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之旅
作者/仇育富
点评:我的老乡仇育富写得一手好文章
文:袁德礼
我的盐城老乡作家仇育富写得一手好文章。我更读他新近出版的《斗龙港上船工》散文集,只因小时候,我也是在船上长大的。二人都是游泳健将。
微信上聊谈甚欢。今年四月份,9月份我带领沪上作家书画家教授王扣贞,刘俊国,袁世全来盐城大丰参加活动,仇育富老乡由于接待工作繁忙,倒没空深聊,甚憾。
昨天他发來游记散文,替他编个都市头条,让才让我有机会为他写下几行点评文字。
读仇育富先生的《大西北之旅》,正如作者所说是带着大家跟随他的文字也到大西北神游一趟。刚刚退休的仇育富便与家人一同去了一趟大西北,一路的欢乐和疲惫尽写在文字之中,以时间为顺序,真实而朴实,有好说好,不尽人意之处亦丝毫不避讳,所有的真情实感皆在他的文字中表达了出来。读他的游记也给想去大西北的人预先做了向导,包括各个景点的特点,包括气候,一点一滴都为你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他是江苏省盐城市作协会员,散文、诗歌、杂文随笔各类文章千篇以上,2022年出版散文集《斗龙河上的船工》,他是船民出生,以他的文字为我们叙述了那个年代中水上这个特殊的部落群体的艰辛生活以及今天水运事业的飞速发展,此书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水上文化的空白,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值得一读。
大西北之旅
仇育富
本篇文章也算不得是一篇游记,只是将这次大西北之旅如实再现,带着你跟着我的文字陪我一起神游。
早在6月份跟女儿一起带外孙去南京看儿童剧,其中就有一部展现敦煌的记录片,从那时候起女儿就开始筹划在国庆前后去一趟大西北,原本还以为只是说说,到了9月份还真的将火车票都订好了,接着便是计划着做出行的各种准备。这期间有许多犹虑,首先是有两颗牙疼痛发炎,前后疼了两个月,接着便是牙龈肿痛,临行前几天终于缓解了。最担心的还是老腰,出行前十天左右便觉得腰又有点不舒服了。9月26日临行前的一天还在腹泻,行李已收好,不论身体如何都要成行了。听说大西北白天与黑夜的温差大,最低气温只有3、4度,就准备了冬天的衣服,出门在外千万别冻坏了。衣服带得多,3只旅行箱,加上3只大包,看上去倒像是在搬家了。
一、坐上火车开启旅程
27日下午6点,我们坐上了扬州至兰州的火车。这是一趟绿皮火车,不同于高铁,我们三大一小正好包了一间卧铺,她们娘儿俩睡下床,我一个人睡上床,另一张空床正好放行李。外孙兴奋地在床的上下来回折腾着,床与床之间不算宽,他正好一跳就能到达对面。
抽烟的人自有自己的小心思,六月份坐高铁听女儿说高铁上没有可以抽烟的地方,哪怕是躲在卫生间抽也会触发警报器,如果仅仅是为了抽烟而落得那种结果真是太丢人了。我还专门研究了各个站点停留的时间,可以趁着这个时间下车过把瘾。晚饭后上卫生间时看到有一个人在附近抽烟,再一看车厢上竟然贴着“吸烟处”的字样,还有一个可以抽出的烟灰容器,便长舒了一口气,坐这趟26小时的火车如果没有抽烟的地方岂不是等于出来戒烟了。
夜幕降临,火车一路向西北疾驶,一时难以适应火车的震动,一夜迷迷糊糊。胆小的人肯定是睡不好的,那火车动不动就触动一下,让人顿时就会心生紧张,以为遇到了什么突发情况,但习惯了这样的动作之后也就见怪不怪了。
早上到餐厅吃完早饭停三门峡站十多分钟,气温已降至15度。丘陵地带到处是黄土高低不一的坡,没有石头,全是土山,地广人稀,山很矮,应该算是丘陵地带,路边的房屋以平房为主,楼房很少,有以土坡挖洞而居,应该就是所谓的窑洞了。天气阴,无雨,车人温度适宜,不冷不热。一切都以慢节奏为主。几个小孩聚在一起嘻闹,增添了车厢里的人气。
小时候偶尔坐汽车,那飞驰的车与窗外的景色一闪而过的景象最让人必潮澎拜,心绪会跟着那飞驰的节奏在飞扬。透过车窗看到外面的山銮叠嶂,烟雨缭绕,心情也随之飞向了大西北。雨天是思念的天气,那些人和事都在烟雨中在眼前闪现。人在旅途中尽享休闲时光,放松身心,只是缺一路的知己话语,少一程贴心的情话。
二、到达大西北
