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知青岁月
作者:王跃进
时光荏苒,回首那段知青岁月,仿佛就在昨天。
一九七六年的九月九日,是全国人民最悲痛的日子;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
在同一年的九月二十一日,是我们广大知青下放南山的纪念日。
在奔赴南山之前,广大知青在县城剧团大厅,召开了一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动员大会。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我却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有好几位知青代表,都踊跃上台发言并立下誓言:“继承毛主席遗志,坚决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扎根南山永不动摇。”从此,我们下放南山,开启了漫长艰苦卓绝的知青生涯。
下放南山那几年,我曾和一位名叫项超英的知青战友很投缘,因我俩是一个系统的下乡知青,他与我颇好,并性格也很合得来,不管插队到哪个中队,我俩都一直在一起,从不分开过。
他是一位胖乎乎的矮个儿,常年穿一身褪了色的旧军装,左挎包右水壶,几乎是要继承和发扬他父亲在部队服兵役时期的光荣传统。知青战友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三八干部”。因他是随父亲从部队转业到的地方,他父亲转业至地方后,时任城步县税务局局长一职。
下放到南山的头一年,因为项超英是在城市里生活和长大。当了知青下乡后他什么都不会做。如砍担柴,便是挑了一担“喜鹊窝”酷似猴子一样的挑着,既吃力又特别丑陋,俗话称是挑“猴子担”。大家看了即好笑又鄙视和戏弄他,他也不会做饭。但他却很能吃苦并有韧劲,虚心请教牧场的老场员,或是早已会干农活的其他知青战友。由此以来,慢慢学会了做各种农活了,到了一年的年终决算,他的劳动日竟然是算高的。当然,决算时的收入相对也要多一些。
那时,也仅只有几毛钱一个的劳动日,收入甚微,整个知青生活却依然很清苦,一个月难得吃一餐猪肉,一般餐餐是萝卜、白菜、南瓜、冬瓜,说来说去也就是:“一卜两瓜”为主菜。一旦大风雪天来临,天寒地冻,道路结冰会被封锁,所有的物资都运送上不了南山。菜地里的萝卜、白菜及所有的蔬菜都被冻坏,那就只能是开一锅盐水汤泡饭吃了。
劳动的艰辛与生活之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我还记得有一年的一天,天色蒙蒙亮,我们就早早起床了,每人要备用好两把镰刀和做好午餐去黑山嶺割青草。一天下来,全身被汗水湿透了衣服,被茅草割破的双手鲜血直流不止,真让人疼痛难忍,并一直要坚持至一天的傍晚,或是要完成割几百斤青草的任务。而这一任务所等待我们的却不知要有多少个日子……所谓牧场放牧牛羊,割草或许将是漫长的劳动任务。
雄浑巍峨的黑山嶺,云雾缭绕,山峦起伏,草莽绵连,无不对它的敬畏和触目兴叹:
月夜金鸡报五更,
束担匆匆足早行。
巍巍横亘黑山嶺,
雾云浓湿风啸啸。
茫茫原野太凄凉,
寒风阵阵声声啸。
绵绵草青露雨珠,
春去何时倚虚幌。
又一年的农历十一月,我们知青集体出工垦荒。项超英不顾天寒地冻,脱鞋挽裤,撸起袖子就干起来。见他这样忘我的劳动精神和干劲,我对他肃然起敬,自愧不如。
初下乡至南山时,按系统分配,我们财贸系统男知青被安排至建家坪中队。当时,我被系统的领导封了个所谓的“官衔”,时任男知青组组长兼任团支部书记。我即要管理生产,又要抓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诸多事情,还要兼顾青年工作。
在我看来,项超英劳动积极,又能吃苦耐劳,学习和政治思想表现颇好,并积极向团组织靠拢。我把权利下放,便把管理生活的一摊子事情,全都交由他一人去负责,而他却不辜负我对他的信任与期望,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当时,我是很感激他给予我的分担,我也却自然轻松了很多。
为了改善知青食堂生活,一天一大清早,我就和项超英坐着手扶拖拉机去五团乡赶集。为了早点赶上车,我俩来不及吃早餐。因想要买到好的蔬菜或廉价东西,返回后又舍不得花钱去买一些吃的。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倒霉的是,我俩坐着拖拉机行至金南乡时,拖拉机偏却抛了锚。事已至止,我俩商量一致决定只好行走小路,说行就行,我俩便一口气跑了好几里山路。但天已近黑,我们却还是在南山脚下行走着。花费了好几个小时,好不容易爬至老山界的半界上。
而在这个时候,天色已很晚并漆黑一团,肚子也有点饥饿辘鹿的了,当时,我们身上没带任何可供我俩吃的,只是买了装在项超英黄挎包的一袋红辣椒,我俩便坐在老山界小路上的石梯上歇息。
