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作为理事,我随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仲波会长带队的参观团队,去扬州参观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来回的车上都是“运河文化”的话题。在车上,就听说我们淮安的“大运河板闸遗址公园”开放了。
今天下午,我乘现代有轨电车,赴板闸,迫不及待地参观“大运河板闸遗址公园”。
在有轨电车上我亮了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优待卡”,就获准乘坐。我为何没用“敬老卡”?因为我觉得好像还比较年轻,离“老”字还是远点好呐…这是调侃的话。主要是省了“刷卡”的程序。 板闸遗址公园在什么地方呢?
我告诉你,从市区出发,到“大剧院”站下车即可。具体地点:就是淮安市图书馆对面,翔宇大道西,里运河东,交通十分方便。


对于“老淮阴”的居民来说,板闸的地名,真的响当当。在我们少年时就对现淮安区的三个地段是比较熟悉的:一是板闸、二是河下、三是淮城。这三个地方,构成了当年我脑海中的“老淮安”。
那些年,沿两淮路向东南,要爬上高高的坡子,才能到达我们都称为“板闸”的一个闸。现在这个闸依然存在,只不过原来那个高坡夷平,闸首标着“渠北灌区板闸洞”字样。我们以前一直以为这个涵洞闸就是“板闸”,其实真正的“板闸”另有所在。


屹立在翔宇大道西的“板闸”地标石碑


“板闸”闸身的闸门槽清晰可见

这才是真正的“板闸”
2014年生态新城在建设过程中,发现了板闸遗址。板闸遗址是中国大运河沿线目前为止最重要的一处遗址,闸体保存状况良好,结合史料记载,已确定板闸遗址是明代早期修建在里运河淮安段的“四闸之一”,对研究我国明清水利史、运河史都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一项十分重大的考古发现。 重点来了:为何称为“板闸”呢?
原来,板闸为明永乐十四年(1415年)平江伯陈瑄开辟清江浦河时所建。清江浦河是明清大运河沿线最为繁华的地段之一,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是古代运河的交通枢纽和商业重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板闸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个保存较为完好的、以木板为闸底的水闸,请注意:“以木板为闸底”,这就是“板闸”名称的由来。


请细看这两张当时考古照片上,闸底部木板整齐排列着
我看了周边,基本设施已完工。说是开放,也就是说可以大概地从周边转转看看。在现场询问施工人员,他们说包括水工科技馆在内的整体工程正抓紧施工。
中国水工科技馆(筹)项目总用地面积约367亩,总建筑面积约18.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6亿元,分三期建设,分别为板闸遗址公园(一期),水工科技馆本体(二期),运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三期)。根据运营方案,拟将水工科技馆B座1-2层、中庭与板闸遗址公园联动布展,结合室外连通区域打造水工科技体验园,将板闸、水工元素有机融合,通过堤、堰、渠、坝等水工互动设施,实现一、二期项目由点及面、由整体到局部的双向互通。 板闸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板闸遗址本体主要由古河道、水闸、堤坝、码头和建筑基址5个主要部分组成,范围内分布三元宫、淮安钞关遗址。2021年10月12日,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大遗址名单。2021年12月,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

整体规划图