28日晚七点四十火车到达兰州站,列车员说火车早点了,到达时间应该在八点。我们拖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箱出站,来接我们的旅行社车辆还在55公里外的高速上,兰州站车辆显然是难以进出,为了方便上车,我们拖着行李箱出了车站,尽量往车辆不算多的街道上跑。外面已下起零星小雨,我们大约走出了两三里地,来到一处公交站台,坐下来等待。离开故土的饮食差异,觉得胃有点不适,便找了家药店买了瓶雷尼替丁胶囊,降一下胃酸。
九点多终于等来了专门负责我们旅程的小车驾驶员,来人是四十来岁的西北汉子,他自我介绍已在这条旅游路线上跑了7年了。上了车,我们还要开近三小时左右的车赶往西宁,在那里签署旅游协议,然后住下来,29日一早赶往我们旅游的首站-----茶卡盐湖。
告别人流匆匆的兰州城,我们披着夜色疾驰在四面是高山的高速上,一会上坡一会下坡,一会儿又穿越隧道,一会向左一会向右,走了一段时间司机告之:我们已进入青海境内。外孙开始还有点兴奋,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直到12点多才到达宾馆,签署了旅游协议便住下了。
三、第一站旅游景点茶卡盐湖
早上起来觉得外面的气温还真的有点冷,预先把准备好的厚衣服穿上身。七点多钟天还没见大亮,我们坐上车驶往茶卡盐湖。一路看到许多小山头都有蒙古人的用石块堆成的像小山一样的标志,司机告诉我们,那是蒙古人的金幡,据说那是一种用来代表敖包的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也是蒙古人民所认为的神灵的住所,只要是看到这种标志我们就知道到了蒙古人的地盘了。一路上有不少的小山坡上有漫山遍野放养的山羊,还有很长的距离是戈壁滩。青海这些高原地带有许多湖泊,多数都是盐湖,这里在亿万年前还是海洋,由于地壳的隆起成了高原,也有一些淡水湖,有淡水的地方便有绿洲,便有城镇,便有人气,而数百公里的戈壁滩则显得没有人烟。
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夫人开始出现高反,而我则一点没有反应,外孙更是一直很活跃,动不动就在我后面把我把来枕头的气垫放了气,看上去一点也没什么高反。
将近11点钟赶到茶卡盐湖镇,先吃了午饭,然后由司机去买票,他将进入景区的一些注意事项和流程都告诉我们。昨晚他开车开了西宁-兰州一个来回,早上又起得早,一直开到现在的车,我们让他赶紧休息一下,开了这么远的路程也没睡几个小时,我们结束后还得赶往下一处景点,得让他有个好的精神状态。
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州乌兰县茶卡镇,海拔3059米,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四周雪山环绕,平静的湖面像镜子一样,反射着美丽的令人陶醉的天空景色,被誉为“中国的天空之镜”,漫步湖面如行走云端之上,水映天,天接地,人在湖间走,宛如画中游。
午前温度很低,约12度,下午近两点钟我们乘座盐湖景区免费大巴到达湖边,改乘观光小火车,检票小姐查验我的身份证,友情提示我是免费观光的。坐了十多里路的小火车来到可供游人观光的最佳地点,租了鞋套,涉水进入盐湖,水只露过脚面,脚下都是坚硬的盐粒,这是大自然的赐予,取之不尽,盐挖出两三年后地下水又会结晶成盐,仅此一处的湖盐可供全国人民吃上近百年之久。盐湖此时的温度显示是18度,但也只能穿短袖,太阳与盐湖相互映衬很是刺眼,不远处的祁连山脉像一条卧龙守护在湖边,上面有前一天刚下的雪在山顶己形成雪线。早上从西宁出发穿的衣服不少,这时候在阳光的照射下已显得很热了。
茶卡盐湖的景色很美,难怪这里会吸引那么多的游人来此打卡。在湖中拍照水天一色,天然的蓝色背景一尘不染,拍照打卡是此行的证明,任意挑选一个镜头都能拍出非常漂亮的背景,不愧为“天空之镜”,女儿请人家专业摄影的人拍了几百元的照片,我们穿着租来的鞋套进入水只有脚面深的盐湖中选择拍照的位置,外孙在水中很兴奋,我们用手机拍了些照片,留下了在茶卡盐湖的最美留影。三点过后温度开始升高,尽管只有十多度,但已相当于我们家的二十多度气温了,我们马不停蹄地追逐美景,已觉很疲惫。
