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峪 峡
爱恨交加的玩意说的是塑料制品,它方便使用和携带,外观好看,因而爱;但是它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构成威胁,因而恨。权衡其利弊,并非喜忧参半,恨远远大于爱!
这个老生常谈的内容,却是个触目惊心的话题。我读到一篇短文,里面说到21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就是塑料袋,我一开始感觉很吃惊,看完文章,很是认同,于是陷入深思。

上面这个图,左边是绿色的回忆,右边是白色的污染。
随着科技的发展,质优价廉的塑料制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大量农用薄膜、包装袋、垃圾桶、一次性筷子、餐盒、塑料袋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更给环境带来危害,使环境付出了严重的代价。因为这些塑料袋往往上百年也难以自然降解,如果燃烧这些废弃塑料可产生二恶英,一旦吸入人体极难被排出,当体内的二恶英达到一定含量后就会引起分娩异常、雄性雌性化等一系列疾病……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谈环境污染,我不是专家,没有什么理论,但身边的许多现象、许多数据让人触目惊心:
现象一,购物袋用过了只要没破完全可以重复使用,起码可以装垃圾啊,可许多人却把它扔掉,又去买垃圾袋,又费钱又污染环境,费钱小事,可污染环境绝非小事、细思极恐。
现象二,饭店吃饭剩菜打包是一个好的风气,本意是为了节约,粒粒皆辛苦,不能浪费。然而,我们以前把饭店剩菜带回家都是自带器皿,可现在人们却怕麻烦图方便,都用塑料餐盒和塑料袋,而且为了防止汤汁外溢,往往要在餐盒外面套几层塑料袋,到后来,这么多污染上油渍的塑料盒塑料袋都被扔进了垃圾桶,此举看似小事,却是人类自我毁灭、殃及子孙后代的大事,是恶小而为。
现象三,外卖兴起也是一个大的污染源。那些刚刚出锅的食物放入塑料餐盒或者是塑料袋会对塑料制品造成刺激,从而释放出大量的微塑料进入人体。而且商家为了控制成本,会去买一些质量不过关的一次性塑料盒,无疑会加大对身体的危害,如果进入微波炉加热则危害更大,要知道绝大多数塑料袋是不可以进微波炉加热的。
现象四,在城市、旅游区、水体和道路旁散落丢弃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破坏市容和景观,造成“视觉污染”,也破坏人们游山玩水的好心情。
牵手绿色环保,远离白色污染,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因此,解决“白色污染”问题,需要建立多管齐下、多元治理的模式,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现在一次性塑料制品泛滥成灾,商品过度包装,里三层外三层,食品袋、垃圾袋、快餐盒盛行,旅游路上、菜市场里,垃圾站里,白色污染太严重了,对此我们绝不能视而不见、麻木不仁。
回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走亲访友携带物品普遍用布包袱,往胳膊上一搭,既轻盈又好看;买米买面用布口袋,买菜都用菜篮子,如果要买豆腐、猪血、凉粉、鸡蛋什么的就带一个大碗或者小盆儿放在菜篮子里,用以跟其它蔬菜隔开。猪肉牛肉猪肝猪腰子、鱼等等都用蒲草做的绳子串起来,买糕点买茶叶买瓜子等用纸袋包装。那时候为什么买酱油买酒都叫打酱油、打酒,因为那是自带酱油瓶和酒瓶。酱菜的包装用荷叶,猪肉猪杂牛肉等熟菜的包装用的是纸。

我刚刚进水果店站柜台时,要学的第一个技术就是包三角包,这是必备的技能,用于包装一两或半两瓜子茶叶等。一旦无人购物时就要自己动手制作纸袋。纸袋有大中小之分,分别用于不同分量的糕点茶叶瓜子等物品的包装,闲暇时要把一些畅销商品提前包装,销售高峰时不至于引起顾客拥挤。那时候连包扎用的绳子都是纸做的,纸质的包装物和绳子可以降解,不会污染环境,可是现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的塑料袋和五颜六色的塑料绳。

那时候的垃圾跟现在的垃圾都不一样,那时候的垃圾都是菜头菜皮果壳煤灰等厨余垃圾,甚至有煤灰裹着的小孩大便,那时候小孩在地上拉屎,大人用煤灰来回清扫,虽然比较原始落后,但毕竟绿色环保。垃圾都是用畚箕倒进垃圾箱,畚箕带回家。而现在的垃圾满眼杂色的塑料袋、泡沫餐盒还有卫生巾和大人小孩的纸尿裤,扔进垃圾桶,垃圾箱和垃圾桶虽一字之差内容却是大不相同。昨天还看到一篇文章:从垃圾桶的变迁看时代发展,这分明是在唱赞歌呢,可我心里却在忧心忡忡唱悲歌。
国家对此也意识到事态严重性,曾经采取过有效措施,一度时间,超市购物都不提供免费塑料袋了,当时有点奏效。然而商家竞争激烈,为了吸引顾客,暗地里把背心袋换成一般的袋子变相免费提供。因为塑料袋太方便,老百姓明明知道其危害,但认识不够,缺良知,只顾眼前,不考虑后果,依然我行我素、恶小而为,尤其是免费的更是不拒绝。
6月5日世界环境日,今年联合国的口号是:“减塑捡塑”,减塑即减少使用,捡塑即捡拾、不随地乱扔。我本人也为减塑做了一些努力。现在买菜基本没有人用菜篮子了,几年前,我缝制了好几个布袋子送给亲友用于买菜,我买菜也都是自己带布袋子和用过的塑料袋,也就是重复使用,尽量不去用新的,我认为这也算善小而为,是为环保尽自己微薄的一点力。但此举在农贸市场管用,在超市却行不通,好几次我要求过秤员称一下放到别的袋子里,他们却不同意,他们担心扫码结账时收银员漏扫,少数过秤员在我的坚持下勉强接受。我真希望我的行动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与效仿,这也是社会公德的体现,也是个人修养的一方面。这绝不是自我标榜,人多力量大,构建和谐社会,多一份环保,多一份绿色就多一份健康。绿色贵在坚持,环保重在行动,爱护环境必须上升到社会公德和个人修养层面,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为绿色环保打上爱心的徽记。
作为一个良民,应该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大力宣传;作为地球村的村民,要好好珍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摇旗呐喊。地膜会导致减产、一次性塑料制品危及生命,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希望文中的观点能唤起民众的忧患意识,在下一次人代会上再次作为重要提案,引起极大重视,呼吁立法,造福桑梓。
现在白色污染物越来越多,全球每年约有8000万吨塑料垃圾流向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污染,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完全杜绝是不可能了,起码要予以缓解,即减塑。

措施一:从娃娃抓起,让我们大手牵小手,把白色污染的危害写进小学教科书,并让学生向塑料书皮说NO。从幼儿园开始,跟孩子们宣传,让小孩子养成环保意识,而且现在孩子是家里的小祖宗,让他们回家向长辈宣传,一定很管用。
措施二:立法。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设定环境保护标准、规范环境污染物排放、白色污染防治法等多个方面的法规限制塑料制品的使用。
措施三: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和销售;当然这也包含在环境立法中。停止使用或限量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停止使用超薄塑料袋,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从源头减少使用塑料制品;
措施四:在商场、超市、药店、书店、集贸市场等场所实行包装物有偿提供,也可以建立奖励机制,给予实惠,譬如,自带包装袋商品就相对便宜一点。
国家措施给力,重在实施。
百姓爱护环境,善小而为!

李玉霞(笔名峪峡)京剧票友,退休教师,中注协、中评协会员,退休前就职于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板闸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