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三馆 光彩夺目
文/刘孟领
为了提高孙女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她成为一个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趁今年暑假乘坐邢台市直达内丘的公交车,参观学习内丘县“邢窑三馆”——邢窑博物馆、邢窑遗址博物馆和邢瓷文化体验馆,分享这个国家AAAA级风景区名胜盛况。
闷热的天气,使人喘不过气来,竟高达40多度。汗水直流,身体油滑,衣衫湿透,正好挥动印有泉城邢台的折扇,一路顺风地来到了内丘县城西北部的邢窑三馆位置。
孙女问:“内丘窑,为什么叫邢窑呢?”
展牌说:“因内丘及其周边的古瓷生产处所,都是邢州(邢台旧称)管辖,故名邢窑。” 我们首先来到了邢窑遗址博物馆。沿着时光隧道走进去,好像来到了1500年前的古内丘,那些散落的瓷片,静静地躺在窑坑里,期待重新面世后诉说自己的使命。
在地下遗址现场,凉飕飕地,非常惬意,完全没有了伏天的味道儿。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见到了当年的窑场盛景——有一处,五座窑炉连为一体,并且可以相互升温烧制瓷器。我们知道,千年之前是以木柴作燃料,竟可使炉温高达1300度左右,这样,瓷器的质量才有保障,质地才会更坚硬,釉色才能更光洁。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力量!
讲解员娓娓介绍——“邢窑白瓷是唐代的文化使者,通过‘丝绸之路’,将邢台生产的瓷器,远销巴基斯坦、伊朗、叙利亚、埃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为我国创下了丰厚的国计民生资源收入,使邢台官窑闻名中外,可谓是秀外慧中,名利双收!”这时,游客报以热烈掌声,祝贺邢窑创汇增收!
讲解员说,你看那1500年前北朝时期的窑炉,现存的窑门、火膛、窑床、烟囱完整,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资料,证实了祖先的生产环境是何等的繁华兴盛,可以想象的到,古代内丘这个全国陶瓷贸易集散中心是何等的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物阜民丰,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尤其在大唐盛世,这里的一切都浸染着那个社会与时代风尚和气质,这才叫沉稳雄浑,自由开化,从容睿智。
这座博物馆,犹如一组白玉茶具静静地躺在一方碧水之中,独特的建筑造型让人眼前一亮。博物馆外型由七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碗形空间组成。在邢窑博物馆,通过丰富多彩的件件文物,通过现代丰富多彩的声、光、电手段,见证了这个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为一体的专业性主题陶瓷业绩场景。
邢窑博物馆收藏的三件镇馆之宝,令人称赞不已。
唐代“翰林款”白釉罐,质坚色白,釉色莹润,代表着唐代制瓷的最高水平;黄釉印花鸳鸯系扁壶,宽唇扁嘴,古朴可爱,通体黄釉细腻光亮,从器型、图案、纹饰、工艺来欣赏,可明显感受到外来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白釉黑彩鹅柄三足炉,鹅的头、颈、尾及三条腿,均为模具制成,然后,手工粘贴于这个三足炉身上,可以用这10个字概括——烧制精美,造型特别传神。 最后,我们来到了邢瓷文化体验馆。
邢瓷文化体验馆,采用北方的四合院形式,把我国传统的大体量建筑化整为零,在局部采用搭积木的形式,使整个建筑群落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体验馆展览区、工作区两大区域内,我们观摩了展厅、挖坯间、创作区、烧制工坊、公众体验区及附属功能区。
师傅边制作边说,咱邢窑的生产工艺极其复杂精彩。邢窑人从伐木到取土,从陶洗到练泥,从拉坯到雕琢,从施釉到入烧,从点火到开窑,每一道工序都得认认真真,绝不能马虎!我们的祖先,拿着木柴去烧土坯,摇身一变,竟然成为金宝玉器!史志书籍到处可见她——瓷土细腻,骨态坚硬;
制作精细,修胎工整;
釉质流润,釉色白净;
类银类雪,光照见影;
薄如纸张,明亮如镜;
瓷白如雪,击声如磐……
通过现场体验,现场参观,现场听讲,使我们对邢窑文化产业聚集区,认识深刻,终生难忘!
望着光辉灿烂的邢窑三馆,听着嘹亮雄壮的现场歌曲,忆着邢窑闻名中外的白瓷胜景,作为邢台人,我们真高兴!同时衷心祝福邢窑大放异彩! 作者简介:刘孟领,男,69岁,中共党员,河北邢名人,笔名孺子牛。本人自幼爱好文学,爱好书法艺术,爱好中华文化,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和文学写作技能大赛奖励,喜庆党的二十大活动中被命名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第七届“中华杯”全国诗书画印艺术作品大展荣获”特别金奖”,其作品常在纸媒和网络平台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