此时,已是农历的九月天气了,秋风瑟瑟,寒气袭人。树林轻轻摇曳,秋风吹动着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我们的孤寂与辛酸。
项超英便说:“有辣椒哩,即充饥又能提神,一举两得,快点吃呀。”听他这么一说,我便拿了一个大一点的辣椒便吃了两囗,只感觉胃里面一阵翻江倒海,疼的我额头上冷汗直冒。可他一口气就吃了好几个,我从心底里佩服他。
我俩就是这样靠着辣椒充饥,烂泥水滩里的牛粪水解渴,我俩便翻越了老山界,昼夜兼程,一直至天亮,我俩才到达我们知青的小屋。
至今,每当我们回想起那段知青岁月而感慨万端:
老山界它陡又险,
天似穹庐盖四野。
回头望路闻风声,
举手可触白云朵。
双足登上老山界,
断山绝壁陡无数。
此中兼有上天梯,
红军曾翻老山界。
当年曾走红军路,
路途遥远知艰辛。
夏风炎热挥汗水,
秋风瑟瑟秋雨凉。
饥肠辘辘咕噜响,
夜半无眠到天明。
性情刚烈辣香浓,
高处俯瞰万里埃。
我们也真实地体会到了红军长征时期的艰辛与苦难。
一九七六年已将过去,快要到过春节了。 放假的第一天,我们去商店买了一些小塑料桶和卫生所弄到了一些盐水瓶子。天刚蒙蒙亮,项超英他们几个早早起床了,在本中队现买现挤的纯鲜牛奶,每人都购买了二三十多斤,(鲜奶很便宜的)带回去想让家里人尝个鲜。另是想炫耀一下自己,是从草原上买来的纯鲜牛奶,南山特产,别处是难以买得到的。
七六年的冬天,雪下得格外大,公路上结了厚厚的冰雪,从南山直至肖家庄(城步县县城郊区)车辆难以通行。
那天,项超英与他的伙伴们早早出发了,他们一出门就走老山界那条小路,说他们即熟悉路而且又近很多。但结冰路滑,尽管他们小心翼翼,还是不知摔了多少次跤,连滾带爬。肩膀上挑着的小塑料桶和盐水瓶子装的纯鲜牛奶,早被摔破已所剩无几。
行至半路上,项超英说他肚子不好需方便一下,并让结伴而行的知青战友们先走一步,他会立马赶上。然后,因风大天气太冷,他们却说边走边等。尔后,项超英却一直没有赶上他结伴而行的战友们,他只好独自一人在后面行走,他也就越走越远了。
此时,眼前的老山界的雪景格外迷人,老山界的冬天真是美不胜收,尤其是当大雪纷飞的时候,整个山脉仿佛是被一层薄薄的白纱所包裹着。积雪与崖畔悬挂的冰川千姿百态,晶莹的冰塔林,给人一种雄浑巍峨,冷峻圣洁的美感。山谷中树木的积雪,宛如姿态各异的雕塑,点缀着这片白色世界。圣洁无暇的雪山,背衬湛蓝的天空,朵朵雪白的云彩,轻盈地环绕在老山界的腰间,山间是一片浓绿林立各式各样的树林,亦幻亦梦,雄视人间。
尽管老山界雪景再美,他却无心去观赏,只是想尽快赶路,在天黑之前回到家里就好。
我和另三位知青战友是第二天清晨从南山启程。当我们行至汀坪时,已是下午三点多钟了。然后,竟然碰到项超英往回走,当时我凝惑地便问他为什么又倒转来了呢?
据他说,他往老山界小路下来行至金南乡岔道时,他便往广西芙蓉方向走并快已行至五团乡了,(五团乡是与广西芙蓉接壤交界之地)后经问了人家便告诉他说:“这位同志你走错了,应该是往汀坪方向走才对。”此后,他再又走汀坪方向,在爬上汶水界时误认为又是上南山了。盘山公路都很相似,难以分辨清楚,大脑容易糊涂,总是想越去分辨清楚就越是糊涂,越是糊涂就越是想去分辨清楚,就愈容易发生错觉。况且是城市里长大的他,从没爬过大山区的盘山公路。他说:“我已是赶了一天一夜的路,肚子已很饿也很累了。”我们便建议他返回汀坪旅社去挂号住个晚上,吃饱睡好养好精神,等到第二天再赶路吧。
此时的遇见项超英,他对我们的陈述。倒去倒来,他足足走了二天一夜才回到了县城的家里。正常情况八十多里路程,是一天能够走完的。
后来,听他母亲说是凌晨四点多钟才到的家。他母亲继续说:“已是下半夜了,只听到敲门声却无人接音,我去开门后,竟然认不出自己的儿子了。他黝黑的脸庞,饿了浑身没劲乏力说不出话来。顿时,我泪流不止,心痛自己的儿子实在是太苦了,苦不堪言呀……”他母亲这样慢慢陈述着。
这就是我们知青上山下乡南山创业的开端,艰辛历程还远在后头呢。尽管艰难困苦,但项超英的意志却非常坚韧,在艰苦的生活面前从没低过头。
按当时情况来说,他父亲是县税务局单位的一把手,而当年的社会风气,只要是握权在手,是完全可以走后门的,招工招干进县税务局单位工作的人大有人在。当年,此单位招工后,再送去读税务学校或去进修,之后再转税务干部的人也不在少数。
可他却没有,仍坚持在南山继续艰苦奋斗,磨炼自己的意志与品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实属难能可贵。
项超英这位知青战友,仅仅是我们广大下放南山知识青年,艰苦创业的一个缩影……
2023.10.28作于长沙中海.阅麓山
【作者简介】
王跃进,1958年1月17日出生,男,汉族,城步县儒林镇人。1976年9月21日上山下乡城步南山牧场四年多。1981年1月回城,在城步县石油公司工作,现已退休。代表作:散文《苗乡油站》湖南石油刊物出版散文《岩荔子树》描写和歌颂南山知青题材。及县、市报刊各种通讯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