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石涛
——一个大画家的起伏人生
写在前面:写人物评论,尤其专业人物评论更难写。我读了大量僧人画师史稿唯石涛引人入胜。反复思考,咬牙写出以戏说之言放松一点。只要历史真实,人物真实,写取精神育后贤,我就觉得可写,对我们书画爱好有益,就不虚我熬夜之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明遗珍值得弘扬。
——清荷轩主翟卫东
中国绘画已有几千年的文明推进,到十七世纪,却迎来了一个新时期,开始展现一个绘画高潮。出现了一个闯劲十足而又不可不说的人,一个新的弄潮儿石涛。
人的命运十分奇怪,生在皇室不一定亨受皇家待遇,穷书生不一定一穷到底也会咸鱼翻身!石涛八大山人都是皇家后裔。石涛就含着金钥匙下生的朱明王朝靖江王之后。故石涛为证明自己是皇亲国戚还刻了一印:"靖江后人",及十世孙阿长等印。恐人不知自己显赫,如刘备自述:"吾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也",故有刘皇叔之称,因当时皇上按辈喊他叔,曹操当然就归到汉贼之中了。石虽皇亲却生于广西。后他的号"清湘老人"等证明他曾住在那里。
石涛虽为皇亲却生不逢时,出生仅三年,全国李自成起义,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攻陷北京,主子上吊煤山,大明帝亡,时1644年甲申三月。
他爹逃到桂林做监國,后下属不服反叛,击杀石涛爹,家族介散伙了?此时石涛仅六岁。又被内宫人护佑到武昌逃出一命。
生活落魄,与哥一齐出家为和尚,号为石涛。于是他坚绘画之念,十四岁画兰,画山水,天赋很好。
由于出家少不了云游,他跟兄长喝涛一齐游登黄鹤楼,荡舟岳阳湖,走湖广游江西,赏庐山,十几岁小孩子便遍游赣苏浙皖等地,观览江山胜迹,少不了感慨万千。
二十三岁时,石涛已是饱学之人,加之游历史拜了很多大师,如本月大师等,得到很好的开悟启迪。不再是呆呆傻和尚。尤其后拜宁波天童寺住持后,禅学精堪,且诗文大有长进。后师父得皇上接纳,进宫授课,石涛也文学大进,诗文更锐。虽禅学没有著称佛史,但留下了重重一笔!他受教于本月大师思想认知是多方面的,为绘画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可见,无师不行,有师不学也不行,此时他的兰花,山水画也是大有长劲。
本月大师发现石涛孺子可教,引起了大师对他书画艺术的关注。石涛夲人也有往此重点发展。于是想寻师访友,交流书画,切磋技艺。他第一站来到安微敬亭山,即那个"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那个地方,此寺为广教寺。
懂历史的会知明末清初微商发达,人才济济。这对石涛无疑是个好机会,年轻石涛不能恋爱却可恋画!此时他结交了山水道人,清四僧,金石考证家等一大批安微画派大家。
他在此住十几年,又结交了大他二十多岁的本月大师好友梅清。这是个黄山画派始祖,是个绝意仕途,书画精进,诗文精绝之人,以画黄山之绝之称。有多种技法技能留传于世。石涛得他真传,可说奠定了他后来画风多变,神出鬼没的底子。
后来研究石涛者认为,在石画中,特别早中期作品中总能看到梅清的影子。一代大家石涛真是好福气!
石涛的成功不仅善学,下苦功,还在于他善交际,这对他的学养事业发展十分重要。加之老师拨荐,书画名声日盛,造访结交他的人也多起来,与文人雅士交流也增厚了他的学识。
不行万里,不破万卷,书画难有神气!如一个人的气质一样,腹有诗书气自华。
他善交际又善行旅,五湖四海,名山大川都去践行,尤其黄山t十二峰九乎踏遍,真是搜尽奇峰打草稿。特别黄山云,松,石,瀑,令人叫绝,不亏黄山画派。后人多画黄山无人超越!
1680年闰八月,他告别十几年的宣城去了更繁华的金陵。住在天禧寺,一住又六年之久。因住一枝阁,便起名"枝下人""枝下叟"。故变是绝对,不变相对。一个和尚有他的自由,又有他的爱好,又无家庭儿女缠伴,所以一心书画,后又受石溪大师画作影响,技艺大进。后来才有二石之说。可惜石涛到金陵时,石溪已圆寂了,石溪也住天禧寺故石涛石见大师原创作品。
更为可喜的是石涛在金陵又结交了许多画坛名流,如金陵八大家之首的龚贤等人,山水画风对他影响很大。
1684年,石涛交往了新朝皇室一批人,得赏识,他为新朝也是前敌画了“《海宴河清图”》后世、认为做了二臣。其实已出家也无所谓了。在北京做客三年。来京时己年届五十矣,到了知天命之年。此时他的画己名远全国。借此他便览宫廷名画,技艺大进,眼界大开,为他以后我画我法,汪洋恣肆,不断创新,起了不可言说的用。
1692年,石涛沿大运河南迁至杨州定居,来没来济宁小住不可考。但我想,运河之都济宁,李白杜甫都曾久住,石涛不可能不住,只是没痕迹而己。定居杨州可惜没再出游直至去世?
人都有老,石涛不是石头,也老,到晚年他起各瞎尊者,零丁老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等,又多交名士富商卖画为生,看来生活较富裕。
石涛除画外,还是书画理论家,评论家,大多画家留画,他留了学著作,《画语录》就其中一本。他还是个赏石家,造园林不少,可见他多才多艺又精画人情世故。真可说是一名僧画痴,是中国山水画可大书特书之才。我想这才是中华文化史的瑰宝,很值得书画家们深入学习并践行石涛画论。
个人浅见,有失水平,读者见谅,吾一家之言耳。
2023,11,4翟卫东写于任城古楷园,时日为母亲苦日,无以为报,小文为勤劳之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