四点多我们坐小火车、大巴返回,坐上车赶往下一个目的地一一德令哈。
八点左右到达德令哈,今晚已是中秋,从家里朋友圈得知天气阴,不能赏月,而我们在这儿却能看到天上圆圆的月亮。但我们已无心赏月,一天的疲劳下来只希望能早点休息,以便明天的旅游能有个好的精神状态。
晚饭后我们从饭店回宾馆,走到门口女儿忽然发现包不在了,再一想是丢在了饭店,我和她一路小跑奔到饭店,走到我们原来的坐位上,空空如也,再一想,之前我们换过座位,幸好包还在,里面也只有10块钱现金,但其他证件都是出门必须的,没了证件连回家都成了麻烦。拿到包的那一刻我才感觉到大西北的治安现在跟我们家乡是一样的安全,这里的人们生活井井有条,人的性格也很好相处,你如果是想问路,他们一定会很真诚地告诉你最佳的路线。
这次的教训留给我们很深的印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了又要小心。
四、到达大柴旦上的翡翠湖
9月30日一早从德令哈开车40公里前往翡翠湖,一路荒无人烟,高原山丘多,无雨少水,土都为盐碱地,长不起来庄稼,不具备生存条件,但路上还是有疾驶小各种小车前往翡翠湖、大柴旦观光。途经淡水湖可鲁克湖、咸水湖小柴旦湖,沿途已见丹霞地貌。
翡翠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政区大柴旦镇境内,是大柴旦丝绸之路上的新驿站,有独特的高原盐湖风貌,属硫酸镁亚型盐湖,面积15平方公里,它由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湖泊组成,湖水颜色因矿物质含量不同而呈现出深绿、浅绿、翠绿、蓝绿等不同颜色,宛如一块块翡翠散落在大地上,因此得名“翡翠湖”。翡翠湖的湖水清澈见底,宛如镜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和远处的雪山。如今它正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成为大柴旦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
这回在景区内我们没坐小火车,而是步行到盐湖深处,来到了被称之为翡翠的胜境,在刻有"翡翠湖"的石碑前拍照留念,又寻得几处理想的取景之处各自留下这次长途奔波后的心灵放松之地的留念,我则选择了以大山和盐湖为背景,如此会显得视野更宽阔,画面的背景以淡篮为主。此时的天气甚好,阳光灿烂,这里的海拔高度3190米,夫人吃了药已不再有高反。早上的温度只有十多度,有点凉,接近中午的时间温度开始上升,
青海省是个神秘的高原省份,以其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吸引着无数旅行者。翡翠湖无疑是最为迷人的景点,位于柴达木盆地,背靠昆仑山脉,面临可鲁克湖,这是一处隐藏在盆地中的人间仙境,静静地躺在高原的深处。不远处群山环绕,湖的四周空旷而辽阔,极目远眺,高原的风轻拂而来,你定然会有种在这里定居的冲动。
微风将天上的白云轻轻推动,天高云淡,除满山遍野的绵羊和偶尔见到一些数量极少的马、骆驼,就再也没有其他生物了。越往北起是荒无人烟,高原以盐碱地为主,但交通却早已将这些地方连通了起来,只要你愿意便可带你到四面八方、天南地北。
出了翡翠湖,吃了午饭,我们便再次启程奔赴340多公里外的敦煌。
途经一座高山,看路牌得知是当今山,查了一下此地的海拔达3800米,但我们还都没有高反。当金山口以西是阿尔金山,以东是祁连山。越过的当金山口,就算进入青海了,视线豁然开阔,一条望不到头的路笔直指向盆地中央,路两边的电线杆和光缆沟使公路的视觉效果拓宽了20倍。这里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界处,一路上人迹罕见,飞鸟不驻。途经阿尔金隧道,隧道全长7500米之多,另一段略短,接着便是69公里的下坡路段,从阿尔金海拔3699米到海拔1200米,一路车速都不快,路边随处可以应急高坡,那是为了在连续下坡的过程中防止车辆失控而设置的求生措施。到达阿克塞时海拔已降至1500米,直到这时才发现耳朵有些不对劲,司机说这是短时间从高海拔下降的气压差造成的,时间不长便可恢复正常。原来我对高原反应没有过体会,这次也总算是体会到了高原确实是会有些反应的了,好在这个过程时间不长,也没太多的不适。
