饿、身体浮肿。后来油田扩大采购地区,去有山水的地方办农场、挖野菜、捕鱼,政府还允许咱去昆仑山打猎。说起饥饿年代双手捧上香喷喷的肉的事,大伙想起了蒙族的朋字达喜、一位50年代拉骆驼进戈壁的石油驼工。冬天在昆仑山打猎为了吸引野兽,他赤裸着在雪地里等候。他后来走路瘸着腿,就是雪地里冻坏的啊。

冷湖,还创造了生命禁区繁衍生命的奇迹。1955年4千多石油人是清一色的男人,到1960年,2万多职工里已经有了2千多名女职工和少量的家属。可是,生命禁区除了让女人皮肤像戈壁滩、嘴唇与手脚干裂流血难以愈合,还不适宜怀孕与生育,孕妇全被送到西宁。幼儿园也在西宁。好不容易有了一些家庭,却因气候恶劣而使夫妻或父母子女两地分居。这年冷湖职工医院来了个西南医科大学妇产专业的毕业生马崇煊,她与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实现了因地制宜的保胎和安全接生。她接生第一个就主动将自己的鲜血输送给急需血液的初生儿,当孩子的生命之歌唱响的时候,在产房外焦急等候的人没有一个不掉泪啊。油田和远处牧区的孕妇都向冷湖涌来。中央电视台特地来冷湖拍摄了马大夫的纪录片《柴达木的母亲》。
1961年,遵循石油部的命令,6000多人支援松辽会战,600多人支援其他油田。留下的石油人坚守柴达木。1964年在东部涩北一号构造地1井获得了工业气流,为后来的青海油田天然气加入全国重点工程西气东输,打下了基础。也是这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冷湖市。但是没有因此而冷却什么,全国工业学大庆的热浪吹到冷湖了,大庆油田是榜样,王铁人是榜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冷湖,从来没有停止生产,连“文革”期间钻机都高唱着战歌。钻井还创造了建局以来的各种最高纪录。这是老石油人尤为骄傲的事。
70年代,工业学大庆在冷湖和全局热火朝天。狮子沟构造获得工业油流,涩北二号构造获得工业气流,发现了尕斯库勒油田。为此,80年代国家计委批准了“尕斯库勒油田120万吨产能建设、花土沟至格尔木435公里输送原油管道建设、格尔木100万吨炼油厂”三项工程。油田实现了产炼运销一条龙。
80年代的冷湖有了电视台,冷湖和花土沟建了地面卫星接收站。咱可以看到中央电视台当天的录像转播了。那个时候啊,职工托人在内地买电视机都疯狂了。想想啊,八百里瀚海、数千里铁路,30多年的通讯,一封信到老家、一张报纸到冷湖、花土沟至少要十几天。遇上风沙或大雪阻路时间就更长。有一位技术员没收到母亲生病的家信,收到母亲去世的电报又遇大雪封山。遥望地平线,真是哭天喊地也没用啊。回到家乡,只能跪在母亲的遗像前痛哭,请母亲原谅。有了电视,与北京和家乡拉近了啊!
青海石油人经过38年的奋战,1991年原油年产量首次超过了100万吨;天然气勘探获得的地质储量达到了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八五”计划天然气三项工程立项要求。冷湖,却因石油开采的需要,队伍要搬迁了。真是难舍难分啊。连石油汉子都含着泪跪下去,捧上沙子用手绢包好放进怀里;一些人禁不住嚎啕大哭。那情景如同生离死别。

柴达木石油精神在冷湖形成,她是大庆石油精神的组成部分。离开冷湖,没有离开宝贵的石油精神。青海油田如骏马向前奔跑。如今,离建成千万吨规模高原油气田的目标越来越近。职工从冷湖迁移的敦煌石油城,早已是好房好车好景致;去钻采一线花土沟上班是乘飞机;缺氧的花土沟还有了生态园氧吧。青海油田今天的辉煌是昨天冷湖辉煌的延续。

老石油人一批接一批奔向冷湖,寻找自己的足迹。在冷湖出生的油二代油三代还带着未成年的油四代去寻找长辈的足迹。一群90岁左右的白发人不能回冷湖了,他们就常常聚在一起尽情回忆,高唱永远让人激奋的《是那山谷的风》《我为祖国献石油》。让思念飞向冷湖,飞向柴达木!一些人临终前嘱咐家人,让我们回归故里,把骨灰埋在冷湖吧。冷湖,我们的根在冷湖啊!
作者简介:

李玉真:1948年9月生于重庆。毕业于重庆建专、西北大学中文系、鲁迅文学院。曾任茫崖石棉矿教师、青海油田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文学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在《文艺报》《文学报》《散文百家》《报告文学》《美文》《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青海湖》以及加拿大《光华报》等多家报刊发表作品。央视多次播出的电视散文《西部女人》,多年来一直广传为主持播音朗诵课件。有散文集《西部柔情》《城市碰撞》《荒漠神游》、纪实文学《边塞曲》等8部著作。数十篇作品收入全国各类文集。其中《西北女人》等三篇散文选入“20位西部女作家写西部散文精编”《西部的柔情》;《残霞如梦》选入《新世纪优秀报告文学选(2001-2006)》;《传奇的阿吉老人》选入《2010年中国散文经典》;《爱恋尕斯湖》选入《2016中国散文排行榜》。获上海《文学报》首届(1985年)命题文学全国征文一等奖;获第二三届全国石油职工文化大赛报告文学银奖、散文一等奖;先后获得第二三四届中华铁人文学奖、成就奖;获全国“人与野生动物”生态文学征文一等奖等多种奖项。歌曲《采油姑娘上山来》(著名歌唱家于文华原唱,颁奖大会上由全总文工团龚七妹演唱)、《石油女性的风采》分别获全国新世纪工人歌曲二等奖和优秀奖,《采油姑娘上山来》获全国五一文化奖。
诵者简介:

乔仁卯:笔名高爽、洛阳桥,生于山西定襄,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过金相工、车工、工段长、厂工会干事、记者、编辑、社团组织负责人。喜欢写作、朗诵。在《光明日报》(核心期刊)《音乐创作》(核心期刊)等海内外有稿费的数十家文艺期刊发表各类作品千余篇(首),不用送礼的奖项约有10几篇(首);所创作的情景剧和朗诵诗,时有喝彩之声入耳。
🌹请关注【河南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