五、在敦煌过国庆
下午四点进入敦煌境内,司机介绍说这里的气温不冷,目前温度在20度以上,白天和夜间的温差也不算大,是比较舒适的温度,而且这里的海拔也不高,饮食也很丰富。我们将在这里住两个晚上。
按照预先的计划我们赶在下午五点十分到达敦煌博物馆,这样我们就能在博物馆关门之前进去参观一小时了,女儿调到地方上的博物馆了,因而她对敦煌博物馆自然是很感兴趣,将考察博物馆当成了一个使命。这里有许多窟中没有的宝贝,都是为了对文物进行更好地保护。单是在这里匆匆看上一眼显然是时间上不够,即使是去了莫高窟中看了之后也还得回家补上好多的课,权当是先行热身吧。
博物馆预热完毕我们来到了“又见敦煌”,在馆外吃了点当地的小吃便进去看敦煌艺术片,时长70分钟的人工与影像相结合、全景360度与天上地下飞天女神与多种艺术融合的视觉享受,318一张的门票物超所值。
9点回到酒店,同样是利用国庆假期来敦煌旅游的大丰文旅局剧目室主任陈乐美也跟我们住在同一酒店,异地相遇自然是喜不自禁,坐聊一会后他先去休息,明天也就是国庆节了,我们去莫高窟,他们去张掖。
10月1日是国庆74周年,八点半出发去乐动敦煌看影片,人山人海,还好不需要我们排队去买票,由司机兼导游帮我们买了票,此时几百名游客被这里的工作人员劝说着聚拢在一起,围成一个大圈子,各自手里拿着有五星的小红旗,原来他们在这里录制国庆节目。时间不长活动结束,我们跟着人群按次序排队进场。影片的内容都与莫高窟有关联,这是他们宣传敦煌莫高窟的一个系列。看完影片之后我们坐上了去莫高窟的大巴。
莫高窟坐落在一处山脚下,这里因何能开凿洞窟?因为亿万年前地壳运动后留下了海底的沉积盐堆积成山,在这样的山下开凿洞窟不会造成瘫塌,开凿一点不易变形,墙面上再加以处理就能进行绘画了。早期这里的绘画是敦煌城内的旺族来此开凿洞窟,并在洞体内的墙壁上为自己的家族绘画,以后便形成了一种时尚,全国的绘画大师们以来敦煌绘画而荣幸,这里集中了最好的画师,历经数个朝代的变迁,也历经了战火的考验,更有强盗们巧取豪夺,将他们的所谓文明建立在我华夏子孙心灵的创伤之上,至今思来仍有阵阵隐痛。今天来此参观的人常常是人满为患,敦煌这块文化宝地已成为国人心目中的文化圣地,自然也成了旅游者跟风之地。其实我认为来这里旅游并没有什么价值,也不过就是图一个热闹而已,没有一定的文化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那么多人跟风来此造成了敦煌莫高窟巨大的压力,也对里面的文物带来了可能就是毁灭性的灾难,而这些隐患将会在数年之后会得到验证。旅游,一方面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方面又要注重文物保护,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只有舍弃其一才能保证另一方的长久。
莫高窟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前后有千年历史,在过往的历史朝代中一直开凿不息,一直到5代宋初期间,海上贸易之路新生,莫高窟的开凿也止于元代,明朝嘉靖帝,封闭嘉峪关,沙州民众内迁,敦煌莫高窟进入了凋零的时期。而这座宝藏,历经尘风,在20世纪初将重新被世人所知,中国,古印度古希腊中亚文明,4种古老的旋律在这里汇成了千古绝唱,无数虔诚的心,曾踏上这条路途,超生这一片荒芜当中的精神家园。它历经战火的纷飞,念佛的萧条,奇迹般地留存至今。
排队跟着讲解员参观了8个湖窟,了解了自秦代、隋朝(这个朝代总计只有37年)到唐宋元明清各朝代敦煌壁画的演变及修复过程,建国后被国家加以保护性的修复,这其中的历史恰似一部中华发展史,其中因当地居民无知、侵略者的强盗行径无不令人痛婉不已,各朝各代及西域从各自的审美、绘画、着色技术出发又无不打上了他们自己的烙印,他们立足于自己的立场将各自的艺术观念注入进了绘画,也反映了各个历史朝代的文明与进步程度,现存至今的原作少之甚少,尤其是藏经更是损失惨重,几万部藏经全部被列强洗劫一空,一部敦煌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这些在我们离开莫高窟又观看了全景舞台剧后更是加深了了解。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因有人将他们美丽的肖像永留敦煌而引以为豪,谁知黄砂淹没了许多历史故事,更多的则流向了海外,祖先们在地下发出了呐喊,保护敦煌,保护中华文明便成为我辈及后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敦煌除了到处是游人以外,并没有能认真仔细地去看到莫高窟内的绘画文化和其中的绘画故事,这些只能在日后进行补课了,由于游客过多,人总是要吃饭的,进了一家餐厅,每人88元一份,可选择吃饭,也可选择面条,都是这个价,成本不会超过10块钱,要不你就选择方便面或其他面包类的食物进行充饥,这几乎已成了中国特有的国情,凡在旅游胜地都会客客气气地宰了你无话可说,这也给我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
对我来说,旅游不单纯是游玩,更重要的是一次文化之旅,之所以选择大西北,还是因为敦煌,因为莫高窟,因为那些几乎失传了的中华瑰宝。在南京观看有关敦煌的介绍,由此萌动的大西北文化之旅,再从乐动敦煌的全景剧及莫高窟里面的一幅幅历史故事,一座座穿越历史的雕像,一段段讲解员对壁画的解说,我只是初步对敦煌的文化产生好奇和敬畏,也由此感受到文化可伴随历史而得到永生,对我来说,从事文化写作与研究并非只为个人爱好,更有一种责任,同时也能为子孙后人留下点精神财富。
六、国庆夜晚误撞万人演唱会现场
从莫高窟回头我们又看了场有关敦煌的剧目,看完之后我们又驱车前往鸣沙山月牙泉。在离景点几公里处便出现了拥堵,我们提前下车步行。此时外面气温很高,大西北的天气一般在下午四点左右的温度是最高的,路边有很多店铺,有卖水果的,有专门帮游客拍照的,女儿跟人家谈好拍照的价钱便坐等化妆,我们则买了哈蜜瓜吃,哈蜜瓜是这里的特产,便宜得很, 小外孙几乎一直吃了没停,特喜爱吃。
一直到六点左右女儿才化好妆,我们排队刷身份证进景区,然后坐上景区内的大巴车到鸣沙山脚下,我们没有租鞋套,直接就上了沙山,女儿在拍照片,我带着小外孙玩沙子,这是他在家就向往的一个快乐项目,他玩得很开心。等女儿照片拍好了太阳也下山了,原计划在鸣沙山上看日落的计划不能实现了。不远处仍有几百只骆驼还在驼着游客往山上去,鸣沙山上人越聚越多,我们便往那边走去,看到一条人工整理出来的滑道,有人在从上往下滑行,女儿想去帮宝宝买票滑沙,却被告之小孩不可以参与这个项目,怕小孩子向下滑行不好控制会出现危险。于是我们便往山上深一脚浅一脚地爬去,但只上了不过二三十米的路程便上不去了,整座鸣沙山的这半边已坐满了上万人,天已大黑,山上游客的手机发出的亮光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还不时伴有阵阵呐喊声,再往山下一看,山下有块牌子,上面写着”万人星空演唱会”,难怪会有这么多人,再一想,哦,今天是国庆啊,敦煌用这样的方式来搞一个露天的国庆晚会,但我们还没吃晚饭,还得赶回酒店,从这里下山要坐大巴到景区出口,还得等司机来接我们。但现在下山已是很不容易了,还不断地有人流在往山上走。我们找准了机会跑到另一侧,顺着下山的人流才得以如愿。
到了山下我们排队坐上了回景区出口的位置,刚下车,便发现在我们前面不远处有上百架无人机,女儿惊呼:“哇,今晚我们能看到无人机表演了,我们虽说看不到万人演唱会那样的场景,但他们也没机会看到无人机表演了。”无人机表演肯定不会去干扰看演唱的人,于是便选择在景区的出口处表演,驻足在这里观看的人也只有十多个跟我们一样刚下车的游客,我们带着小外孙看了近半小时的无人机表演,便往出口处跑。晚上天有点凉了,不过还好,温差并不是很大。我们跑到那一排店铺找到帮女儿拍照的店,把租来的服装送还,便在路边等司机来接我们。折腾了一整天,这时候我们才觉得已经是很疲劳了。
后来我们回到大丰跟家人在一起时,家人说看到我们朋友圈发的敦煌万人演唱会,那天的视频已经上了热搜,回想起国庆夜晚在鸣沙山上无数手持五星小红旗的手在挥动着,数十面五星红旗分布在各个角落,正面半山腰则有一面几十米长宽的巨幅五星红旗被上百双手拉展开,山下的高音喇叭里秦响了国歌,万人齐声高歌,场面甚为震撼。敦煌不仅是一座文化之城,敦煌人民和来自祖国各地的游客还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我很庆幸今年的国庆在敦煌度过,如此盛大的艺术晩会又恰恰被我撞上。
不仅仅赶上了万人星空演唱会,看到了鸣沙山人万人齐声高唱国歌的盛景,我们坐上大巴回到景区时又赶上了无人机表演,那变换了几十种不同造型的画面让人惊叹不己,当无人机组成"祖国万岁"的字样时再一次让我震撼无比。
七、奔赴张掖看丹霞地貌
10月2日,我们告别了敦煌,这是我们大西北的主要旅游地,告别这里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行程已进入了尾声,最后一站便是张掖。
车子一路前行,还有700公里的行程,这是我们此次旅途中行程最长的一段,我们只要下午赶到那儿就行了,时间并不显得紧张。一路上我们途经两处景点,一是戈壁滩上的“大漠之子”,这是一个巨型的孩子塑像,长15米,高4.3米,宽9米,这个睡熟了的孩子双眼紧闭,孤独地躺在荒漠中沉睡,远远看上去便会让人觉得有些心疼,会顿生一种怜爱之情,游人开车经过此地都会下来拍照打卡。据说这尊塑像是在提醒人们要懂得珍惜我们的土地,合理利用,不要任意利用,善待自己的家园,实现与自然的和平共存。二是“汉武大帝”雕像,令人震撼,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衔接。汉武帝的功业有一部分是与这里有关,他从这里派使者出使西域,换来边境太平,对中国历史进程和后来西汉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汉武大帝刘彻雕像在河西走廊的建成,对人们更加贴切地了解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这两处景点都下来拍照打卡,也不枉来此一趟。
再往前走,经过一个简易的服务区,下来稍事休息。这个服务区都是些做生意的店铺,哈密瓜很便宜,10块钱5只,也很好吃,但哈密瓜不是用来赚钱的,真正用来赚钱的是店里的其他商品。好客的店老板将哈密瓜切成块,热情地招呼来店的游客。除了免费品尝哈密瓜,还有热的骆驼奶,这儿的奶制品正宗,可以现场购买后免费快递,人还没到家包裹就先到家了。我们买了两千多元的商品,都是奶制品,是这里的特色,质量是值得相信的,临走又跟人家要了两只哈密瓜,因为小外孙尤其喜爱吃。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嘉峪关,关城是明代万里长城西段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溢口。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从初建到铸成一组完整的官驿,经过了168年。从1372年至1539年,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官驿中最雄险的一座,至今保存完整。我们在这里吃了午饭,然后在关城边上走了一圈,拍了照,以示来过。
下午五点后我们到达旅程最后一站------祁连山脉北漉的张掖,这里是世界地质公园,因七彩丹霞地貌而闻名中外,每年都有来自国内外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观景。我们坐大巴深入景区的七彩丹霞腹地,周边山地的色彩在夕阳的映照下引得游客纷纷掏出手机寻找最佳景致,更有不满足于此的游客不惜多花上点钱骑着骆驼,在导致指引的专门路线上骑驼观景,还有三只热气球上每次能坐上三四个人。这里跟敦煌一样有直升飞机,花上几千元在空中围着景区饱览丹霞地貌全景。这个对我们来说一是舍不得花钱这么多,二是没坐过飞机,恐高,更不要说要从上面往下看风景了,不是享受,而是受罪了。热气球没那么贵,一次也只不过升高30米左右观看10分钟,花费几十元。我们只是随着人流沿着人工搭建的木桥脚不沾地游览了一遍,直至天黑,夕阳下手丹霞地貌别有一番风情,夕阳隐退,山上山下闪烁着无数只手机的亮光,热气球的火光将整个球内印得通红,如一只巨大的彩色蛋悬浮在半空,引得游客纷纷掏出手机抢拍这一难得碰到的美丽瞬间。
景区有标语:保护丹霞地貌,请勿随意践踏。保护区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在几个最佳观景点都恰到好处地修建了山上山下的本质栈桥,很好地保证了地貌的完整性,不至于遭到人为践踏和损坏。景区游人甚多,估计每天来往游客不少于10多万人。
晚上我们下塌在丹霞口富安门民俗客栈,这坐文旅小镇设置了如城堡一样的文创街,为往来游客食宿提供了食宿方便。
这里的夜是宁静的,听不到鸟语虫鸣,入夜后连车辆的声响都很稀少。我们所住的民俗看似简陋,在我们认为却是胜过星级酒店。
八、回西宁坐高铁奔赴兰州
早起时终于听得数十只麻雀的叫唤,这是进入大西北第一次见到空中的精灵,为此次旅程带来了生机。早上七点天刚放亮,我们已习惯了按需要或早或迟起床。清晨的张掖文旅小镇显得特别的宁静,这里没有早起的大妈们跳广场舞,也没有见到一个晨练的人,跟南方的热闹清晨有着很大的区别。
10月3日,从张掖到西宁,全程340公里,穿越祁连山大峡谷,山势陡峭,一路风景,许多藏民在各个山头用碎石堆积的金幡挂着彩带让人感觉己身置异域,两边山坡有藏民放养的山羊、牦牛。进入大峡谷后一路下行,至祁连小镇停车休整,自来水洗手时觉得有刺骨的寒冷,这里的自来水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我们在这里吃了午饭又出发,下午二点至西宁,结束旅行社专车接送的全部行程,与司机兼导游告别。这时候我们才发现时间真的很快,几天的旅游尽管很累,时间很赶,跟司机分手的那一刻也有些依依不舍。
三点半坐高铁回兰州,从兰州高铁站打车至火车站,与当地司机交流,感觉兰州人好客、厚道、诚实,聊及兰州的地势、交通、回民,司机一路有问必答。
晚上下榻格林豪泰酒店,安排好房间我们放下行李便轻装出去,兴致勃勃打车去兰州小吃一条街,品赏兰州舌尖上的文化。这里大多经营小吃的都是回民、新疆人、西藏人,其中不乏有许多网红美食,还有被"舌尖上的中国"报到过的各种美食。这里一条狭长的小吃街人满为患,尽量拥挤异常却听不到一声吵闹和一点纠纷,秩序井然,按照右行的规则自觉形成一正一反两股人流,商人与食客间公平交易、你情我愿,呈现出的是一片盛世祥和。我们找了一张空桌坐下来,先后来了几拔人,其中有一对年轻夫妻带着个孩子,点了碗汤水食品,顺手就推给我们:“给你们吃吧 ,我们吃不来,不吃也浪费了。”不管吃不吃,人家推过来就顺口道一声谢谢。来这条街上吃的人一 般都不会讲价钱,都是慕名而来,满足一下舌尖上的滋味。
吃饱喝足后我们步行近2公里来到兰州黄河大铁桥,这里是游客必来兰州的打卡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最早期的黄河文化是因为我们的先民们依河而居,逐渐发展了沿河诸多城市,后因战争致中原地区大批人口向南迁移,史称"南渡",凡此三次,留下一段屈辱的民族史。
兰州黄河铁桥建于清光绪34年,桥长233.5米,总宽8.36米。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整个西北地区第一座引进外国技术建造的桥梁,铁桥的建成一举结束了黄河上游千百年来没有永久性桥梁通行的历史,使黄河上游第一次出现了天堑顿成通途的壮观景象。最初的铁桥是桔红色的,抗战期间鬼子毫无疑问将铁桥作为第一目标。为了保护铁桥,人们不得不将铁桥的颜色由原来的桔红色改成银灰色,所幸的是,至抗战结束铁桥保留完好。
黄河大铁桥两岸来此观夜景的人流数万人,将这座城市的夜生活推向又一高潮。挤在人流中领略黄河英姿,第一次直面黄河,此段水流缓和,却同样令人敬畏。对岸有,名为玉佛山,山上有寺庙,名为玉佛寺,我们步行过铁桥来到玉佛山脚下稍事休息,然后来到路边打车,见100辆以上的车都标了“有客”,半小时后才打到一辆空车回宾馆。兰州出租业火爆,在与出租司机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这是因为兰州交通部门的管理有方,而且价格很便宜,这座城市很拥堵,出租车生意也都不错,干这个行业勉强可养活一家。
至此,整个大西北之行结束,明天将坐上回程的列车。
九、大西北,我还会再来
在大西北五天的时间每天都在路上,一个景区匆匆打卡、拍照便驱车赶往下一个计划中的景区,景区与景区间最少也在200多公里,最长的700多公里,平均每天开车千里左右,5天的行程数千里,尽管疲劳,但收获满满。西北边陲贫脊、干旱少雨,地质以盐碱为主,经常是穿行在数百里的无人区和大山之中,很难看到有庄稼之地,进入大西北没看到天上一只飞鸟,夜晩即使入驻民宿也听不到一只秋虫鸣叫,但西北民风朴实,治安比想象中要好。这里的特产就是各种乳制品、瓜果、牛羊肉,饭菜的口感也还适合南方人的口味,吃住行都让人感到较为满意,我们作为沿海地区的人在这里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北方的景区火爆程度令人吃惊,在鸣沙山看到的供游客上山观景的骆驼就有千头以上,每个景区的大巴车少则几十辆,多则达百辆以上,往来不息,游客更是数不胜数,好在北方地广人稀,景区面积都很大,而且秩序管理井然有序,宰客现象极少。在茶卡盐湖进入景区时工作人员专门查看了我的身份证,并友善地告之我:“60岁以上可免门票”,让人心中觉得温暖,从这一点看来北方景区可让人放心游玩。
但从整个旅游的过程来看,还是挺累人的,主要是景点分散,往来都是数百里,景点也是来去匆匆,特别是在敦煌,短时间也只能是走马观花,许多看不到的知识点还得回来补课,如果再多留一点时间也不现实,原因就是游客太多,每次都不会随各人的意愿随意观看。如果在一个景点住上几天的时间那就不一样了,所以,真正的旅游我还是羡慕古人,他们靠步行或坐骑驴马游历大好河山,尽管条件简陋、风餐露宿,但他们却能看出其中的核心内容,于是才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才有了“横看成林侧成峰”、才有了“山色空蒙雨亦奇”、才有了“夜半钟声到客船”等诸多亲眼所见的感悟。
在回程的火车上躺在卧铺上休整,几天马不停蹄地追逐风景,劳累着并快乐兴奋着。回家的路越来越近,一周的时间充实,节奏很快,一改以往的生活习惯,身体正常各方正确,精力仍不感觉透支,闭目回顾这一周的行程,焦点还是敦煌印象深刻,因为那是一种文化的提升,觉得腹中知识甚少,敦煌这堂课回去一定得补上。
收获最大的应该还数小外孙,此行他见识了好多,也增长了好多知识,相信他回家后会跟他们幼儿园的小伙伴们有吹牛的资本了。
人这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敦煌,看看莫高窟的信仰,看看沙与泉的两厢厮守,看看玉门关的春风不度,看看曾经的汉唐,看看如翡翠一样的盐湖和天空之镜。
敦煌,大西北,我还会再来的。
仇育富,盐城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斗龙河上的船工》。出生于船民,致力于填补国内水上文化空白而努力,有文章被选入中学阅读与写作,成为中考及高考范文。2023年二季度被评为爱岗敬业类“大丰好人”。
编辑袁德礼简历:
袁德礼:1954年生于上海。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糸。40年來,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过上万篇各类作品。先后出版过《百位老总谈人生》《女儿袁靓》《记者写天下》《袁德礼小说散文集》等书稿,累计1600万文字。作者曾在建筑与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社、城市导报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德礼传媒(国企)法人。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校对:十一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